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淀说”是李泽厚运用社会实践论改造康德伦理先验论的命题,是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命题的翻版和脚注,更是其适应时尚的思想体现。  相似文献   

2.
以高尔泰“实践本体论”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美学新潮与李泽厚“积淀说”的矛盾冲突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引发过巨大的思想和化观念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保守之间的冲突,是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冲突,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是国家意识形态与人意识之间的冲突,影响了中国当代哲学及其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的历程经历了漫长的七个历史时期:潜在的历史前提与断裂期;萌动的历史意识与序幕期;鲜明的历史标志与形成期;缓冲的历史发展与高潮期;清醒的历史态度与反思期;公允的历史透视与完善期;循环的历史批评与回望期。高尔泰《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及其“感性说”、刘晓波《与李泽厚对话——感性、个人、我的选择》及其“突破说”,堪称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历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韩卫春 《考试周刊》2011,(53):34-35
自战国《周礼》至汉代刘歆、许慎,六书说历经概念萌芽到理论构建。虽为汉字结构经典理论,六书说本身仍存有矛盾,如班固六书的次第和高本汉的字形四个演化阶段的矛盾,指事、象形二书的混淆,以及形声、假借二书名称条例的错乱,等等。文字学大家唐兰等试图跳出六书的羁绊,打破传统创立新学说,拓展文字学边界。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师范教育学费制度自近代产生以来,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与师范教育的发展水乳交融,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变迁是其嬗变的内在逻辑。近代师范教育学费制度的发展还彰显出鲜明的本体特征:框架体系日益明晰,免费政策贯穿始终,法治化进程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教育积极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国家努力服务于教育进步,呈现出“双服务”的总体特征,在世界视域中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追赶—超越型”教育改革模式。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教育改革逐渐从管理思维转为治理思维,经过多次研讨和实践验证,逐步澄清了教育的本质问题,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学理支撑。以“双服务”为线索,基于“历史—实践—理论”的逻辑向度来检视中国教育改革,既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理论框架。通过廓清三重逻辑的脉络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优化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理结构,作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理论应答。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现实和实践、两个结合的重要方法、党的领导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的基本要素,有针对性地破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方面的问题。要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守正马克思主义以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基,运用唯物史观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奋发有为进行理论创新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在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深入推进的一个全新历史方位。这项伟大事业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也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其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作为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成就,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和历史逻辑。它既体现为由政治道路、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所组成的内在逻辑,也体现为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建党学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奋斗历程的艰辛探索和经验总结的历史逻辑。这两个逻辑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中,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坚持人民导向,走出了一条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8.
“除非”的用法有三类八式。A类是判断;B类是推理;B1、B2是两种完整形式的推理,B3、B4是省略式,B5、B6是换位、换质;C类是证明。这八种用法,只有从逻辑上来划分,才能理解;否则,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9.
韩启红 《教育探索》2023,(12):18-24
国家安全观教育是培育国民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推动国家安全观教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巩固政权、保家卫国为中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教育”“以捍卫和平、发展经济为重心的传统与非传统并行的国家安全观教育”“以维护总体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为核心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等三个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国家安全教育事业不断面临风险和挑战,从政治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等三个维度阐释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内在演变逻辑,对新时代把握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一卉 《文教资料》2012,(22):85-86
李泽厚的"积淀说"在其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积淀说"的产生,包含着对于西方各派学说的吸收和改造,其中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于其"积淀说"的影响谈及的人不多,但是在二者之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学理传承关系。本文就此对两种学说的逻辑进行梳理和对比,以厘清二者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德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德育只有揭示“人”的本质,认清“人”的存在形态,通过“人”,以“人”的方式,使学生成为“人”,才能破解内在矛盾,完成自己的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德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德育只有揭示"人"的本质,认清"人"的存在形态,通过"人",以"人"的方式,使学生成为"人",才能破解内在矛盾,完成自己的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校接收国际学生政策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期、发展期、成长期和动荡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逻辑。通过研究各个时期美国高校接收国际学生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可以看出,萌芽期的国际学生接收政策侧重于加强国际理解,促进知识文化交流的理念模式;发展期的国际学生接收政策开始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用对外教育援助进行文化输出,扩大世界影响力;成长期和动荡期的国际学生接收政策侧重于吸引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保持美国领跑世界的霸主地位,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文化矛盾的表现形态及其内在根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西方社会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其表现形态是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分裂和文化与人的价值的分裂。文化一旦被人创造,它就作为人的对象活动的结果反作用于人,这是现代西方文化矛盾的内在根据。这个内在根据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的二重性;二是启蒙的极权性。对现代西方文化矛盾的分析与批判有助于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正视所面临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政治与行政二分阶段、行政原则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阶段、公共管理阶段,其演进轨迹表明这一理论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分离的逻辑基点上,其目的是为多元政治交接时公共事务不受影响而服务的.理论本身的建构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多方寻求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但其间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梳理.在我国一元政治和规范管理大量缺失的情形下,如果照搬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将会形成有管理无公共的尴尬之境,国外公共管理的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在引入我国后,将会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失灵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境界”说的提出历史悠久。王国维是集大成。在《人间词话》中.已具备了一个包含有境界含义、类别、创造方法的内在体系。“境界”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当代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  相似文献   

17.
18.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研判,并以"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历史、理论和实践作出全新概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出发,加强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强党和强国内在统一战略指向、历史和现实内在融通、理论和时代密切结合、实践和布局本质契合,成为推进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眼光和思维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思考与判断后形成的执政理念。从历史之脉上看,党的“三个务必”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把握历史主动,基于时代要求对“两个务必”的深化和发展;从理论之据上看,“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论断;从实践之路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是“三个务必”提出的重要基础,“三个务必”是党对新时代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现实回应。从三个维度深入探析“三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接续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伟大梦想,具有深刻而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国家安全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基于悲惨的近代历史教训,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国家安全的最高准则,主张通过实现国防现代化,发展国家经济,增强国力,保证国家安全;主张通过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为中国营造基本的国际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