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后村诗话》书末有一段题跋,记述了诗话的卷数和编撰时间,《四库提要》称其为"自跋",以为刘克庄自作。本文通过考察题跋中"公告老归后所作"的"公"字不能用作自称,以及刘克庄诗话编撰成书的真实情况,认为此跋并非刘克庄自作,而是其子刘季高主持编纂、刊印《后村先生大全集》时所作。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以其一生精力心血所创作的词,雄深雅健,光耀千古,历来论者甚多。但是,他的诗并不象词那样有龙腾虎跃之势,所以鲜为人所重视。正如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后集》中论稼轩《送别湖南部曲》这首诗时所说:“悲状雄遒,惜为长短句所掩”。不过刘克庄的评论多是片言只语。  相似文献   

3.
周静静 《文教资料》2008,(28):97-99
南宋时期寿词特别发达.刘克庄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他在创作大量爱国词的同时也写了占其全部词作将近1/3数量的寿词.其祝寿词可以分为"自寿"、"寿人"两类,自寿词再现了刘克庄闲逸、愤懑和疏狂的心理历程;同时,部分寿人词也反映了他人格中的污点.  相似文献   

4.
刘克庄豪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传达出的疏狂性格 ,既是对辛弃疾、陆游豪放词的继承 ,也与莆田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着重探讨刘克庄豪放词与莆田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跃娜 《文教资料》2008,(28):95-97
南宋后期著名词人刘克庄,在词坛上一片风骚尚雅的绚丽晚景中,继承了东坡、稼轩开创的豪放词风.其词虽也激昂慷慨、悲壮愤懑,然综合其词中因离乱遭逢所发的忧愤郁闷,所选意象的朦胧凄恻,句式结构的散文化、议论化,后村的词哀怨之气多于豪放之风,这是盛衰更替的时代中文人心态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6.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晚年号秃翁严福建莆田人,南来后期著名的爱国主义作家。宋末词人张炎即言其“负一代时名。”②诗、词、诗论、散文都有一定造诣,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言诗者完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③“偶有题跋,后人辄以为定衡。”④作品数量繁富,今存《后村先生大全集》凡一百九十六卷。刘克庄现存诗四千多首,系江湖诗派最大的诗人。戴复古评其诗云:“八斗文章用有余,数车声誉满江湖。”⑤陈衍夸他:“后村诗名额大,专攻近体。写景言情论事,绝无一习见语,绝句尤不落俗套。”⑤(后村…  相似文献   

7.
刘克庄是“辛派词人”的代表作家,具有比较丰富的词学思想。他的词学思想主要包含对“本色”词的肯定、对“雅正”词品的追求以及倡导“别有诗余继变风”的革新主张三个方面。这些思想既灌注于他的创作实践,也蕴蓄于他的词学论述,体现了刘克庄与时俱进的词学观,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后村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庄是南宋文坛上一位成就全面的文学家,他早年奔走江湖,晚岁仕宦显达,一生交游甚广,其作品文学价值与文献价值兼具。本文 就多年来各家研究后村的资料,从后村生平、后村集版本和后村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对研究现状作一述评,以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后村先生大全集》以及南宋以来潮州方志,详细地考察了南宋文学家刘克庄与潮州知州的交游活动,从一个方面证实了“闽人官潮”现象对潮州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收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一词。注释特别标注:"陆游(1125-1210),字务观(ɡuān),号放翁……""观"是个多音字,有两读,一读平声ɡuān,一读去声ɡuàn。事实上,对陆游之字,南宋以来即存在两种读法。笔者倾向于读为"务观(ɡuàn)"。理由如次。首先,陆游自己曾对"务观"读音作过辨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国自是台评然。王景文乃云:‘真翁(应作直翁——引者)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  相似文献   

