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鼓励甚至肯定学生合理的“误读”,不失为一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鉴赏评价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当然这里的“误读”并不是“错误”地读,而是“有差别”地读,即不根据文本(指课文和教师)的原意丝毫不差地读。应鼓励学生对课文合理“误读”。一般说,自然科学文本的原意较易把握,人文科学文本的原意则较难把握,这是由文本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有许多即使是作者本人在创作时也未曾想…  相似文献   

2.
谢道权和陆星梅老师都谈到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的确,文本解读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跪读“”站读“”俯读”三种阅读姿态的思考对一线教师大有裨益。但是我也有三个疑问。什么是误读何为对文本的误读?我以为,“与文本所体现的人文思想背道而驰”才是误读,比如学习《狼来了》一文得出“骗人不能骗三次”的结论就是名副其实的“误读”。而《检阅》这节课的误读又在哪里?谢、陆两位老师把文本内涵定位于“尊重残疾人就是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权利”,而认为我引导学生所体会的“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是误读。其实,这两种解读是同…  相似文献   

3.
一、“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包括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误读”便是学生在与读本作者、与编者、与教师对话交流中产生的理解结果,因此误读产生的原因与这四者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吕群芳 《教书育人》2006,(10):18-1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肘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正常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某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一次大型晚会上说:“今天嘉宾云集,纷至杳(yao)来,我真是应接不暇呀!”话一出口,下面一片哗然。原来这位大主持人竟将“沓”误读为“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新课标中的“对话”理论理解不够正确,从而导致学生“误读”课文:一是用“教学对话”代替“阅读对话”,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机会;二是用“外显的对话”代替“隐性的对话”,放弃了纠正“误读”的责任;三是对“对话”理论过于迷信和盲从。正确理解了“对话”,才能力避学生“误读”。  相似文献   

8.
问题:调查发现藏族低年级学生在汉语字词学习中有这样一种误读现象:将“柳”读成“绿”或“树”、将“参加”读成“欢迎”、将“朋友”读成“伙伴”等等,这是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种现象.分析: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和解释藏族低年级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这种误读现象,进而认识到原型范畴理论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在实际教学中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字词误读现象背后的理论根据,以达到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汉语词汇教学效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师生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强调教师要将学生放在心里,教师日常活动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外以此作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谁来读懂教师?这一问题的提出蕴涵了一种对教师现实处境的担忧:教师有可能成为“披遗忘”、“被误读”、“被粗读“的群体。  相似文献   

10.
石英 《山东教育》2007,(10):26-26
学生在对课文初读时,由于原先的知识结构和文本现实结构的矛盾,常常出现“误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在初读阶段的“误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动对话,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现象一:生活经验与“误读”◆课堂案例《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已进入尾声时,老师总结归纳《小猴子下山》这则童话的寓意。让学生明确做任何事不能三心二意,要有目的,有始有…  相似文献   

12.
一位朋友看到我手腕上有一块小伤疤,说:“是不是被你老公鞭笞(误读tai)了?”我回答说:“呵呵,不要冤枉我老公哟,是我自己做饭时不小心烫的。”然后又友情提醒他说:“应该念鞭笞(chi)!”他不好意思地说:“呵,幸亏我不是你的学生,否则肯定要挨你一顿批了。”  相似文献   

13.
从错别字谈起——文风小议之一青少年时代遇到的趣事总是难忘的。记得笔者在小学即将毕业的前夕,有位教师在给一年级学生讲语文课时,将“小羊乖乖”的“乖”字误读为“乘”字。此事一传开,使那位教师声名狼藉,一时在学生中抬不起头来。以后在笔者上中学时,又看到《中...  相似文献   

14.
顾军然 《广西教育》2008,(19):55-55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罗惠 《新疆教育》2012,(16):67-67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吴志健 《师道》2011,(1):32-32
前阶段,我又把《数学课程标准》前前后后翻了个遍,一字一句地斟酌,一段一段地推敲,生怕有个“闪失”,犯下误读之错。说起上次的误读,还得从“背”字之痛说起。“背”字之痛教学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相互改写”后,我出了一道综合题:用简便的方法计算:178×7/8+22×87.5%。学生们很快明白了解题的关键是数的改写,他们忙开了:有借助计算器把了7/8、87.5%改写成小数的  相似文献   

17.
由于对“学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师生关系的误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本文对“学生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活动也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主导性,并将“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与“合理地尊重学生需要”相结合,确保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满足。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对作品的同一内容或形象,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读解。这就是“误读”。误读,并不是“错误的读”或“误解”之类,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文学领域,误读是对文学作品的别有所解,是对  相似文献   

19.
《学语文》2006,(1):1-9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致误现象] 1.形声字误读:如“刹车”的“刹”和“一刹那”的“刹”未能区别,造成失误。2.形似字误读:如戌、戌、成、戎,不明其意,似是而非,造成失误。3.多音多义字误读:如活塞、堵塞、要塞,混读不清,不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20.
想起了北里柴三郎吉林李明生一位中学日语课教师把“瀑布”一词中的“瀑”读成了“暴”。当学生指出他的误读时,他竟然强调在理,说什么“这个字在日本语文就念‘暴’,有什么错!”课后还把那位学生找到办公室,对这种“不尊敬”教师的行为大加挞伐,弄得师生关系颇为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