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覆盖在两行板瓦沟缝上的筒瓦端头部分。瓦当具有双重用途,一是用以遮蔽屋檐,二是增加建筑物的美感。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实物瓦当时代为西周早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位于扶风县的周原遗址发现了瓦当的实物标本,不过,此时系瓦当的初期使用阶段,形制均为半瓦当,纹饰亦很简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上升,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瓦当陈较少的保留传统的半圆形外,其制作工艺、内容及表现形式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据考古资料证明,陕西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瓦当最早便是从陕西产生和发展的,汉承秦…  相似文献   

2.
谢晓燕 《培训与研究》2009,26(10):37-38
汉代瓦当文字随着历史的迁延承载着厚重精深的中华文化,"千秋万岁"文字瓦当是文字瓦当中出现时间最早的瓦当之一,其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分布范围广,考察汉代"千秋万岁"瓦当文字的源流对于探究秦汉以来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代瓦当文字随着历史的迁延承载着厚重精深的中华文化,"千秋万岁"文字瓦当是文字瓦当中出现时间最早的瓦当之一,其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分布范围广,考察汉代"千秋万岁"瓦当文字的源流对于探究秦汉以来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瓦当,俗称瓦头,是指筒瓦顺端下垂的特定部分,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物,瓦当主要起着蔽护屋檐,防风雨浸蚀,延长建筑寿命的作用。由于它既实用又美观,所以显为我国古代建筑材料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瓦当的古建筑,算不上是一个完美的中国民族式的古建筑。  相似文献   

5.
中国房屋自古以来多为土木建筑,用材除木料外,主要是用土烧制的砖和瓦。木材易朽,二、三千年前的建筑物能保存下来的遗物,除少量木构残件外,唯有砖瓦。砖瓦的创用,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墙壁多用版筑,砖的出现,对保护和美化建筑物,就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瓦当是筒瓦之头,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带瓦当的筒瓦,只用在每行筒瓦的最下端。其作用是蔽护橼  相似文献   

6.
北魏洛阳城用以覆盖房顶的瓦呈现光亮的黑色褐色,出现莲花图纹。瓦当呈现同样的光亮的颜色,图纹呈兽首与莲花,莲花纹瓦当普遍使用。宫城城墙以及高贵建筑物墙体涂抹白灰朱粉为装饰。洛阳城黄色的城垣内,建筑物顶部覆盖的板、筒瓦色调深重,兽首、莲花纹瓦当展现出威严与宗教气氛。其间白灰朱红涂墙,又在威严与神秘气氛中展现了活泼和世俗。  相似文献   

7.
《文汇报》(1984年3月17日第二版)在《一座奇特的“博物馆”——陈墓镇大东砖瓦厂砖瓦陈列室见闻》一文中,介绍了一张“建安五年三月造”筒瓦,认为这是可称得上“国宝”的“铜雀台的遗物”.然据筒瓦上的文字来看,是不可信的.据文中所述,这张筒瓦上刻印有“建安五年三月造”的字样,并经后人之手刻有“延年益  相似文献   

8.
正瓦当,作为古代建筑的附属构件,兼有实用性和装饰性。有文字的瓦当最早出现在西汉。自北宋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汉瓦当上的文字艺术,撰文考述。至清嘉以降,越来越多的学者、书法家对瓦当投入了更多的兴趣,并从汉瓦当文字中汲取营养。近年来,汉瓦当的书法艺术引起了更多人的喜爱,一些专题性的文博机构和民间收藏家收了不少瓦当实物其中不乏艺术性、文献性、文物性价值很高的珍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秦汉瓦当中 ,有一种十分珍贵又争议颇大的“十二字瓦当” ,其字文为“唯天降灵 ,延元万年 ,天下康宁”。长期以来 ,对于这种瓦当的制作年代 ,众说纷纭。如 :“秦阿房宫出土的十二字瓦当”① ;“前人以为此为秦瓦 ,实为汉物 ,西安汉城遗址出土”② ;此瓦在秦阿房宫采集最多”③ ;“前人多以为秦瓦 ,从瓦当形制等来看 ,应为汉初之物”④ 等等。在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中 ,则直接将这种瓦当称为“阿房宫瓦当”⑤ 。众所周知 ,教科书对中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对于这种“十二字瓦当”的年代进行考辨 ,应是必要…  相似文献   

