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语言理解方式是深化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路径。具身认知语言观认为语言理解植根于身体的知觉运动系统,身体以及身体与外部世界的具身经验构成了语言意义的基础。具身认知语言观对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外语教学要注重身心合一,强调身体经验和语言经验的作用,积极构建具身化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
涉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身体的涉身性以及思维的反思性,而涉身性与反思性是实习过程最为重要的实践品性。当前教育实习效果不容乐观,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标准、教改期待等因素又对教师的能力、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诉求。涉身认知的核心理念与教育实习的实践逻辑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可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实习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此,从现实问题出发提出潜在的解决方法,以期提升我国教育实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延展心灵论题是涉身认知的一种内在蕴涵,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涉身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威尔逊和克拉克的研究策略,是把涉身认知转换为认知延展的形式。为此,威尔逊用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架关系,支持认知的延展。他主张群体也有心灵,个体在组成群体的时候才具有某些心理状态,这就意味着认知的外在和内在资源对等,心灵的意向操作事实上整合了这两种资源。他的社会延展思想,重新阐释了认知主体,为我们理解涉身性的认知加工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约翰逊的理论为代表的涉身哲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质疑笛卡尔和福多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的非涉身哲学,在意义的身体根源,概念隐喻,心智、思维和语言的神经基础,意义和思维的美学维度,音乐、艺术和文学的意义、道德的身体根源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观点。因此,有必要介绍和适当简评马克·约翰逊的主要理论思想,以便给国内相关学者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涉身哲学。  相似文献   

5.
"具身认知"观视角下的手语教学以第二代认知科学为理论背景,强调语言学习过程的涉身性、体验性及环境的嵌入性。运用网络多媒体、手语虚拟演播室、手语虚拟现实技术,在"通用手语""手语翻译"两大教学模块中构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离线具身"教学情境,推进手语翻译具身教学理念与实训技术的深度融合,改变以往教学忽视学生语言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弊端,增进学习体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手语运用水平与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正统的认知科学转向"涉身-嵌入"的研究范式。然而,"涉身-嵌入"的人工智能也有自身的局限。人工自主体特定的涉身性使它的自治系统的实现缺乏生命系统特有的"自创生",从而无法以复杂生物体的方式行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人工生命的理论,这也使得认知科学的研究从"涉身-嵌入"转向"涉身-情境"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已经从形而上学思辨走向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并非抽象的符号加工,而是与身体的物理属性、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决定了认知的性质和种类。认知、知觉和行动是一体化的过程。心理学的具身认知实验集中在身体的物理感受对认知的影响、情绪的具身特征、身体洁净与道德评价、运动系统与认知判断、语言理解的具身特征等领域。具身认知的兴起是对抗身心二元论的结果。在具身认知兴起的过程中,哲学家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代认知观认为人最初的认知活动相应于人的身体结构和运动特点,高水平的认知是情境中的身体与事物接触的各种感觉运动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外语教学是一个多层次的认知过程,它既有基于语言认知的高水平认知活动,同样它也有基于身体活动的语言学习以及涉身的、情境化的认知过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实现涉身性的教学方法、情境化的教学过程、生态型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9.
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起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具身认知观,认为心智是具身的神经生物现象,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大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然而,在科学心理学内部,具身认知观缺乏一种普遍认可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超越现象的全局性解释理论.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显示,灵长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从动作和意图理解到语言进化)的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这些证据,我们讨论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一种对具身认知的全新解释框架--具身模仿论.镜像神经元系统和具身模仿论通过有效地共享他人动作表征、意义与意图,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并重新赋予"身体"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从身物交互视角探讨具身语言理解中的动感模拟和特征模拟。在讨论身物交互的生物基础上阐述了身体对物体可控程度与具身理解之间的关系,并分别以“大小”和“方位”为例讨论物体的内在特征、外在特征在具身语言理解中的作用,还讨论了视角、感受器的不同所致的不同具身理解。  相似文献   

11.
当代哲学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中心转到以心智哲学为中心。心智是涉身的,心智哲学也是涉身的和经验、体验相关的。心智哲学与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及其相关联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体验型的哲学。语言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是本体上的状态;言语就是身体,言语就是存在。认知语言学提倡人的主体性,研究心智活动及其外部表现,认为语言是人类相同的心智基础和涉身体验的外在表现,将对人类心智问题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伊德的身体理论是理解其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视角。他在"身体一"(感知的身体,体验的身体)和"身体二"(文化建构的身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身体的第三个维度,即"技术的身体"。"技术的身体"是对"身体一"和"身体二"的综合,主要特征是工具的涉身性,而这正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伊德的身体理论对涉身、知觉和行动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挖掘,对"情境化知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解读,对我们建立批判的知识论和技术现象学有诸多启发,其中有两个向度不可忽视,一是关注行动,二是重视现象学-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否定”加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否定"是语言理解及表征研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研究主要从工作记忆方面考察否定对语言理解的影响.文章对否定研究领域几种研究者常用的研究范式、经典理论解释和否定旬加工的相关问题及其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4.
耿晶 《考试周刊》2011,(34):93-94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趋于根据交际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关联,也就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类思维存在的、自定的、潜意识的推理过程。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换句话说,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阅读的教学与学习对我国的语言学习者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阅读的过程在某些层面上可以借鉴关联理论中的理念,本文利用关联理论来指导阅读理解的教学,希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阅读理解的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余丽  王建武 《教育探索》2007,(11):34-35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图式听力理论为听力理解提供了一种理论阐释:听者在听的过程中,其头脑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基本知识同等重要.这也启发我们,听力教材的编写要兼顾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对情绪的研究中,具身认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它认为情绪过程中混合着包括肌肉、神经、大脑皮层等身体变化,身体的变化可以显著的改变情绪或者和情绪相关的认知、决策等过程,并且表情、身体姿势等也是情绪形成,情绪的理解,和情绪识别等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并且会影响个体的选择偏好,决策,和语言理解等行为。  相似文献   

17.
动态系统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界最新发展动态,它的提出对于语言发展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近年来,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或是对其它理论框架的补充和丰富,或是使得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不同维度得到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理解。它提出的将语言视为复杂、动态、发展系统的观点为揭示语言发展过程的特征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进行了反思,并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十分重视英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的掌握,注重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而低估或者忽视了英语身势语言的作用,忽略了对英语身势语言的学习与研究。在实际英语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学会用文字卓有成效地表达信息语言,也需要通过身势来生动的表达、准确的理解信息语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情境性、涉身性与动态生成性,开展生物学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践行具身体验,开展科学实践、涉身探究实验与构建学习进阶、动态生成概念的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与体验性。  相似文献   

20.
从语境的两个层面(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语境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作了剖析,阐释了语境理论对正确理解源出语的内涵及避免在语义翻译转换过程中出现误解与误译的重要性。理解原文是科技翻译成败的关键,而语境分析则是获得正确的语义转换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