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玉华 《武当》2000,(1):61-63
第四位:熊春茂先生(1918~1993年)。江西丰城人,是中医大夫。40岁时,经天津著名螳螂拳大师于海涛介绍,拜张振之先生为师学犹龙派太极神功。熊春茂40岁开始学犹龙派太极神功(在此以前未曾学过任何拳术),年龄已属偏大,但是张振之先生根据他的身体条件把犹龙派太极神功下盘功法  相似文献   

2.
张冠杰 《武当》2006,(4):5-7
犹龙派太极拳,又名“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拳”、“七星太极拳”等,当地人为区别于其他门派太极拳则称之“龙形太极拳”。该拳据说是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根据《易经》太极阴阳变化的理论,及观看蛇鹊之战的  相似文献   

3.
杜子宇 《武当》2006,(9):15-16
“一拳九架”,又称“一拳九练”。 李派太极“三盘”主拳各有不同风格特点,天盘拳其性主柔,地盘拳其性主刚,人盘拳亦柔亦刚。这三种不同风格,只能说这是它们的本质本性,或说是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原形。也是李派太极“一拳九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武当》2006,(12):54-56
武林长风苦练内功破寒争春本刊编辑部(1)中国武术发展的困惑与走向于仁斋(6)挖掘整理无极拳行功十八诀(二)申圆子(1)太极元功拳(二、三)张德学(1、2)武当(谱张三丰郭兆凤(1)武当春秋大刀王小龙(2)武当纯阳养生掌陈宗焱(2)太极拳散手秘诀王锦泉陈有山(3)武当纯阳十八养生掌(下)陈宗焱(3)十二手追风鞭(中、下)史明岳林飞(3、4)龙形拳荣中根(4)武当犹龙派太极功理初探张冠杰(4)犹龙派太极拳功架歌诀张鸿逵张冠杰(4)夕阳掌源流与法技温永文(4)云台秘技———八步金砖宋学玉(5)梅花拳故里春意浓改东(5)武当太乙混元抟气桩及贯气秘诀王忠海(5)武当…  相似文献   

5.
高壮飞 《精武》2005,(11):14-15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即向恩师武学大家、吴式太极拳传人王培生老师学拳。老师对太极推手,首先要求“轻拿轻放”,要使人“心悦诚服”。老师讲的“轻拿轻放”,也就是“不及不离,不丢不顶”。老师的手,在我一生当中接的是最轻灵的,我没见过老师用力的手,真是“轻拿轻放”,一接手就好像没接触到一样,其发放也是轻飘的:这种感受时时刻刻都在我的记忆中,就好像刚刚才推过手一样,真正体验到了太极功夫的轻柔松静。  相似文献   

6.
车星辰 《精武》2009,(3):56-57
太极拳.向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共至被视为中国武术的象征与代表尤其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代,太极拳运动更足蓬勃发展,传遍海内外。随着太极拳的这种运动大潮.我同也棚继涌现出一批批的“太极大师”、“太极掌门”与“太极传人”。令人吃惊与不解的是,现在居然又冒出些“太极拳特级大师”来,真不知这“特级大师”是“特级”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7.
龚建新:我们讲述了“无极态”和“太极”人们不禁就要问:这两种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无极状态是如何生出太极状态的呢?康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让我们现代人很困惑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无扱生太极。”但在很多书上我们又会看到“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蒋勇 《武当》2014,(3):5-5
大年初二,青城前山景区山门,青城派掌门、四川省武术协会青城武术研究会会长刘绥滨率青城派高手及弟子三十六人向中外游客拜年,随着悠扬的洞经音乐响起,青城派掌门人刘绥滨带领大家习练青城养生太极。在山水之间学习太极养生六式,既欣赏了美景,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他们还免费向游客传授青城太极养生功站、动六式,还展示了最新推出的青城玄门太极拳二十四式,向中外游客赠送青城太极拳功图谱光碟。  相似文献   