10.
六朝歌舞盛名千多年,且远播日本等地,可是除文字外未见图像。70年代盱眙出土吴(魏)晋时代模印砖画巾舞图,抽象性太强,且藏之于库,末刊于世。今年春,南京中华门外古“长干”地区的遗址上,出土一批模印画筒瓦,图像计六、七种之多,足可辨者,其舞者手则持扇,舞姿或单或双,更作群舞,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毓芳研究员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我们勘探和试掘了一年多,至今没有发现红烧土,表明项羽当年放火焚烧阿房宫至今缺乏考古学依据!”令专家们疑惑的是,《史记》记载阿房宫的前殿规模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赋》中也描绘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而在这次的前殿勘探试掘中,虽然已发现了大量的板瓦和简瓦,却没有一件瓦当,甚至没有瓦当的残片。专家认为,阿房宫的前殿建筑不可能不用建筑关键材料瓦当。李毓芳表示,阿房宫毁于谁手…  相似文献   

12.
“意象”与“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歌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术语。由于都有一个“意”字,人们在理解或使用它们时往往通用、混用,分辨不出它们之间的含义和指向的差别,尤其是近代西方又发生了Imagism(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欧美文论中也大量出现“image”这一术语,“image”又被中译为“意象”,人们对这些术语范畴的界定更是莫衷一是,难以准确地把握,认识上出现许多混乱,很有将其梳理辨析的必要。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早已存在的一个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学术理论中其它一些概念一样,在它产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道家”一词的起源,时间下限当在汉文帝继位之前,时间上限难以确考,最晚也应当在战国末期,基本含义应当是“道术之家”或者关于某种“道”的专门学问、技艺等,对象指向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西汉时期主要是指后世所称道家学派或治术及黄老等;至晚在东汉初年又可以指称“仙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快速发展,对道家学派形成一种覆盖态势,但是“道家”观念在道教群体内部并非流行概念。相反自东汉晚期开始,佛教群体亦大量使用“道家”一词,用以作为佛教自称,外道代称,在佛、道二教论争的语境中亦使用“道家”指称道教。而最晚在汉魏之际,“道家”一词的主要对象指向都已经形成,隋唐以后逐渐成为世俗学者及儒、释二教对道教的专称而沿用至今,但是其他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14.
正瓦当,是古代汉族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它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上面刻有文字和图案。另一种作为中华艺术瑰宝的印章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用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看似没有太大关联的两种艺术,实际上却有着非常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常常”、“往往”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由于二者词性相同,且都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中总是出现某种情况,所以不少人使用时往往很  相似文献   

16.
“叠加态理论”与“多世界理论”.是量子物理学(量子论)阵营里出现的两种理论构想,目的是用以解释微观粒子的特性。我们之所以要来议论它们,是因为这两种理论对于儿童教育极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叠加态理论”与“多世界理论”,是量子物理学(量子论)阵营里出现的两种理论构想,目的是用以解释微观粒子的特性。我们之所以要来议论它们,是因为这两种理论对于儿童教育极有启发价值。 先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两种理论。  相似文献   

18.
秦汉瓦当、铜镜铭文中屡屡出现的“无极”语汇,兼有天文术语和世俗观念两种含义,可能是北宋新儒学“无极”概念的语源之一.周敦颐有可能受其启发,最终将“无极”转化提升为义理、哲学概念,在整部儒学史的形上学建构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废话”和“费话”这两个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使用频率相当得高,但由于不少人不太了解它们之间的一些细微差别,在具体使用时往往会出现错误。如果是口语中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可能还发现不了或别人听不出来;但如果在书面语中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太合适了。那么,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现代汉语辞典》中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废话——(1)没有用的话;(2)说废话。费话——耗  相似文献   

20.
“不”和“无”,是汉语中词性不同但使用时又有相同点的两个实词。拟从根源上对其进行探究,以便更充分地认识它们,更准确地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