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夜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求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  相似文献   

2.
近来,在报纸和广播中常有投诉热线一类的内容。对此苍生疾苦,感触良多。记得郑板桥的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位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人物,在其艺术创作中竟然能不忘民瘼,总因有一个“情”字。现在老百姓要请一些主司其职的部门解决点生活上的困难真不容易。诸如房屋漏滴、垃圾成堆、路面被占、大楼断水断电等,还有那恼人的商品质量问题,多  相似文献   

3.
每当念及陈毅元帅,我总是想起他的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是元帅一生品格的写照。所以每当我回忆起陈老总的时候,就自然地联想起高耸挺直的松树形象。  相似文献   

4.
一代雅吏郑板桥曾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叶一枝总关情。这已经是句被人们引用得太滥的话,但其言之殷切却值得为政者时时铭记在心,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党报人也应牢记这句话。党报的一大功能就是为党和人民抒声达意排忧解难,但不少党报对群众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关注不够,造成群众对党报的反响比较冷淡,出现了发行难等问题。但群众的眼睛是亮的,报纸上的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6.
弄诗与写新闻,属两个不同的门类。因此,若把诗人叫“记者”,会显得大不恭敬;相反,如果把谁的本报讯说成“诗”,作者也会脸红。因为,这几乎等于否定了他的心血之作。有一个人却怪,硬要说“一条好的报道就是一首诗。”此人就是后来用“闻捷”的笔名写诗出了名的原新华社记者赵文杰。我是一个搞新闻的人,也读读诗,工作中也不时品味闻捷的那句话,心想,诗与新闻既同是舞文弄墨之事,个中总会有相通之处。读了杜甫的《石壕吏》,更有深切感触,觉得两者相通  相似文献   

7.
《心情互联网》是赵广宁的第一本诗集,是爱情诗。他才三十出头。读他的诗,可感悟出其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颇有才气的青年诗人。广宁虽然是学经济管理的,如今干的是经济编辑的行当,却爱诗。在他的诗中多次用“醉”字。可以说,于诗“偏偏我醉”,他“醉”心于诗。从1984年开始发表诗,十多年来,对诗有“永恒的爱”,不停地写,像“是一只黑色的蝴蝶—…·不停地张合”,“音乐里飘着缕缕柔情”,将这柔情溶于诗中,结成了这个集了。125首诗,是情的凝结。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爱情诗是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诗歌中,爱情…  相似文献   

8.
柳诒征先生与镇江绍宗藏书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申江上六清明, 花信番风岁岁新; 赢得绍宗楼在望, 故书雅记唤乡人。这是柳诒征(1880-1956)先生在1952年患中风后,静思家乡镇江绍宗藏书楼事,有感而写的一首七言。他在诗的“自注”中说:“恢复绍宗藏书楼,募集线装书8万册,皆缘旅沪机会,故云”。诗以言志,这首诗反映了他复兴绍宗藏书楼,实现亡友遗愿后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9.
词的颠倒     
相传清代皇帝康熙一次郊游,当走到一座古墓时,问一随行的翰林:“这墓前的石人是否只称石人呢?”其实他问的用意是想考试一下翰林学士们的杂学知识,不料这位翰林却把“翁仲”(石人)说成“仲翁”。翌日康熙写了一首诗,派人送到翰林院。诗曰:“翁仲如何作仲翁,想因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贬到江南作判通。”他有意把每句最后一词都弄颠倒。这位翰林虽早已故去,其遗风却尚存。读报中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6,(2)
一枝一叶总关情杨玉坤如果把《陕西日报》的正刊即一、二版比作红花的话,那么,位于三版的“秦岭”副刊就是一片绿叶了。“红花还需线叶扶”,我不知道这能不能说明正刊与副刊的辩证关采?“花是美丽的,但我要做叶的事业。”记得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名言。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11.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开成立大会,到会廿一人。我父亲是十二个发起人之一,他没到会,躲在甪直一门心思作新诗。其中一首是受了我的触发,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教育诗,题目是《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2.
罗嗦诗     
相传,古时候有人写了一首《宿山房即事》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我想,这大概是作者故意写来挖苦那些罗嗦作品的。时至今日,类似这首诗那样罗嗦的东西,在报刊上仍然到处可见。有一篇《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底,洛峰夫人孙幼礼同志将她抄存的洛峰同志历年所作的旧体诗词七十二首,送给我和范用同志看,其中有一首《塞上林花》: 极目河山千万里,新松葱郁处处栽。草原繁锦铺大地,采得半束干枝梅。这首诗作于1980年8月,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首诗了。那年8月中旬,洛峰同志主持出版协会在承德办的干部读书班刚刚结束,他回京不久的一天晚上,我到南河沿三十七号去看他,见到一束花插在长条几上那个素雅的白瓷瓶里,花枝已经干枯,但红色的花瓣仍然很鲜妍。洛峰同志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是我在承德带回来极有名的干枝梅,你大约还没有见过。这种  相似文献   

