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论,作为表明报刊政治面目的旗帜,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是客观的事实,也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如果以为既然有着权威性,读者自然会重视它,会自觉去读它,不必再费心思去增强可读性,那就错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正因为它有着权威性,人们对它的期望值和要求也就特别高,倘若写得不好,引不起注意和兴趣,那么,人们的反感和失望也就会更大。事实上,目前各报的社论确实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以致削弱了它自身的权威性。诸如社论数量偏少,有的省报有时一个月连一篇也不照面,人们想读却读不到;而有的见报社论可读性又  相似文献   

2.
毛毛虫上书房:《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优秀的读物,其好评可以从网上很多书评中找到,不多言了。读过觉得好,也就过了,实际是一种对书本内涵的浪费,就象一瓶精油,摆在那儿和用掉,对皮肤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书来说,如果我们读懂它,并将它吸收,内化,那么,它就是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了一体,否则,只是一本摆在书架里的东西而已。  相似文献   

3.
本书译者王东亮在《译后记》中说,“《符号学原理》不是一部经典”,“《符号学原理》是一本符号学入门读物”,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启蒙性、入门性”。但是,我想说的是,它虽然是“一本符号学入门读物”,却是一本最值得选择和最值得信赖的“符号学入门读物”。 《符号学原理》用简洁的语言,条理清楚地梳理了源于索绪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新闻爱好者》的征订单,言辞比较诚恳,我就订了一份。今年元月底,我收到第一期,一看封面并不怎么样,当翻阅了几页后便放不下了。我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栏目多,内容丰富,熔思想性、知识性、指导性、可读性于一炉,很适合象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业余通讯员阅读。我很喜欢《新闻写作入门》、《好新闻作者谈体会》、《学步一得》、《改进新闻写作笔谈》等专栏,它适合我们需要,看了使人觉得摸得着,用得上.特别是读了这期刊登的《通讯员的宏观意识》、《学  相似文献   

5.
汤姆森基金会编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的一次读调查表明,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是读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而读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可见,标题直接决定了读的阅读取舍。这是因为,好的标题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因此,夜班编辑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点功夫,多推敲几回,还是非常值得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杨娟 《大观周刊》2012,(41):237-237
《龙文鞭影》是我国享有盛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文通过对《龙文鞭影》内容的阐述,重点探讨了它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价值,以期望为今天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财经新闻的写作相对来说是一个较难讨好的工作,对于记者来说,它不但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写得既有专业性又有可读性就更难。所以,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转化和整合尤为必要。同时在整合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游离不定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徐云兰 《军事记者》2002,(10):43-44
一位美国新闻专家曾经指出,世纪之交的几十年中,整个国际新闻界最大的竞争,就是新闻可读性的竞争……很显然,可读性不只是表面的内容浅显、通俗好看,它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近读江永红的《兵戊走笔》(以下简称《兵》)一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可读性的这种深刻内涵,在《兵》书中都可以找到理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读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三篇报道:《世界八大奇观》、《始皇帝的兵马俑》和《“地下御林军”遍访海外》,印象颇深。它们在写作上各具特点,富于知识和情趣,吸引人反复品味。《世界八大奇观》(新华社1982年1月6日电)的特点是:以背景材料作为新闻的主体部分,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可读性。它报道了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相似文献   

10.
想象在新闻写作中的功用之一,是创造一种新闻写作氛围。新闻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不是机械活动,不是不需要任何心理情绪就可以进行写作的。有了好的写作氛围而写的新闻,比之在那儿“挤牙膏”写的新闻有可读性。作者在采访新闻时,有两个思维过程交叉进行:逻辑判断过程、审美判断过程。前者是对于新闻社会价值的权衡,后者是对于新闻美的审视。仅有前一个过程,只能写出传达信息的新闻而不能写出美的(可  相似文献   