11.
选堂先生"形上词"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上词“就是用词体原型以再现形而上旨意的新词体”。落想、学养,是创造“形上词”的首要条件。饶选堂先生自幼追步具“理趣”之诗风,中年以后,更认为诗词不能只局限于人间,因而尝试创制形上词。形上词并不等同于玄学、理学词,而是“合声文、形文、情文三者而为一”,是对传统词境的开拓和超越。创制的目的,在于以积极的态度,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刘克庄是我国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虽然他的诗作远远多于词作,但人们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词作,尤其是关心人民疾苦和国家安危这一类词。历来认为他是南宋继辛弃疾之后的又一位爱国词人,词作主调是爱国的,激情高昂,风格豪壮。事实上,受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影响,他的前期词作壮怀激扬,志深意长,而后期词作则低吟消沉,遁迹避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考察分析“以诗为词”变革的内涵与演进历程后认为 ,参与和推动此一变革者不仅有范仲淹、王安石和苏轼 ,也有晏几道。晏几道宣称要追承汉魏乐府传统 ,遵循“感物而作”的诗文创作规律 ,在词学观上表现出以诗的精神和趣味为指归的倾向。同时 ,在创作实践中他也多向诗体学习借鉴 ,以词抒写情性怀抱 ,倾吐心志感慨 ,创作态度严谨庄重 ,创作技法诗化。尽管还难于达到苏轼的高度 ,但其对“以诗为词”的尝试和开拓之功同样不可否认和埋没  相似文献   

14.
从《人间词话》看李煜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惜笔墨地推崇唐五代词,对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偏爱有加,对其词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从李煜词的内容、贡献及艺术品位三方面来说,李煜词不仅是一部血泪史,其词宏大的取材、阔大的气象,更使其词注入了强烈的士大夫意识,使得词坛上"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为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李煜词之神秀亦为之添砖加瓦,增色不少。这就是《人间词话》里所展现的李煜词。  相似文献   

15.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最为世人所传诵的词作,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在这首词里他直抒故国之思而引起宋太宗的杀意,使此词成为其绝命词。本文试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理论,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及其三种英译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1)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中国古词方面的可行性;(2)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古词,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古词及其译文。  相似文献   

16.
北宋党争是北宋中后期的基本政治生态,也是审视北宋士人词风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因素。仁宗朝党争初起时,士人的染指使词摆脱了晚唐以来的艳情遗风,词中的士大夫形象因抒发失意后的胸怀而逐渐清晰;神宗朝新旧两党围绕变法的党同伐异愈演愈烈,苏轼黄州词记录了词人政治理想破灭后的苦闷与人生感悟,寓词以诗人情怀,开士人词诗化的新风;哲宗朝党争激化,卷入政治漩涡的士人在文祸、贬谪的生存忧患面前,常借词营造极富个性的“我”之形象。党争促使士人词从抒写闲雅风度到注重表现自我的转变,也推动词终成独立的抒情文体。  相似文献   

17.
周济词学思想承张惠言而来,在其“比兴寄托”说的基础上提出“寄托出入”说。此说不仅强调内容上的雅正立意,还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化无痕。周济“寄托出入”说,是香草美人诗学理论在词学领域的延伸,既推尊词体,又深化了词体的功能,具有双重价值,同时也是清代词学诗学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的北游词词情内潜,而词境开阔,形成了沉郁深厚的情感张力,在300多首玉田词中独标一格。张炎北游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得力于北方自然山水的苍凉粗犷之美,又来自于词人融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于一体的抒情方式。张炎的北游之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词人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词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寓惠创作四"多"两"少"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创作上“四多”“两少”:与程正辅的诗书居多,赞王朝云的诗词居多,与僧道唱和的诗居多,《和陶诗》居多;与子由唱和的诗居少;词居少。造成这四“多”两“少”的主要原因是:惠州时期是生活极端困难、一生中思想最为苦闷的时期,因而只能叙写身边小事以自娱。  相似文献   

20.
庾肩吾是梁代著名的诗人,文学造诣很高,文采为时人和后世所重。其诗歌的创作包括应令奉和诗,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诗,离乱伤怀之作,咏物诗,宣扬佛道、追求隐逸生活的诗几类。这些诗歌大多以吟咏性情为主,表现出词彩华丽,声律优美,情感细腻的特征,为诗歌的“新变”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