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注重个性发展,但人们在个性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着某些偏颇。我们应正确理解“个性”,科学地开展个性教育;辨证地认识“人才”,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为丰富学生个性,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教学环境开放化;课外活动多样化;人才选拔灵活化;培养方式和谐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与实践深入人心。它不仅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都有着根本的关系。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1997年,国家教委在文件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和学会审美”;  相似文献   

4.
游安军 《湖南教育》2002,(13):34-35
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必然要求我国基础教育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个性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总是与学生个性的张扬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顺应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强调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不规定…  相似文献   

5.
李瑞芳 《小学生》2011,(1):19-20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要把最好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那么,这“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学习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的中国教育界,最时髦的词语,首推“创新教育”。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  相似文献   

7.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让全体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是小学教育追求的目标。我们改革的着眼点是:轻松活泼,全体受益,现在得益,终身受用;目标是: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培养“自能学习”,从而做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一、培养学生“自能学习”实验研究的背景中国要创造跨世纪的事业,就要有跨世纪建设人才。培养学生有独立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的理想目标。近年来,各地积极教改,尽管课题各异,方法不同,但其核心都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  相似文献   

8.
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应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育人系统,使学生不仅“成才”,更要“成人”。要突破座试教育的桎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改变传统的“差生”观念,发展潜能教育;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加强学校教育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实施创新教育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认为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创新人才,应创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改革课程体系,增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及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启迪学生智慧,陶冶高尚情操和优良品格,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目前,在普通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音乐的学习兴趣降低,乐百增多,我认为这是由于我们采用不适…  相似文献   

11.
刘微浪 《湖南教育》2001,(16):41-41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生长在新时代的人才,他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上曾有人批评现代学生是“高学历、低素养”、“有知识、无文化”,这说明我们在强调政治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的教育、基本品德的教育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文在阐述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八条措施。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我国要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或超过别的国家,要走在世界前列,创造性人才的数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培养大量创造型人才,来适应今后教育与科技的发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便变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创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实践课、创新发展课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呢?现结合自身在课改实验中的体会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2001年的年历轻轻启开,历史又开始了新纪元。我们为新世纪培养 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问 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它要求教育者以“育人为本”,把学生放在主体 地位,用知识点燃他们智慧的灵光,用爱心唤醒他们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它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有“现在”意识,更要有“未来”意识,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是发展的事业,发展不能脱离继承,发展更离不开创新,它要求教育者继承传统但不囿于传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常…  相似文献   

15.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学生为中心”,简单地说,包括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其中“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归宿和目的。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是“高频信息”的时代。而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则标志着现代学习化社会已悄然而至。综合当代国际、国内的时代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学习化社会里,我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能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6.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符合青少年天性的要求;美育符合青少年教育的规律;加强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美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激烈竞争,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效率的竞争。一切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尊重个体情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新情感,塑造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共产党员其先进性作用,应是校园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是科学发展观的引领者;是和谐校园的构建者。体现在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帮助青年大学生甄别“优劣”文化成分,确保先进文化在高校育人阵地的前进方向;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现代人才具备的要求培养学生,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建立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育人环境,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创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主要为:培养全球“通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参与全球的教育竞争;创新化、建立与全球化相适应的经济化;规避政治风险。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们应增强全球意识,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兴民族精神;以我为主,完善高等教育法规和加大教育投入,增强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一、“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 “创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创造新事物(产品)”或“开辟新天地(境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创新”与“创造”等同使用。而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