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陈茜 《培训与研究》2008,25(2):103-104
本文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的要求,对所谓教育产业化的观点进行了剖析,认为在我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决摒弃教育产业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试论教育家的“类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家的"类本性"是教育家的整体规定性,既是人的"类本性"之特殊,又是教育家群体性与个体性之一般.教育家"类本性"为社会分工所决定,是历代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和社会交往中自我创生成果的积淀与遗传,具体体现为教育家的整个身心与教育融为一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人与做人合一等基本品性.探索教育家"类本性"有助于形成一种"超我"的同化力,促进教育工作者的"类化",延续与扩大教育家队伍.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公益性是指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属性 ,这是教育与其他产业的一个重大的本质区别。教育产业化的观点主张教育可以营利 ,可以追求利润 ,就是取消教育的公益性 ,把教育办成与其他产业没有区别的赚钱机构。人们对教育产业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往往不大清楚 ,在此试图阐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的公益性问题 ,即把教育当作公益事业来办而不是作为赚钱的手段 ,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本性,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和政治科学的最新成果,结合当今世界的政治发展实际,结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际,结合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生活实际,进行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益性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即教育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举办教育坚持公益性。对于社会效用较大且受教育者是弱势群体的教育层次和类型,须坚持教育供给上的公益性。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用外溢性和受教育者的弱势地位决定其公益性属性。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是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独创性的实现形式,在管理模式、经费投入、资源分配、就业等方面公益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公益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举办教育坚持公益性。对于社会效用较大且受教育者是弱势群体的教育层次和类型,须坚持教育供给上的公益性。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用外溢性和受教育者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它的公益性属性。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是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独创性的实现形式,在管理模式、经费投入、资源分配、就业等方面公益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的起源和本质来说,以至善为目标的教育共同体是具有人文本性和人文精神的伦理实体。教育和伦理是合二为一的,伦理总是浸润并渗透于教育之中,教育又始终蕴涵、体现着伦理;教育是伦理的教育,教育学也是伦理学的教育学。教育是自觉追寻道德的领域,教育的解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的道德的解放,教育的这种人文使命、伦理使命为教育伦理学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当前的"高收费""、择校""、扩招"等现象的存在无疑加剧了教育中的不公正。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和公益性,才应当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产业化"不应是教育改革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2月27日,教育部召开2006年第三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解答问题时表示,教育部从来都是反时教育产业化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近日提出“有违教育公益性原则”等五大观点,明确反对教育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王刚  朱兵香 《考试周刊》2008,(14):211-212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由婴孩素朴自然的本性出发,要求人们克服私心和欲望,回归于"自然",回归于人的本性,以此来克服社会文明对人的异化和控制.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的启示是:树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魂。师德建设关系高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成败,关系社会和谐。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特别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教师,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成长,影响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和谐社会角度审视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新内涵,剖析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世界义务教育制度建立与演变的历史,其背后无不贯穿着平等、效率、人本三种伦理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种伦理精神的侧重点不同。在工业社会,义务教育制度伦理精神的着重点在于效率;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义务教育制度伦理精神重点主要是在于平等;到了后工业社会,义务教育制度伦理精神的关注点则主要在于人本。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社会历史与个人成长历程的审视启迪我们,德育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必需。而目前的德育实践是一种丢弃了生活精神的知性德育、科学德育,致使学校德育陷入困境。回归生活的德育是整体性、体验性、终身性、开放性的实践性德育,它不仅是当前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更代表了德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休谟“道德不可理证”说是以自然人性为基奠的,对人性的追溯与关切奠定了休谟伦理的人学座架,而“感性世界”的道德视角则赋予其道德学社会生活实践的本性与人伦情怀。休谟将事实与价值明确区分之后,人在道德中的主体价值与地位被确立起来,由“道德不可理证”引出的功利与同情的道德原则既是对其自然人性出发点的回归,又彰显了“人性完善”的价值尺度,是休谟伦理学人性关切与人伦诉求在更高层面的体现。休谟伦理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启迪。我国要建构具有“真实性”的道德体系并发挥其应有的精神整合力,就要突破僵化的道德理性束缚,赋予社会道德现实人性内容与人伦情怀,同时探究情感化的心灵教育之道,使社会道德给人以向往“家园”般的祈盼与皈依。  相似文献   

15.
乌托邦精神与教育——关于教育价值理想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托邦精神不同于理想和超越精神,它体现着对此时此地不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其内涵是追求完美的精神、批判的思维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乌托邦精神与教育的价值理想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一方面,乌托邦思想家将教育作为实现其价值理想的最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教育内在地具有一种超越现实存在、趋向完美境界的价值追求。教育的乌托邦精神作为一种在此时此地不具有完全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也存在着走向异化的危险。因此,要防止乌托邦精神的僭越,必须将其置于人类理性智慧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16.
必须引起关注的高教隐性成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的进程中,高教成本不断提高,尤其是不被人们所注意的隐性成本的加大,不仅会无端增加学生和家长的压力,而且会降低教育效率,浪费教育资源。因而必须格外关注,对高等教育的隐性成本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市场中高校学费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的服务价格,但教育市场不同于完全竞争下的商品市场,教育市场中的高校教育有其自身的功能和政策目标,高校教育更关注的是社会收益和教育公平问题。高校学费是高等教育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高校学费的标准应遵照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机制,并兼顾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高校学费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保证高等教育的机会公正。  相似文献   

18.
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引发了各界对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追问。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教育,高校频发这类案件缘于社会转型期大学人格教育的缺失。教育理念市场化、产业化,教育价值观功利化、实用化,人性教育缺位,人文情怀缺失等是大学缺乏人格教育的主要表现。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抛弃功利心,回归本质,进行人格教育,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重拾人文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机制;教师也应完善自身人格,言传身教,成为合格的人格教育施教者。  相似文献   

19.
在强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三年普及过程中,河北省始终立足于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强化并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坚持“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三为主”学前教育发展模式,使农村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全省2/3以上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在此过程中,河北省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有力措施,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学前教师教育是挑选具有较高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是专业性强、外部经济性强而个人收益率低的公益性教育,因而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学前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精英教育取向,不能任其滑向大众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