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2.
课程建设:由“自发”走向“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课程建设中努力做好四件事:一是梳理学校课程发展的历史,寻找、确立课程灵魂;二是依照课程灵魂,将现有的课程结构化,形成课程体系;三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现有课程优质化;四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课程特色化。学校课程建设由过去的自发行为变成现在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3.
丁涛 《广西教育》2014,(45):123-123
正近年来,国民的生活水平与体质健康指数得到较大的提升,人们对体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着眼于身体的健康,还考虑身体的形美。在标准提升的情况下,各地各校渐渐地开设了形体课程。但是,各地各校形体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还处于自由而零散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全民对体美的整体诉求,更不利于学生体美的综合发展。为更好地将形体课程的功效落到实处,学校开设的形体课程应从自由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4.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其中课程教学是合作办学最为根本与最为核心的人才培养途径。然而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一直在‘依附”与“叶音鉴”之间徘徊,进而导致办学成效缓慢,问题颇多。今后应在吸纳与借鉴国外课程的过程中学会批判,从而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公民,真正达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都是"预期的"、"未完成的课程"。只有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它才成为"完成的课程"。当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仅仅有自己的学科与专业,更重要的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文化视界、科学与人文精神、个人修养等。  相似文献   

6.
曹海永 《青年教师》2004,(12):27-28
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中小学教师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而自我选择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觉超越。自觉超越,理应成为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自觉超越就意味着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更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主体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课程文化自觉的"‘微'生长",既指课程文化自觉的"微课程"生长方式,也隐含在微观领域内草根性生长的意蕴。课程文化自觉是人对课程的本质、功能、规律和主体责任等方面形成的一种认识理性和践行追求,这种理性和追求表现在课程对师生性向自觉、生命自觉、人文自觉和教师课程主体自觉的催生。思想政治微课程所隐含的意向结构、期待结构所产生的吸引力以及课程开发共同体所具有的主体间性,使其成为课程文化自觉的微型生长场域。  相似文献   

8.
值黄霖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学研究史》形成七卷本的研究成果,由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之际,笔有幸就中国学批评史研究等问题向百忙中的黄先生进行了访谈,但愿下面整理的记录能给读诸君以教益和启发。[编按]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65):138-139
在学校管理集权型背景下,学校对政府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容易滋生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教学改革阻力加大、教育评价权力过于集中、阻碍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等问题。学校与政府联动,构建目标协同、主体互动和智慧共享的协同育人共同体是学校治理发展的方向。确定政府与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协同育人的组织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纪律约束机制及多元评价机制是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部分实验教师认为,新教材的内容比过去少、简单,可以减少规定的课时;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新教材隐性知识点过多而课时太少,完不成教学任务,要求增加课时。以上现象说明,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还没有完全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自卑”影响理论自信不足;理论“移植”引发本土效力失衡;研究“虚华”导致研究流于形式;“经验主导”催生研究主观臆断。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理论自觉的缺失。因此,要树立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自尊与自信;坚守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本土化立场;强化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深度;唤醒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性反思;构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话语体系。如此,才能实现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自觉,继而形成引领本土实践、化解研究困局、完善学科建设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2.
《江苏教育》2011,(11):64-64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心灵深处的变革.就不称其为教育。因此,最高境界的教育管理当是唤醒“自觉”,它是基于对人的高度尊重,21世纪的教育需要一种自觉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一、课程实施的发展历程 课程实施在早期的课程研究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到了20世纪40年代,西方学者在研究课程的开发中才开始涉及课程实施的一些关键性因素,如课程实施要有教师的广泛参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始于美国的“学科结构运动”最后失败,引起了人们对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引发了学者对课程实施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现在属于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方面的研究在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才有所开展。在此之前,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限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而且把它误认为就是马克思主义。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我国为什么会开展起来,这个开展的进程又是怎样的呢?这里,仅就我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的讨论既凸显了学界对于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热切愿望,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及缩小这种差距的现实困难。近年来较流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观点从前提到结论都有可商榷之处,其实质是混淆了高等教育"依附发展"与"借鉴-超越"两种发展道路的根本区别。中国高教强国建设应当在"借鉴-超越"思想指导下,通过文化自觉与自主创新,努力构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力执行者,这就要求学校对于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使命有着明确的认识。福州第八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在教育的文化自觉基础上,落实到“课程自觉”,即努力做到“开放自觉”“人本自觉”和“管理自觉”,进行文化传承与培育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从化学的视角看课程研究,它过多地趋向于书斋化,缺乏对田野化的关照,已经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化隔离,寻求化沟通必须对研究的趋向进行改造,理智的改造思路及走进田野。跨化课程研究的理论化趋向像是一种定势,许多研究就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异地移植,它几乎完全脱离了它得以具体价值的实践基础,却被像法则一样地用来导引,改造我们的课程实践,这即所谓借鉴。如此借鉴,难免滋生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而理智的改造思路,是课程研究走进实践,立足于自己化的中心来研究上,并且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课程文化自觉研究中肯定了课程文化自觉研究的价值意蕴,注重了课程文化自觉的内涵阐释,凸显了课程文化自觉的特征分析,涉足了课程文化自觉的途径探究。研究虽取得重要的成效,但尚存在主题比较狭窄、重理论思辨轻实践操作、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之处。今后相关研究要拓宽课程文化自觉的研究主题,致力课程文化自觉的操作策略,重视课程文化自觉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以生命自觉理念为基础,全方位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例如:以生命自觉讲堂建构教师的职业信念,以教学策略论坛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用叙事研究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用教学分享会营造教师共同的精神家园等。  相似文献   

20.
由斯登豪斯主持的“人文课程研究”作为一项经典性行动研究案例,在教育领域持续不断引起人们的兴趣。它不仅使得行动研究在英国复兴,而且发展出一种以“过程模式”著称的课程开发模式,同时,它提出的“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等观念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