9.
《武当》2000,(4):66-67
李派太极拳是较赵堡、陈、杨等太极拳晚生的一个拳种。但它仰宗祖师张三丰,根脉连武当,所以文化源流久长而古老。李派太极拳直源北派之一的杨露禅先师和南派甘淡然(甘凤池先师后代)先师,乃南北合流融汇而成,时称“武清派太极拳”。而门中代代相传李派太极拳更属张三丰祖师弟子金蟾子(俗名李道宗)一脉,故称“武当悟休金蟾派太极功”。今著名“钓蟾功”仍在本派流传。据传,李瑞东老先生功至高能而达神奇且独领风骚,有赖此功。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化运动催发了“人的学”主潮,形成了人生派学,衍生出许多学流派,引导作家创作出各种表现人生的作品。人生派学在“五四”时期的20年代起到了中国新学发展先锋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学滥觞时亮丽的霞光。  相似文献   

11.
翁心诚 《精武》2009,(6):58-59
一、小引 近来重读司马平先生提供的《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精武》2007年第12期第8至9页),觉其所论均为太极拳术正理,朴实真切且精当。文中说:“宇宙之原动力在太极,人生之原动力亦在于太极”,“腹为人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文中谈了三种“非太极”。1.“一动而不全身皆动者,非太极也”;2.“一动作即见剑拔弩张之形者,非太极也”;  相似文献   

12.
杜子宇 《武当》2005,(11):14-16
李派太极是依“人天相应”之情而精“人天合一”之功,造化养用真益。“相应”的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即知人知天。所谓“知天”就是详明无极而太极的自然真体和真机、真常和真在。无极、太极是我们祖先对自然大道精深理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也正因如此,才让后  相似文献   

13.
深红输给那个叫文涛的少年,不光“潜江龙”没想到,林放也大感意外。那天去西城时,“潜江龙”就没当回事;照旧在江上做他的“巡河车”,只派了两个护法,培中保护林放和深红小姐俩。到。了西城茶馆,林放也懒得观看,让两位护法守着深红,自己带了浅红去逛庙会。林放走过五湖四海,阅历甚广,在他看来,同龄人中,不要说江南分就是东南西北全算上,也很难找出赢得了这小姐妹的人来。  相似文献   

14.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5.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6.
谁的纹身酷     
没有纸张的年代,人们寻找一切能记录自 己思想的东西。龟甲、兽骨和竹筒,人们用刀镌 刻;布匹、绢帛、丝绸,人们用笔涂抹。还有那听 起来让人有些不寒而栗的“人的皮肤”。 用针在皮肤刺出小孔,将颜料注人,小孔连 成不同的形状、图案。这就是纹身,也叫刺青。古 来有之。一次次地忍受着深入皮肤、肌肉的痛 苦,但肉体的痛苦带来的却是精神上的愉快与 寄托。纹身成了强壮、勇敢、励志的代言人。虽然 这种做法显得过于偏激。“九纹龙”史进身纹九 条龙显示自己的凶猛骠悍。岳母刺字“精忠报 国”以激励岳飞壮志。而丧心病狂的纳粹,则将 …  相似文献   

17.
二、以《周易》太极、气化论为基点,补生气之原,助升降出人《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所说的太极,就是天地未形成前的浑沌状态,气、形、质浑为一体,清浊未分。后来由于太极运动产生阴阳二气,气之轻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者下降为地。这一过程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太极图高度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具有高深哲理和分析探索事物规律的模型。宋·朱熹说:“太极者,可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合而言之,万物统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周子全书·太极图说上》朱注)。他又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那么,人有太极在哪里呢?”神阙穴肚脐部位便恰是人体太极之所在,对此,历代医家都有论述。如《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肾间动气如此重要,它究竟在哪里?《难经·六十六难》明确了这一问题,指明在肚脐下:“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肚脐为生气之原论,《类经附翼·大宝论》也有明论:“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生我者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  相似文献   

18.
马杰 《武当》2014,(5):10-12
武当内功太极拳,系武当玄门丹派道家修炼摄卫大法中的“内功太极”动功,是武当气功太极拳的高层次上乘摄生方术。它根据《易经》太极阴阳的精髓,天人合一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张云龙 《武当》2007,(11):9-9
心意六合拳是形意拳的“近亲”,也属传统内家拳种。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三年打死人”,可见传统形意、心意拳的技击威力是多么的强大。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武术技击功能的弱化,心意六合拳也不例外,“形意三年打死人”也正被沦为一个遥远的传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龙力子 《武当》2009,(10):17-18
一、太极功法的文化境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谱曰:“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以太极而名功法曰“太极功法”,全称应是“太极养生修道功法”。此功法起源于道学。三丰祖师曰:“太极拳乃人道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