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晓艺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8,(10):21-21
生与死就似一对互相掐住对方喉咙的兄弟,对峙着,此消彼长。就人类历史长河而言,生与死始终未分出绝对的胜负;就个人而言,死生也只不过是一个灵魂活动的时间表,就似我们有时需要休息,有时又必须工作。然而,不论生与死,都是最接近灵魂的那一刻。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2003,(3):5-5,48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 相似文献
4.
6.
古文字是考察远古文化的化石,它涵盖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古文字分析可以证明远古先民对水和洪水有着深刻的认识,先民生活中,鱼和蜃是常见的;交通方面,桥梁和舟船是十分重要的。从而证明远古先民是倚水而居的。 相似文献
9.
10.
刘赛特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7,(7):36-36
心,是人生的一道风景. --题记 爱心的涵义极其深厚广阔,像久远的高原,像广阔的海洋.不,什么都无法比拟,因为爱心布满宇宙,无边无际;因为爱心贯穿历史,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11.
李占鹏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5(1):12-17
黄燮清是晚清名的学家,工诗词,精音律,擅长创作戏曲。他的戏曲别集《倚晴楼传奇》或谱写史传人物,或敷衍民间逸闻,或改编明清笔记小说,题材丰富,情节曲折,结构紧凑,语言清丽,代表了古典戏曲向近代戏曲的初始转化与渐次过渡,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屈小单 《中学生(作文版)》2009,(4):55-55
你,养育了我十三年。从我很小的时候起,你教我说话,吃饭的时候喂给我饭,等到我吃饱的时候,饭已经凉了,你工作忙,热已经来不及了,你只好吃凉的。你每天都尽量抽时间和我在一起,教我走路,我摔倒时,你鼓励我站起来,慢慢地,我学会了走路。你为我第一次会走路拍下了照片,现在再看到那张照片,便感到你对我的爱。到了晚上,我经常半夜突然饿了,便大哭大闹,你就为我拿奶粉,倒上白开水,然后让我喝,有时一夜能喂好几回。 相似文献
13.
14.
范士卓 《小雪花(小学生成长指南)》2011,(6):27-27
“夜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那惊若天人的悠然,就在眼前?我淡笑。清风明月,是那千年的静谧么?唐诗宋词元曲。你伴他们走过每一个夜晚;明月清风,是那千年的无奈么?那“秦时明月汉时圆”的感叹.你寄托了多少人多少情怀?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不是一个“生而成之”的社会存在物,而是一个“生而长之”的生命有机体,这从对大学发展历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但是无论大学怎样发展,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它不管怎样的“生长”,都脱离不了它作为大学的根本。从“生而长之”的角度来看,大学在生长过程中很好的体现了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其能动选择的趋利避害性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生而长之”的思维方式给我们认识大学、理解大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发展规律,抓住机遇,促进大学发展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十二楼》里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用数现象,这些数字除了表示数目的意义外,还蕴涵有几种非数字的意义。《十二楼》是古代作家有意"倚数为文"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7.
郭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1):73-77
小说《借命而生》延续作者石一枫一贯的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之思,以及对人在不道德的社会如何自处的追问。通过书写杜湘东与许文革的一生展现了理想的生命图景。与此同时,石一枫将张力叙事娴熟运用于作品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叙事语言等层面。《借命而生》也体现了石一枫想要突破类型写作的野心,“杜湘东”的书写具有“非典型性”的形象意义。小说在承继通俗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融丰富的思辨于其间。从生动模式走向深度模式,实现了雅俗文学的交流融合,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红果 《课堂内外(高中版)》2010,(5):40-40
我其实并不诧异她的改变,只是不愿意这样去判定,她已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我曾经是那么坚定地认为,我对她不会改变。她的话语,她的举止,在别人看来是虚伪或是矫情,对我而言,自然如初。我曾问过她,有没有对我的某种言行举止反感过。她说,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