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教艺术既是佛教的一种形态,又是艺术的一种形态,更确切地说属于两者间的交叉样式。因此,佛教艺术历来是佛教界研究的一个领域,同时又被艺术界专辟区域予以研究,这些研究都为人们理解佛教艺术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卢忠帅  杜希英 《兰台世界》2016,(15):106-108
云门寺创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门寺几度衰败,但又数次得以修复、扩建,一直保存至今。之所以如此,与佛教的盛行、官民的布施和主持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不仅宣扬了佛法,形成了禅宗五大支派之一的云门宗,而且还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旅游资源,精神、物质双丰收。  相似文献   

3.
海梅 《大观周刊》2012,(34):20-21
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县域地处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沿红、茹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远古文明。  相似文献   

4.
唐以前的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晚期、北周、隋代。巴蜀石窟艺术在此阶段兴起并初步发展,此间造像的粉本多来自洛阳、长安等地。大致来看,洛阳地区石窟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魏晚期,两者在洞窟形制、造像风格等方面多有相似。麦积山石窟艺术在北魏晚期对巴蜀石窟也曾产生影响,例如两者均有相似的三壁三龛式窟,但"三瓣式悬裳座"可能是川北广元影响了麦积山。长安地区的佛教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周和隋代,两者在佛帐形龛、菩萨装饰和造像风格等方面有诸多相似。南朝造像艺术主要是通过长安地区对巴蜀石窟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人总集误作别集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文献浩繁,但对其研究尚显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即如清人所编各体总集,便每每有被各种书目误认作别集者.本文列举20种此类总集,逐一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6.
在第十六届全国书市举办前夕,由新疆教育出版社重点推出的《新疆佛教艺术》(原书名直译为《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一书正式出版了。该书的第1卷至第5卷由德国著名的东方学和佛教艺术学者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教授编写,第6卷和第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角度而言,新疆是古代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繁衍的重要场地,尤其是佛教艺术在新疆历史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在此发展过程中,以体现佛教禅悟和参拜之丰富内容的石窟壁画,逐渐形成了鲜明的龟兹风格,在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起到了引领和感召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河南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最早之地,被称为中国佛教之源。东汉皇帝汉明帝刘庄,为安顿天竺高僧和翻译经书,特地建造了一座大寺院取名白马寺。白马寺成为管窥各个朝代建筑艺术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9.
二十年前曾有幸聆听徐复先生讲学,教以“名物训诂、典章制度”并重,重视考古发现对训诂研究的价值;后又有幸担任钱玄、钱兴奇先生编著的《三礼辞典》的责任编辑,并随钱玄老编撰《周礼今注今译》。深感名物与训诂,相得而益彰。近日读到商务印书馆新出汪少华教授所著《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颇感亲切,也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0.
佛教艺术,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结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佛教艺术得到了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的滋润,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互相融合、渗透,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为其特性,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又精致,宏博而又深妙,品  相似文献   

11.
张瑞叶 《大观周刊》2011,(41):120-120
古语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用于目前的课改口号说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既强调学生学习目的、动机、态度,也指学习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唐、宋、元、明的笔记、类书、小说中尚可考出<西湖二集>的诸多素材来源,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西湖二集>的创作手法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黄新然 《文化遗产》2017,(3):149-156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上意义非凡.它对佛教植物的刻画,既能体现明代画院对宋代画院风格的继承,又能展示明代宫廷壁画的精湛技法;既能体现自古印度以来就暗含在植物身上的佛教隐喻,又能在遵循佛教仪轨的前提下表现明代宫廷画师的艺术个性.本文运用图像学方法将四种佛教植物分别对比研究,提取它们在佛教艺术中的基本艺术特征,分析法海寺壁画中植物所暗含的隐喻、艺术形象处理的优胜之处,进而理解法海寺壁画中的佛教植物写实、华丽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华 《大观周刊》2012,(30):23-23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随着历史发展,佛教教义不断发展变化,至公元1世纪前后,出现了大乘、小乘之分.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  相似文献   

15.
罗娜 《大观周刊》2011,(10):38-3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茶余饭后,更多的人开始喜欢看一些高雅的舞蹈艺术作品。告别秧歌、龙鼓等普遍的艺术表演,优秀的专业剧目开始在普通群众中大量演出。  相似文献   

16.
海潮 《大观周刊》2012,(34):226-226
水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最活跃、最具魅力的元素之一。从理论上研究我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传承再现自然式山水造型特征,对于丰富我国现代园林理水手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则天受家庭影响而信仰佛教,其日用生活、政治捭阖均援引佛教助势,另一方面佛教亦在武则天的积极支持下,发展至鼎盛局面,特别是佛教中国化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史书记载的怀朔镇将14人、副将1人,共15人,是以鲜卑拓跋(元)氏为中心,包括北方内附部族或部落的鲜卑化人为主体构成的。镇将往往以加授将军、散骑常侍等方式来提升社会政治地位,进而显示怀朔镇在国家镇戍体系中的特殊与重要。  相似文献   

19.
顺治十年,清朝统治者为了充实辽沈区域人口,开垦废弃荒地而出台了名为"招民授官例"的鼓励政策,规定将一百人以上招至此地即授予知县官职。然而关于条例的实施,在辽沈地区的史料中唯有一处记载。而其他一些非此地区相关文献,如《大清会典》,关内各省地方志书等,则提供了有关辽沈地区各县知县来历与仕途的许多线索。在总结这些史料中的信息后,可分析出授官例的实际实施情况,并对其实施的规律性与严格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南汉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其历代帝王推崇佛教,遗留的石碑、铜钟、铁塔、经幢及摩崖石刻造像等众多佛教文物,反映出其独具自身特色的佛教管理制度。首先,南汉建立起层级分明的僧官体系,以僧录统领治下佛教事务,各州设僧正,还设有都监这一僧官监督佛教事务,各基层寺院内有监寺、三纲和知事僧。其次,南汉设立了宫使制度,朝廷册封权宦担任宫使一职,分掌佛教事务,他们是皇帝和佛教之间的联系者,映射出南汉政权对佛教事务的掌控和管理。最后,南汉朝廷和官府对佛教事务的管理深入到对僧人、寺院和佛事活动的管理中。南汉佛教管理制度既延续了唐代中后期形成的僧官和功德使制度,又进行了适应自身管理需求的再创造,是处于唐宋之交这一转折时期的社会产物,是佛教制度化、世俗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