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唐书 《中学教育》2007,(12):45-50
一十几年前,我无意中读到了张元济先生的《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张元济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他的名字是和商务印书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只要稍具中国现代出版史的常识,商务印书馆的大名是不会不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人格》是一本只有十几万字的薄薄的小册子,出版于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的1937年5月。这样一本小书竟然  相似文献   

2.
邢铁先生的《家产继承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只有17万字,却是一本填补学术空白之作。作者潜心读书研究多年,在发表系列论文的基础上才“磨”出了这“第一本个人专著”,仅此一点就是值得信赖的。  相似文献   

3.
采访香港星光传讯有限公司主席黄金富,记者短短几分钟里就学会了他所发明的“唯物汉字电脑输入码”。 黄先生拿出一本新华字典大小的小书,这是他刚刚编就的《一表查遍天下字》。只听他口中念念有词:查字先找字首页,再编两个笔画码,字首笔画即页数,翻到该页就可查到字。原来,黄先生采  相似文献   

4.
谭虎研究员最近出了一本“小书”———《家庭教育的热门话题》。说它小,不仅因为全书总字数不过9万,而且皆由千字短文辑录而成。如此“小书”,也许很多“专家”、“学者”不屑为之,惟恐其小而不足以显示自身的“学问水平”。当然,更多的人都愿意相信,学问大小并不是由篇幅长短来度量的。谭虎同志这本“小书”历经数年积攒而成。诚如作者在“代序”中所言,1992年,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了一所全省性的家长函授学校,并创办了一份《家教导报》,本书所收短文均是应邀为该报“家教评论”专栏撰写的文章。短文难写,这是有写作…  相似文献   

5.
【路子对你说】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从文自传》中,有一节的题目叫做“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相对于我们日常所读的种种书籍,社会和人生才是一本大书。有些重要的经验,难以从“小书”中获得。  相似文献   

6.
林干先生的《东胡史》,继《匈奴史》和《突厥史》之后。于1989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又是值得庆幸的一本好书,全书21万多字,除前官和内容提要外,共分14章,另附历史地图3幅、文物图片20幅。这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详细叙述东胡系各民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史实的系统之作。因其贯通上下左右,实际是一部“东胡通史”。东胡与匈奴、突厥这三大系统的古代北方各民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华夏各族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匈奴同时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这一族系堪称源远流长。当年统治大漠南北的匈奴早已远去他方,只有源自东胡系统的蒙古族,才结束了北方民族聚散无常的局面,从而永久居住在  相似文献   

7.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展现世界的奇妙。最早知道幼童与哲学这个命题,是在钱钟书先生推荐三联书店翻译的一本小书里。这本小书1989年出版,名字叫做《哲学与幼童》,作者马修斯。一个学龄前的小男孩,舔着粘在锅底的糖汁,问他爸爸:我们如何确定现在不是在做梦?这个故事令人兴味盎然,莫非真是庄周梦蝶的儿童版?不过,等我对这  相似文献   

8.
胡久红 《人民教育》2007,(24):45-47
2007年元旦刚过,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病榻杂记》在全国各大书城亮相。这本24万字的小书,是先生在病榻前历经5年一笔一画撰写的,90多篇文章既有对生死的感悟,也有对父母师友的追记,篇篇可见95岁高龄老人的博学、谦和及未泯的童心。一时间,吸引了众人争相阅读这位以"清华其神,北大其魂"而著称的国学泰斗的新作。  相似文献   

9.
大陆研究台港文学的专家,有两位姓古的先生:一位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继堂研究员,另一位是武汉“中南财经大学”的古远清教授。这“南北二古”,均先后出版了台湾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其中古继堂先生的为《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古远清先生的(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8月版)。‘’北古”的书时间跨度长从“五四”写到当代,计37万字;“南古”的书只限于“当代”,从光复后写到1992牟,总计68万字,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两本著作各有千秋,资料来源不完全一样,所评论…  相似文献   

10.
<正>商金林先生以一人之力,历时近四十年,在一位现代作家研究上深耕易耨,1986年出版了《叶圣陶年谱》,1995年出版了《叶圣陶评传》,20042005年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叶圣陶年谱长编》。2014年9月,三卷本的《叶圣陶全传》(以下简称《全传》)与读者见面了。商金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业出身,叶圣陶在文学创作方面有重要贡献,这是他研究叶圣陶的最初动因,也是他  相似文献   

