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设凸四边形ABCD的两组对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E、F两点 ,两对角线的交点为P ,过P作PO⊥EF于O .求证 :∠BOC =∠AOD .图 1解 :如图 1,只需证明OP既是∠AOC的平分线 ,也是∠DOB的平分线即可 .不妨设AC交EF于Q ,考虑△AEC和点F ,由塞瓦定理可得EBBA·AQQC·CDDE=1.①  再考虑△AEC与截线BPD ,由梅涅劳斯定理有EDDC·CPPA·ABBE=1.②  比较①、②两式可得APAQ=PCQC.③过P作EF的平行线分别交OA、OC于I、J ,则有PIQO=APAQ,JPQO=PCQC…  相似文献   

2.
赵惠民先生著 ,海洋出版社 1980年出版的《平面几何解题思路》一书第 3 6页例 8是这样一道题 :如图 ,已知 :△ABC中 ,AD平分∠BAC ,CF ⊥AD于F ,BE⊥AD的延长线于E ,M是BC的中点 .求证 :ME =MF .分析 :延长BE、AC相交于Q ,得△ABE≌△AQE ,从而BE =EQ ,ME成为△BQC的中位线 ,ME 12 CQ .同理 ,延长CF ,交AB于P ,得到CF =FP ,证出MF=12 BP .再用等量公理 ,推出PB =CQ ,则本题得证 .许多资料都引用了这道题 ,且思路相同 ,例如 ,袁银宗先生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2 0 0 1年 1…  相似文献   

3.
199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第二试第二题 :AD是△ABC的高 ,以D为圆心 ,AD为半径作⊙D交AB于E ,交AC于F ,AB =5,AE =2 ,AF =3 .求AC的长 .本文对该题做如下几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一、一题多解解法 1.如图 1,过D分别作DP⊥AB ,垂足为P ,DQ⊥AC ,垂足为Q ,由垂径定理得AP =1,AQ= 32 .易得△ADP∽△ABD ADAB= APAD AD =5.同样有△ADQ∽△ACD ADAC =AQAD AC =103 .解法 2 .如图 1,延长AD交⊙D于M ,连结ME及MF ,可得AD =5 AM =2 5,易得Rt△AMF∽Rt…  相似文献   

4.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可以推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α和顶角β有如下关系:α=90°一1/2β.对于一些与等腰三角形内角有关的几何问题,利用这一关系,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1如图1,在西ABC中,ACB=70°,AC=BC,点P在ABC的外部,且与点C均在AB同侧.若PC=BC,求APB.例2如图2,已知ABC=100°,AM=AN,CP=CN,求MNP.解在AMN和CPN中,例3如图3,在HBC中,AB=AC,D是AB上一点,延长CA到E,使AE=HD,延长ED交BC…  相似文献   

5.
几何题中有不少问题的证明都是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实现的.这里,如何构造全等三角形自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角平分线条件构建全等三角形谈些思路.思路I过已知边上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延长此垂线段与另一边相交得全等三角形,例1如图1,在西△ABC中,∠ABC=3∠C,∠A的平分线为AD,BP⊥AD,P是垂足.求证:BP=1/2(AC-AB).证明延长BP交AC于Q.∵AP平分∠BAC,且AP⊥BQ,∴Rt△APB≌Rt△APQ.∵∠1=∠2,∴∠ABC=∠1+∠3=∠2+∠3=(∠3+∠C)+∠3=…  相似文献   

6.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是几何入门最关键的一步,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今后的学习。在教学时可抓住以下几种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见思路进行分析。一、已知一边与某一邻角对应相等思路1证已知角的另一邻边对应相等,以利用SAS证全等。例1已知: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求证:AF=DE。证明:∵BE=CF(已知),∴BE+EF=CF+EF,即BF=CE。  在△ABF和△CDE中,AB=DC(已知)∠B=∠C(已知)BF=CE(已证…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2000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数学第19题: 已知,如图,ABCD是正方形,E是CD的中点,P是BC边上的一点。下列条件中,不能推出△ABP和△ECP相似的是: (A)∠APB=∠EPC; (B)∠APE=90° (C)P是BC的中点; (D)BP:BC=2  相似文献   

8.
分析法与综合法教学小议陈全顺在平几教学中,按照几何证明中推理思路顺道的不同,基本证明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1、分析法。它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己知”的推理过程。例如: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取AE=AB,作EP上AC交BC于F(如图1...  相似文献   

9.
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它具有如下重要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求解某些几何证明问题,从构造线段垂直平分线人手,然后利用其性质,可简化思维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1如图1,D、E是△ABC的边BC上两点,AB=AC,BD=CE.求证:AD=AE.证明过A作AF⊥BC于F.∵AB=AC,∴BF=CF.∵BD=CE,∴DF=EF.∴AF是DE的垂直平分线.∴AD=AE.例2如图2,E为△ABC的∠A的平分线AD上一点,AB>AC.求证:AB…  相似文献   

10.
分析这道题的常规解法是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AD的长,再用勾股定理计算出CD来.倘若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这道题,既简捷又明快.解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例2如图2,已知ABC中,AB=AC=10,BC=16,P为BC上任一点,PDAB,PEAC,垂足分别为D、E.试求PD+PE的值.解过A作AMBC,垂足为M,连结AP.由评析通过这道题的解,我们发现利用面积解题,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例3如图3,已知BD、CE是否ABC的两条高.求证:AB·CE=AC·BD.分析这道题的常规解…  相似文献   

11.
“三线合一”指的是《几何》第二册第67页上的一个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这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运用时应作如下理解:如图1,△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在下列三个条件中:(1)∠BAD=∠CAD;(2)AD⊥BC;(3)BD=DC,满足其中任意一个条件时,都能立刻推出其余两个成立.下面举例说明它的应用.一、证明线段相等例1如图2,△ABC中,D、E在BC边上,AB=AC,AD=AE.求证:BD=CE.证明作AF⊥BC于F,则由“三线合…  相似文献   

