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50年代后期,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与其建立外交关系,在北京设立了公使馆,从而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本文拟就关于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与之建立外交的谈判过程、双方的外交政策、英国使馆如何在北京建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问题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劳工的需求和清政府禁止华工出洋的传统政策发生了激烈冲突。英法等国迫切希望谋得在华招工的合法地位,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好为它们提供了契机,战争形势左右着华工问题的交涉。在英法等国的军事威胁下,合法招工权利首先被清政府两广地方官员所承认,随后的《北京条约》更是将招工合法化扩大到各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导致华工出洋合法化的主要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疑问: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条款之一“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相似文献   

4.
直隶提督乐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反抗侵略,捍卫海疆,屡建奇功,为国家民族壮烈牺牲的有数的高级将领之一。他在咸丰九年(1859)第二次大沽战役中,身任总兵,与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协力英勇抗击英法侵略军,荣椿、汝元不幸中炮阵亡,乐善督率所部临危不惧,奋勇抗击,大败侵略者,迫使武装到牙齿,恃船坚炮利而横行我领海,蹂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和英法联军在通州谈判。咸丰帝在谈判中"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他麻木不仁,依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昧于国际形势,更无国际法观念。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政府被迫释放巴夏礼等人,联军焚毁圆明园以示报复。  相似文献   

6.
《义和团史实考》一书中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通州谈判中方扣压英法谈判代表是"扶其为质"不能成立.真正的原因是咸丰帝和战路线不确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甚重视战争契约所致。  相似文献   

7.
僧格林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抗击英法侵略的主要将领。过去,史学界对他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毁之者多,誉之者少,评价颇失公允。本文以史料为基础,从僧格林沁对侵略者的认识,从他在第二次大沽之战前后的积极备战活动、组织指挥,以及始终坚守指挥岗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论述,认为僧格林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爱国将领。文章还兼谈了对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许雅惠 《考试周刊》2011,(46):55-5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洋通过《北京条约》的签订而变得合法。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具有国际法律意义的《续定招工章程条约》。招工出洋,涉及有三个角色:中国官员、华工自身及外国领事官,而招工章程需要处理的是被雇华工出国前及出国后的这种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9.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增设开放了汉口、九江、南京、等通商口岸,英国在各个口岸可自由通商,并允许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可以自由传教等。本论文试图通过异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九江开埠后基督教传教士传教活动的研究为切点,来分析西洋音乐最早是如何传入江西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科考末第的莫友芝出京南下,目睹英法列强的暴行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愤而写下七律《有感二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时局的深切忧思,同时对不战而逃、丧权辱国的清廷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英法美俄的侵略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恨,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1.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在英法联军的武力逼迫下,奕讠斤先后与英国代表额尔金和法国代表葛罗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英法侵略者的利益暂时得到满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但是沙俄却未就此止息,在1860年11月14日由公使伊格纳季耶夫逼迫奕讠斤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并没有参加1858—1860年的对华战争,为什么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呢?  相似文献   

12.
一八五六——一八六○年间中国社会的矛盾是极其复杂的,在这时期,不仅以太平天国为主流的农民运动在南京已建立起革命政权与北京的清政府相对抗,而且正在太平军与清军决战于长江流域,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就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同样以武装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个矛盾以谁为主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864年清廷翻译《万国公法》所据版本问题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国家关系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英法等国公使开始常驻北京,同时也不断要求清政府派员驻扎其国首都,中外间的外交往来已无可回避.自中央至地方的许多清廷大员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亟需摆脱天朝大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了解和正视世界.  相似文献   

14.
郑艳 《历史教学》2003,(2):69-72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英国方面辩解焚园的理由是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这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英国侵略付之一炬。英国方面辩解焚园的理由是: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这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一、晚清近代工业兴起历史背景和条件晚清近代工业的兴起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外力的猛烈冲击。1840年,随着英国军舰的隆隆炮声,中国国门洞开,十年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一次战败,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门户从南到北被迫完全开放,中国与外部k界的隔绝被进一步拆除。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迫使北京政府,无论它多么勉强也得去适应新的政治环境”①其次是国内社会危机加剧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促使中…  相似文献   

17.
长江通商:以额尔金、巴夏礼溯江行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法、美等国通过修约谈判和策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将长江通商锁定为其一个重要战略目标。1858年11月,英国特使额尔金率舰只入长江勘察。三年后,英国公使参赞巴夏礼带领大队人员、船只闯入长江,先后在镇江、九江和汉口三处租地立市。围绕长江通商问题,清政府、以英国为代表的侵华国家和太平天国三者之间形势交错复杂,激烈博弈,提供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与互动的生动案例。长江开埠通商是近代中外关系史、贸易史上的重要问题,标志着西方殖民国家在华势力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同时中国卷入世界经济体系进入新时期。  相似文献   

18.
自鸦片战争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乘清王朝衰败之机,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对我国进行无情侵略,逐步地把我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本文仅就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对山东的经济侵略作些概略介绍。山东地处祖国沿海,物产丰富。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她垂涎已久。远在1832年,英国就派遣“阿美士德”号间谍船,到我山东沿海一带侦察,窃取了一些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情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曾劫掠和侵占烟台、威海、福山等州县。1858年,英法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开烟台为通商口岸。1868至1872年,号称“中国通”的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先后来我国作了七次考查,游历和探查了十三个行  相似文献   

19.
《滨州学院学报》2019,(3):89-96
毛泽东首登大沽口炮台的时间存在着不同说法,本文考定为1919年3月12日,青年毛泽东离京赴沪路经天津,到天津大沽口观海、登炮台。后来,毛泽东还曾经三次来到天津塘沽:1951年12月27日第二次来塘沽,但没有到大沽口炮台;1952年10月27日第三次来塘沽,视察天津港时驱车途经大沽口,可能未登上炮台;1954年4月23日第四次来塘沽,登临大沽口炮台并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经论证,2019年3月12日即毛泽东首登大沽口炮台遗址100周年纪念日。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英法两国除联合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外,还单独地发动对华武装进攻,强迫中国开放前门和后门,为外国势力源源不断地侵入中国开辟通道。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逼迫清政府开放沿海口岸,中国的前门由此洞开,独立封建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开放云南、广西,敞开了中国的后门,法英相继取得中越、中缅边界陆路通商减税等一系列特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法国打开中国西南的后门,云南首当其冲,在此后半个世纪里,给云南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