14.
从主席诗词“答友人”中划掉自己的名字 乐天宇在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七八年,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组织上让他回北京,他成为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周恩来总理关心他,打听他的状况.不久,乐天宇接到通知,增补他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组织上的关心,他想到了周恩来、毛泽东.回想起延安时期,毛泽东听完关于烂泥洼的汇报后把他留下来.他们谈及九嶷山,还给毛主席背了一首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写的诗:“生长月岩濂水间,老来才入九嶷山.消磨筋力知余几,踏破人间五岳还.”毛泽东一听哈哈大笑,“你这个九嶷山人夸他来激我.他的字写得好,诗一般.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去九嶷山看看,那是舜帝巡游的地方啊.”以后毛泽东见到他都叫他九嶷山人.  相似文献   

15.
一凡 《湖北档案》2009,(12):40-40
1932年11月。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以“察访民间疾苦”为名,到鲁西几个县“视察”。临行前,韩复榘让山东省政府发了一份公文,明确要求“不需招待以节省财力”。平阴县府秘书接到通知,赶紧请示县长王珊.要不要备酒席礼品.安排娱乐活动?王珊说:“你们看,公文上不是明白地写着不需要招待吗,我深知韩主席的脾气,你不招待他,他倒高兴.以为你节约爱民,你招待他,他反而会不高兴,说我们铺张浪费。再说,若真招待,这招待费从何而来?我看还是按公文办吧,只安排住宿,其他的让他们自便就行了。”  相似文献   

16.
咏“牛”我不懂诗,可偏偏爱读诗。而且兴致来了,还不时抄录几首,暇时吟诵。早些日子,我翻看到我四年以前抄录下的李纲的一首《病牛》,因有所感,夜不成眠,书此一文。诗系七言绝句,不长,特抄录于下: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这诗的意境,悲凉了些。那股子“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消极情绪和那股子孤芳自赏的清高劲,显现于字里行间。可是呢,倘若我们对它不是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而是科学地去发掘其积极方面的意义,我想,诗里所反映出的为国为民、任劳任怨,但  相似文献   

17.
宋代大诗人陆游为他学习做诗的幼子写过一首诗,结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蕴涵至理的名言,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很有启发: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得在“文章”之“外”下功夫。在这方面,荣获1990年度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一等奖的江苏台录音报道《是祖传名医还是江湖庸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篇录音报道所以获得“轰动效应”,追源溯始,是由于江苏台新闻部领导上和记者本人在选择和确  相似文献   

18.
论“风骨”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言论,通讯以至小品,杂文,应当有个主题,谈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使人一目了然,既能充分表达你的意见,又能使人理解你的意见,而且要写得饱满,活泼,逻辑严密表达清楚文采斐然,我们通常把这样的文章叫做有血有肉。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一篇文章要有风骨,《文心雕龙》有《风骨》一章,它认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他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是说一篇文章如光有文采而无风骨,就不成其为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19.
咬文嚼字     
《光明日报》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七日《记书画篆刻界的一次盛会》的报道中,刊登了下面一首诗: “去岁奔腾万马欢, 风云气象入新年。待看叱起山头石, 尽变羊群遍草原。”关于这首诗,报道中是这么说的: “七十二岁的著名诗词家兼书法家赵朴初领先走到桌前,兴致勃勃地挥笔写下了他在前来宾馆途中在车上吟成的一首七律。”报道由记者供稿,经过通讯社的编辑发出,又经过报社的编辑刊登,但把一首绝句唤做律诗的错误,竟一直不曾改正。这当  相似文献   

20.
粗心的算术     
相传,北齐高祖读到郭璞的《游仙诗》:“青溪千余丈,中有一道士。”连连称赞。站在一旁的石动筒却说:“这诗有何了不起,要是让我作,即胜他一倍。”高祖令他作,他说:“我的诗是‘青溪两千丈,中有两道士。’岂不胜他一倍?”高祖听罢大笑(宁夏人民出版社《笑苑撷英》第34页)。用算术的倍数计算诗的水平高低,不仅粗心,简直可笑。但单就两与一之比来说,也算是相差一倍,这是不错的。今人行文中有的还常在算术上出现差错,试看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