12.
本期问题图 1  初 1 2 3 . 已知点D1、D2 在△ABC的边AB上 ,且BD1=AD2 ,过点D1、D2 分别作BC的平行线 ,交AC于点E1、E2 ,点P1、P2分别为D1E1、D2 E2上的任意点 ,BP1交AC于N1,CP1交AB于M1,BP2 交AC于N2 ,CP2 交AB于M2 .求证 :AM1M1B+ AN1N1CAM2M2 B+ AN2N2 C =1 .(郭 璋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1 0 0 0 2 8)图 2初 1 2 4. 如图 2 ,小正方形ABCD各边所在直线与大正方形A′B′C′D′分别相交于E、F、G、H、P、Q、M、N .求证 :EF +PQ =GH+MN .…  相似文献   

13.
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中有两种基本图形:“A”型图(图1)和“X”型图(图2).它们都是由DE∥BC而构成比例线段,在解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相似三角形中的“A”型图的“X”型图在解题中的应用.图形特征:DE截△ABC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且DE∥BC,由DE∥BC得  ADAE=DBEC=ABAC,ADAB=DEBC=AEAC.证题方法:以平行线为桥梁,寻找或构造“A”型图和“X”型图,探求解题思种.例1 已知:如图3,在△ABC中,DE∥BC,BE与CD相交于点O,AO与DE、BC…  相似文献   

14.
《几何》第二册《三角形》一章§3.3介绍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三个推论,它们是这一章的基础知识,利用它们可以解决许多几何问题.一、证角相等或不等例1如图1,在△ABC中,∠ACB=90°,CD⊥AB于D.求证:∠A=∠BCD.证明∵ ∠ACB=90°,∴∠A=90°∠B.∵CD⊥AB于D,∴ ∠CDB=90°.∴∠BCD=90°-∠B.∴∠A=∠BCH.例2如图2,已知P是△ABC内一点.求证:∠BPC ∠BAC.证明延长CP交AB于D.ZBHC是否ACD的一个外角,rtBDCMMBAC.zB…  相似文献   

15.
图变题活     
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如图1 ,B是线段AC上的一点 ,分别以AB、BC为边在AC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BD、BCE ,求证 :AE=DC。我们把此题中的等边三角形ABD、BCE保持不变 ,只变换图形的位置 ,见图2~图4 ,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我们发现图2~图4都有AE=DC的结论 ,而且证明的方法也是类似的。这就说明 ,几何题的图形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变换图形的技巧 ,提高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能力 ,更能做到减轻学生负担 ,培养学习几何的兴趣图变题活$长沙市长郡中学@刘红艳  相似文献   

16.
一、填空题 1.AB是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P.若AP:PB=3:1,,则CD等于 2.如图1,CD是O的直径,AB是弦,AB⊥CD,垂足为E,如果CE=2,AB=8,那么ED=_,O的半径r=_.(江苏省徐州市) 3.如果O的半径为5cm,一条弦长为8 cm,那么这条弦的弦心距为 cm(安徽省) 4.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如果∠A:∠B:∠C=2:3:4,那么∠D= (吉林省) 5.如图 2,BA是半圆O的直径,点C在O上.若∠ABC=50°,则∠A= (吉林省) 6.如图3,AB是O的直径…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四边形面积定理的应用曾祥术(湖南省龙山县石羔中学416801)图1如图1,BD、CE相交于△ABC内一点F,对于四边形AEFD的面积,有如下定理:定理在△ABC中,D、E分别是AC、AB边上的点,BD与CE相交于点F,且AEEB=m,ADDC=n...  相似文献   

18.
给定△ABC和一点P ,满足∠QAC =∠PAB ,∠QBA =∠PBC ,∠QCB =∠PCA的点 (如图 )Q叫做P关于△ABC的等角共轭点[1] [2 ] .我们发现了等角共轭点的一条新性质 :定理 设P、Q是△ABC的等角共轭点 ,则AP·AQAB·AC BP·BQBC·BA CP·CQCA·CB=1 .证明 :如图 ,在射线AQ上取点D ,使∠ACD =∠APB ,因∠APB >∠ACB ,故D在△ABC外 .又因∠PAB =∠CAD ,从而△ABP∽△ADC ,故ABAD=APAC=BPCD,CD =BP·ACAP .①又由∠QAB =∠PAC ,A…  相似文献   

19.
重叠原理 设两个同类量A、B,其重叠部分的量为C,则A、B两量的总量V=A+B-C(重叠部分只计一次).有些数学问题用重叠原理来解,显得新颖巧妙,简捷明快.一、直接应用图1例1 如图1,两个半径为1的14圆扇形A′O′B′和AOB叠放在一块,POQO′是正方形,则整个阴影图形的面积是  .(1998年希望杯初一赛题)解:由重叠原理S阴=2S扇AOB-S正方形OPQO′=π-12.例2 如图2,Rt△ABC,∠ACB=90°,D、E点在AB上,AD=AC,BE=BC,则∠DCE的大小是(  ).A…  相似文献   

20.
一道几何题的证明,往往要用到不少定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常是一两个主要定理。当这些定理不能直接运用时,就得借助辅助线沟通其与已知条件的联系。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例已知:如图, O与 O’相交于A、B,AC是 O的直径,CA、CB的延长线分别交   O’于D、E,且BC=AD,AC=12,BE=30。 求:DE的长, C的度数及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连接AB、OB  AC是 O的直径, ,又A、B、E、D四点共圆, 设 BC= AD= x,由割线定理CB·CE= CA· CD解之得X=-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