11.
想象在新闻写作中的功用之一,是创造一种新闻写作氛围。新闻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不是机械活动,不是不需要任何心理情绪就可以进行写作的。有了好的写作氛围而写的新闻,比之在那儿“挤牙膏”写的新闻有可读性。作者在采访新闻时,有两个思维过程交叉进行;逻辑判断过程、审美判断过程。前者是对于新闻社会价值的权衡,后者是对于新闻美的审视。仅有前一个过程,只能写出传达信息的新闻而不能写出美的(可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杂志是我案头必备的刊物之一,陪伴我走过了12年的业余新闻写作之路。 我读《新闻记者》杂志有三种读法:一是粗读,就是将所有文章先过目一番;二是细读,主要是读我特别喜爱的采访体会、新闻作品评析和新闻写作知识 等文章,这些文章对我来说针对性强,帮助更大、更实惠;三是集读,就是将我阅读过的《新闻记者》杂志 中有收藏价值、使用价值和指导价值的文章和资料 复印下来,自编成《新闻写作实用指南》剪贴本,以备 查考。有时一些基层单位要我去谈谈业余新闻写作 体会,剪贴本又成为我讲课的“好帮手”。 记得去年我家…  相似文献   

13.
吴功学、芮德法二位同志编纂的《新闻写作指南》,虽然是本参考读物,从编纂宗旨和内容看,却颇有分量,值得新闻界的同志给予重视。新闻写作,不能仅仅理解为新闻的写作。从大众传播学的原理来看现代新闻工作,新闻写作可以说是新闻这一专业活动的系统工程。任何新闻工作者,无论他写作何种体裁的文稿,都绝不单纯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更不会是逢场作戏的兴来之作,而是在长期积累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标的传播行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化史上第一部以流域为主体,融资料性、学术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大型工具性志书——《黄河人文志》,已于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计划出版的约600多万字、分11卷出版的《黄河志》丛书的一种。它以黄河流域古代文化为开篇,以治黄人物、名胜古迹、治黄著述、黄河游记、黄河诗词为分篇,取材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结合实地采访,广收博采,精选史料,经过反复核实,去粗取精,慎重选择,集萃了黄河流域的人文景观,记叙了黄河古文化的精华,汇录了古今咏颂黄河的名篇佳作,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人文志书。  相似文献   

15.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X):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  相似文献   

16.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主要原因固然有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作品字里行间蕴涵的浓浓深情,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震撼力和生命力,使得这些新闻作品事过境迁却魅力依旧。由此可见,新闻不是无情物,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好的新闻作品也应包含感情色彩,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新闻有情方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新闻不是行政命令,不能强迫读者读下去,可读性是新闻吸引读者的惟一手段…  相似文献   

17.
吴晗同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新编韵文启蒙读物的首倡者。 韵文体启蒙读物,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三字经》,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惜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它被冷落了,很少有人再提起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批判地继承这份文化遗产,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使其为社会主义服务,吴晗于1962年,在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第一期上,发表了《读〈三字经〉》一文。  相似文献   

18.
财经读物当真是块“大肥肉”? 社社争出财经书,财经读物当真是块“大肥肉”?未必。 以中信社为例,在尝足了“奶酪”的美味后,它在财经读物的出版上更是不遗余力,《基业长青》、《似非而是》、《管人的真理》……直至2003年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等等,书市上中信社的新版财经书已经不是一本一本地出,而是一群一群地出,隔几天到书市上转一圈,中信社的新版财经书总能使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一种技能,又是一门学问。学习写作同做其它事情,研究其它学问一样,运用科学的方法很重要。在学习写作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迷信所谓写作“诀窍”,热衷于收集“开头法”、“结构法”等作文的高招妙法。有的收集整理了厚厚的一本又一本的《标题制作×××例》、《导语写作×××例》、《结尾妙法×××例》,购置了《写作词林》、《写作辞典》、《写作指南》等一系列写作丛书。以为头脑中有了多少个标题,掌握了多少种开头、结尾、叙述、描写等方法,身边有一系列写作辞典,就能写出好文章了,因此把很多功夫花在研究这类东西上面。另一个是根本否认学习研究写作的必要,认为学习写作主要就是“多读、多写”,读多了,写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了,就能写好了。这两个问题,一个将写作神秘化,一个将写作简单化,都是不符合写作实际的,不利于学习写作。虽然“文无定法”,但是写作有规律可循。收集整理写作范例,不是不可,但范例毕竟只是学  相似文献   

20.
当看到儿子从近邻一位十岁的伙伴手中借来郁秀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月版)时,我不仅不敢高兴,心头反而不由据一沉。既然从该书封面上知一悉《花季·’雨季》获得过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与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心头发沉呢?其实,好书未必本本都适合小学生读,《花季·雨季》的走上小学生的阅读书架恰恰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即小学生读物的青少年化。所谓小学生读物的青少年化,指的是让小学生读那些本来只有大中学生甚至社会青年才适合读的书。概而言之,小学生读物的青少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