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2.
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能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传达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冠以表、堂类的称谓语如表兄、表弟、堂兄、堂妹等也无一例外地具有丰富的意义。要对此加以更深刻的理解,可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与考察。  相似文献   

3.
"中严"、"外办"《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释不确,其本系古代皇家礼仪用语,盖某些场合需为天子等皇室要员专设一空间,以此区分内、外。"中严"之"中"就词义而论当指"禁中",其适用范围就"中严"、"外办"礼的施用对象来看,当不限于皇帝周围,还包括太子、皇后、皇太后之近身区域。这方面一个证据是"中庶子"、"中舍人"、"中记室"等官称,作为东宫或王府、军府官,其权重、秩次居于"庶子"、"舍人"、"记室"之上,据此可断定"中"在此当指太子、僭主的某个贴身领域。  相似文献   

4.
"哭"、"泣"及其语义相关的一系列词汇意义相近,其差别主要表现为哭的主体、方式不同。汉语词汇的丰富,是为了适用于人们感情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释“中行”     
《周易》“复”卦四爻爻辞为:“中行独复。”孙星衍《周易集解》引郑玄曰:“爻处五阴之中,度中而行,四独应初。”其中以为“中行”的“行”为动词,不确。“行(h偄ng)”当为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中行”义为“行中”,即道路中间。“中行独复”,义为走在道路中间而独自返回。表示中间义的“中”置于名词前的词序现象,在《诗经》中常见。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中原,原中也。”和“中行”义相同的还有“中道”,如《礼记·曲礼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刑”、“法”二字的古形古义;从古文字形体及其衍变入手,系联考古发掘的上古史实,辨明二字的形义根据,以个案的方式,做了古文字与上古史的局部印证阐发  相似文献   

7.
“束”与“束”形体相近,但读音、意义都不相同;它们都能够充当会意字的意符和形声字的声旁,但构成的会意字、形声字迥异;“刺刺”与“刺刺”的意义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是因为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祖先是上古的炎帝和黄帝;我们也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为是因为“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上崇拜的“图腾”。当然,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中的一员,作为一国之公民,我们还有一种更鲜明的角色意识:“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一、释“见”。《敕勒歌》结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谓全诗的神来之笔和诗眼所在。正确解释这句诗是很重要的。句中的“见”字,语文课本沿用目前流行的注释法,释为:“见,同‘现’,呈现,露出来。”我以为“见”可径直译作“看见”,不必说成“同‘现’”。这可以从几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11.
释“虹”《说文·虫部》:“虹,(虫带)也,状似蟲,从虫,工声。”卜辞有■字。如云:“王固曰:■,八日,庚戍,■各云自东。■母昃,亦■出~自北,饮于河。”(《■华》页四)又云:“旬昃亦■设,■出~自于河。”(《前编》卷七页四十三)又云:“设~于西。”(《前编》卷七页七)据此上下文,余释为虹。然其形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12.
(一)今人称“伯父、叔父”可以简称“伯”与“叔”,古代这两组称呼有严格的区别:“伯、叔”为兄弟行,“伯父、叔父”才指父辈。《尔雅·释诂》:“伯,长也。”凡“伯”均有长义。《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荀子·王霸》注:“为诸侯之长曰伯。”后专用为兄弟之长。《左传》定公四年传疏:“伯是兄弟之长。”长兄称为  相似文献   

13.
“朋友”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汉语中,“朋”和“友”常常联用,指因志趣或利害相同而联结起来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如《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岂不欲往,畏  相似文献   

14.
唐兰释“中”补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延林编著《常用古文字字典》云: 中,甲骨文作(?)、(?)、中,是旂旗的一种。|为旗杆,(?)象飘动的旗帜,与甲骨文的(?)相类同。(?),甲骨文作(?),象一杆上飘动一旗帜。为何作中间之义?唐兰先生曰:“余谓中者最初为氏族社会中之徽帜,周礼司常所谓:‘皆画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号。’显为皇古图腾制度之孑遗(周礼九旗以日月、交龙、熊虎、鸟隼、龟蛇等画之,亦皆由图腾蜕变而来)。此其徽帜,古时用以集众,周礼大司马教大阅,建旗以致民。民至,仆之,诛后至者。  相似文献   

15.
互动课堂是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改革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何构建互动课堂是我们探讨的主题。本文以八年级上册Unit2的教学为例,谈谈"五学"——自学、互学、问学、教学和悟学及"五步"——教学中让一步、停一步、缓一步、慢一步和退一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学讲",使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6.
初五册《干将莫邪》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课文对“行歌”一词的注释为:“唱歌。行,从事。”教参书也解释为“逃入深山,从事唱歌。”查《辞海》“行”的14个义项,没有一个作“从事”讲的。古汉语中的“行”作动词用时,常当“走”讲。这里的“歌”也不能作“唱歌”解。根据上下文意,这里的“歌”应是“悲歌”,即带拖音的哭诉声。“入山行歌”就是“逃入深山,边走边哭诉(自己的遭遇)。”只有这样,下句的“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才文通意合。二.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课文对“拟”这样注释:“比划,作砍的样子。  相似文献   

17.
左秉隆作为晚清驻新加坡第一任领事,其业绩有目共睹、为人称道。他和他后面的继任者陆续南来,通过开办文会和进行诗歌创作,极大地促进当地整体文学风气和教化氛围的兴起,进而形成一个由南来文人与本地士绅组成的"士阶层"。这个士阶层持续地以熟悉的文学技艺和形式——旧体诗文来写作,创作出了马华文学古典时期最早的形态。左领事在任内创作的诗歌,全部收录于他唯一的诗集《勤勉堂诗钞》。文章通过搜集、整理当时当地的多家华文报纸以及一些零散的相关研究成果,藉由对这些史料的深入分析,从类别方面探讨《勤勉堂诗钞》中"酬唱、写景、游乐"题材的新加坡之作,揭示其对马华旧文学的产生起推广作用的原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18.
“囊”、“橐”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囊”,上有口,下有底,由上而下盛物之袋,一般以布帛等柔软物缝制而成,宜于车载、贮置。“橐”,有两种:一是无底橐,用皮革、布帛等制作,张而置物,卷转而两端扎口,也宜车载、贮置;一是有底橐,用布帛等柔软物缝制,两端封底,口开中间,两头可放干粮、簿册、食具等,宜于远行肩担、畜载,也可车载。橐驼之“橐”、冶铁鼓风箱称“橐”,均取喻于有底的橐。  相似文献   

19.
校训是学校重要的口号和标志。1996年,我们提出要有自己的校训。当时,我们认识到校训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口号,不仅需要响亮、易记,更重要的是要把学校的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其中。根据当时社会发展所暴露出的人的道德文明素养下降、社会变动加快对人的精神的关注(进取心与耐挫力两个方面),我们提出,明强小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良好文明素养的人,尤其是在礼仪和承担时代责任方面,在社会生  相似文献   

20.
“寡人、不”这两个词的历来通释是 :侯王自称的谦词 ,其意义是“寡德之人、不善”。这一解释贬义太重 ,违反了谦称和礼貌语言的基本规律。这两个词的词义应为“寡民之人”和“贫国之人” ,其用法经历了由对平级自称延伸到对下自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