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理论认为。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侵权民事责任,精神赔偿不能扩展到合同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支持了违约精神损害的赔偿请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在违约之诉中有限度地承认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2.
有些犯罪行为往往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其精神受到损害。然而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并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该确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以犯罪行为的双重侵权性作为逻辑切入点,通过探讨民事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界限关系、民法和刑法的调整范围、犯罪行为的双重侵权特征以及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冲突规定和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角度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应该允许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多新的法律制度、法律名词产生了,其中,精神损害赔偿就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是属于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已在以往的几部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但较笼统、不易操作,给司法实践中具体办案带来了诸多不便。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立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已经建立,但该制度在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却遭遇闭门羹。这一立法缺失直接侵犯了被侵害者的合法权益,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情况,阐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缺失的原因,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的价值所在,旨在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已初步建立,该制度对于抚慰受害方,惩戒过错方,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立法上的不足,导致该制度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不利于对受害方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仍需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出发,借鉴国外立法,探讨了因违约行为、行政侵权行为以及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在立法上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不断增多,引发纠纷及诉讼与日俱增,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伤害事故如何进行处理成为了教育界和司法界讨论的焦点问题。2001年1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01年7月13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这些条例的制定与颁布为正确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两者都把中小学生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排除在外。笔者认为,应当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并尽早予以立法规范。  相似文献   

9.
环境侵权可能带来受害人财产、身体的损害已经毋庸质疑,但因环境侵权的特殊性,根据侵权责任理论、精神损害理论、外国司法实践,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适用民法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精神损害赔偿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使其在环境侵权适用中也是必要的、具有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10.
对刑事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就刑事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从其赔偿范围及赔偿数额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以期达到有效惩罚犯罪分子,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目的,结合我国国情,同时也是实现我国法治的协调和统一,适应世界法律发展潮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母亲在怀孕时受到侵害,危及到胎儿的健康和身体的完整时,胎儿是否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法制发达国家)均陆续发生关于胎儿期内遭受不法行为侵害的诉讼案,原告基于胎儿期内遭受的不法侵害事实向加害人请求损害赔偿。我国近年来也多有此类案件发生并引起众多法律、道德上的讨论,但是尚未形成定论。本文将以胎儿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为切入点对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现行法中对于环境侵权的损害赔偿适用的是补偿性的损害赔偿,仅赔偿受害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但由于环境侵权具有很多特殊性,仅适用补偿性损害赔偿存在很多不足,所以有必要引入惩罚性的损害赔偿,并有针对性地在环境侵权中引入惩罚性的损害赔偿的制度性构建。  相似文献   

13.
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比较法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后,惩罚性赔偿制度就在学界引起了诸多争论。文章试图从我国古代法制史和一些有代表性的外国法律(包括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横向纵向比较,对惩罚性赔偿法律制度的轮廓进行较为清晰的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14.
损害赔偿是我国民法学中经常被使用的一个概念,然而在立法当中却难觅其踪迹。并且民事责任作为我国现行法的用语,其与损害赔偿之间的关系似也有某种联系。因此,有必要从现行法规出发,并结合我国对于德国法系的继受历史,同时参考台湾地区和德国的有关法条和学说,重新审视损害赔偿之债与民事责任的关系,以求有助于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15.
死亡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一直是民法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单一的继承丧失说或固有损失说是难以对其予以概括的。通过对上述两种学说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现行法关于死亡损害赔偿的规定,对该请求权的基础进行了分类探究,以寻求死亡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正当性理由。  相似文献   

16.
当前,“包二奶”“养二爷”等婚外情的泛滥,像一种看不见的瘟疫一样,不断侵蚀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了保护受害配偶的利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对于恶意破坏家庭和睦的婚外情现象,应采用法律手段予以遏制。  相似文献   

17.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确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使法律对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进一步,使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进行裁判有了法律的依据,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意义甚大。但是该制度涉及实务适用中的一些问题,在理论界存有争议。笔者就婚姻法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以及损害赔偿请求权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英美侵权法体系中一项重要制度,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的适用前提是行为本身构成损害诉因。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大致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受害人没有实际损失;二是不能证明具体损失。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不同于小额的实质赔偿金,并且有时可以与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并用。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的功能是,证明原告的个人品质是值得信赖的,进而为原告确认权利,以及寻求败诉方承担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9.
刍议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遭受精神上的损害请求赔偿的法律制度,应从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利角度出发,在立法上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进一步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与传统民法的主体平等、损失填补等基本价值形成冲突。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应当充分注意到不同法系国家对该制度的态度和思考,努力发挥其"惩戒功能"同时避免其被当成"牟利工具"而滥用。利益平衡的关键在于惩罚赔偿金的限度与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