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树理和孙犁同为解放区文学中的佼佼者,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赵树理和孙犁身份认同的差异来分析两人不同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孙犁两位作家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有着重要影构。农民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创造了一种知识者缺席的农民化的小说范式;而坚持人文品性的作家孙犁传承了中国古典诗性文学的精华,创造了荷花淀派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3.
周扬的双重身份,使他在评价赵树理小说时既能高屋建瓴地看到它的价值,又深谙艺是“党”的艺而有所规避。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周扬既确定了赵树理在解放区艺界“方向”性作家的地位,又有意识地对赵树理小说中的不和谐音进行了消解,赵树理的作品在大量普及时,赵树理追求的价值被逐渐置换,赵树理的真实面目逐渐远离了读。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分析赵树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运用文本细读与个案分析的方法来透视赵树理的女性审美观念,并结合赵树理的生平和创作思想对其成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赵树理创作的主题思路和审美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树里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文艺大众化,核心和内蕴是革命的功利主义,审美特征和趣味是乡土的大众的风格。赵树里的作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赵树理的创作成就充分显示出解放区及建国初期新文学的实绩,代表着新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部文学史著作中,赵树理独自一人获得了很高评价。而与之相对,孙犁只不过被作为其他解放区出身的作家之一稍稍言及。这种评价与当时的文艺路线、思潮有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孙犁创作的发展以及对其研究的进展有所涉及,记述也稍稍详细,但与赵树理相比,最初的姿态还没有改变。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著作中对孙犁和赵树理的评价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大多数当代文学史中赵树理和孙犁的比重已经出现了逆转。这种逆转不仅在文学史记载的量的方面,也涉及到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孙犁的短篇小说 ,无论是在内容上 ,还是表现形式上 ,都显示了其特有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 ,他总是选取“最熟悉”、“最喜爱”的生活中“鲜亮的环节” ,淋漓尽致地表达自我真实的感情以及善良和美好的“极致” ,以诗化的语言、抒情的笔调 ,在优美深远的意境中 ,谱写出一曲曲抗日根据地广大劳动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赞歌 ,高度集中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孙犁与赵树理都是解放区的作家,都创作有关于婚姻题材的小说,但二人小说在结构及叙事风格方面都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二人对于自我身份的体认不同、文学观念不同、作品接受对象的不同,这也造成了二人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网络文学势不可挡的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种文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以审美意识形态的方式,表现出了其用以立身的文学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传播主体、社会时代研究、网络载体、阅读主体等角度对造成两种文学:审美需求和审美期待的差异、文本特征和审美方式的差异、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准确概括出网络文学在审美体验诸方面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网络文学未来发展应把握的审美导向。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孙犁抗日小说具有独特的浪漫唯美风格。除受到魏晋文化和古典主情文学传统的影响外,孙犁还借鉴了以屠格涅夫为代表的西方浪漫文学和以鲁迅、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因此,他的抗日小说创作完美地承载了历史赋予的革命使命。  相似文献   

13.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审美认识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阶级差异,审美认识带有鲜明的阶级印记。由于社会生活带有不同的阶级内容,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往往对生活美和艺术美做出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这是因为他们在鉴赏美和评价美的时候总是以本阶级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出发点。不同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人们采取不同的审美态度,做出不同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的政治需求和政治观点,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与沈从文的小说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但他们小说的审美特色是不同的。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俗"的审美韵味,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雅"的审美韵味。"俗"、"雅"是不同的特色,但他们都是通过作品的文化底蕴、语言运用、人物描写等艺术手法来显现的。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小说当年取得的辉煌与今日小说阅读的尴尬的巨大反差,引导我们从作家创作主体本身出发,包括创作主体的心理动机、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写作观念和模式等方面,探究其小说创作的得与失,探究其小说成功的因素以及留下的缺憾。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8.
素有描写农民生活“铁笔”“圣手”之称的赵树理在其创作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神情毕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每与这些人物相见,脑海中就会自然地闪现出那妙趣横生、赋于蕴意的绰号。赵树理笔下的人物绰号,往往折射一段历史,编织一个故事,提出一个问题,为他的文学实绩增添了许多份量。赵树理在谈到根据他的小说《三里湾》改编的电影《花好月圆》时说过:“农民差不多都有外号,但他们不一下子都告诉你,只要你慢慢跟他们熟悉了,他们都会告诉你的,你听得多了,会觉得农民的智慧的确很丰富,取的外号挺适合这个人的性格,我不过…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中国,二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倡无产阶级文艺,三十年代“左联”成立,无产阶级文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无产阶级文艺真正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在创作上进行大规模的实践还是在毛泽东《讲话》发表之后的四十年代。毛泽东《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创作原则,而在创作上实践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杰出的代表性作家就是赵树理,正是由于赵树理卓有成效地实践了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孙犁与青年作家通信的两个集中期为切入点 ,分析了他在培养年轻作者时 ,前一阶段着重在建立工人创作队伍和耕耘乡土文学 (即荷花淀派 ) ;后一阶段针对具体作品和文坛现状 ,系统阐述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内涵与特点并强调要加强修养以继往开来。与青年通信是“五四”新文化开拓者的优秀传统 ,孙犁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 ,而且在长达 60年的通信中 ,以其平实而尖锐、朴素而鲜明、具体而系统的风格 ,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表现 ,成为宝贵的创作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