11.
<正>《五人墓碑记》是《古文观止》的最后一篇选文,入选过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关于此文的写作目的,作者张溥在文末写道:“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中的虚词“于”字,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误解。在不久前的一次文言文翻译训练中,我发现班里有近一半的学生将这句话中“于”字理解为“比”,于是把“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句翻译为“普通老百姓比国家社稷更重要啊”。  相似文献   

12.
继中华书局去年出版50万字的《翁同和传》一书后,华东师范大学谢俊美先生新近又推出他的另一部著作《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全书十五章,27万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5年3月正式出版。 谢俊美先生是学术界一位知名的中年学者。他的勤奋、刻苦,对学术研究的执着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为学界所瞩目。他的《翁同和传》填补了我国史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受到同行的交口称赞。他对甲午战争对日赔款的研究成果更是得到国内外广泛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在童年时,他除了读一本“小书”,还读了一本“大书”。所谓这本大书,就是“用人事写成的”生活。另一方面,沈先生又用他如椽之笔写出湘西这本“大书”。因而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俨如展开一幅社会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14.
日记之路     
日记之路寇广生我和日记结缘已将近36个春秋了。那还是1960年在牡丹之乡的老家河南洛阳上初中时,偶然得到了一本陕西人民出版的《假期回乡日记》。这是一本仅有30页,15000多字的小书。该书作者王桂芹当时在北京实验中学读书,1958年暑假她回河北阜平老...  相似文献   

15.
汤可敬先生的新著《〈说文解字〉今释》,的确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巨制,上、中、下三卷,洋洋190万字,体制完备,内容丰富,今译准确,注释精到,引证广博,不愧为我国当代《说文》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场可敬先生一人之力完成了这样巨大的科研工程,可见其用功之勤。这对于像我这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先生的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从小处入手,细处着笔,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纯生态的风景画、充满童趣的风俗画、真挚感人的风情画。通过这三幅画,我们可以了解沈老先生在童年时代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到了大自然和人间生活的真知。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学堂中和逃学中的所见所闻用一幅幅富有情趣的画面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是近年来在我国刚刚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1988年出版的王毅武同志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简编》(40万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出版)一书,开创了这一崭新研究之先河,并为这一新学科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继《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简编》之后,王毅武同志又于  相似文献   

18.
《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是黎跃进先生新近出版的著作,是他积近十年之功,研究东方文学的最新成果。这是一本400多页、42万字的著作,作为研究一个文学思潮的著作,其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的确令人感佩。黎先生在书中表达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19世纪后期开始,东方存在"民族主义文学思潮",随着东方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演变发展。全书分为五章,从文学思潮层面按时间顺序论述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的发展,涵盖整个东  相似文献   

19.
龚望(1914年-2001年)字作家,又字迂公,号沙曲散人,天津市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四十年前,龚望先生教授我们几个小孩子研习书法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两年,先生每每给我作示范写的字,我都剪贴下来,一字一字,一幅一幅,竟成一册。这是先生辅导我写字时留下的楷书墨迹。先生以隶书名世,楷书作品并不多见。这虽为临帖之作,然已脱除欧体窠  相似文献   

20.
不知风化,焉知山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吕思勉先生著作等身,成就丰富,与陈寅恪、陈垣及钱穆被合誉为中国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虽然他已逝世四十年,然其广博周赡的史学成就依旧是中国史学研究中一笔丰盛的文化遗产。 吕先生之史著,强调史籍与史料的考核,讲求实事求是的综合研究、融会贯通,同时亦注重于历史发展过程前因后果的探讨。因此,吕先生的两部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史以及其他多种著作,洋洋洒洒约千余万字,尽管皆以史料的翔实、深厚与周赡而著称,然而就其历史学理念而言之,吕先生却是明确主张:不必兢兢于故纸堆中讨生活。 1920年,吕先生便在他第一部历史著作《白话本国史·序例》中首先强调:“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史藉与史料的考核辨证,却是依照着“社会历史变迁进化”的现念,对古代史进行着“新的解释。基于此,吕先生常常在乾嘉朴学的承继基础上,对于“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变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尤为注重,在浩如烟海的古史料中提要钩玄、披沙拣金,“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必不可无著者而为之”,从而突破了清代考据学之藩篱,在严谨翔实的史料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