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案件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英、法等欧洲国家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校园暴力案件近年来急剧增多,特别是美国频频发生校园枪杀惨案,使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殿堂的学校,变成了危险地带。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青少年犯罪的特殊类型和青少年受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对校园暴力的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让青少年远离暴力 主持人语:当编者编完此篇文章的时候,手头刚刚收到的近期《华商报》就有校园暴力事件的连续报道,不妨摘要如下:“2002年11月27日,因琐事起纠纷,周至县哑柏初中发生今年第二起校园暴力致死  相似文献   

3.
美国校园暴力走向及其治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暴力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济状况的国家都有发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预防和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不仅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将有助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减少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美国学校暴力的走向和特点.介绍了美国学校安全管理的政策和计划以及暴力防治计划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校园暴力的学校责任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案件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英、法等欧洲国家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校园暴力案件近年来急剧增多,特别是美国频频发生校园枪杀惨案,使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殿堂的学校,变成了危险地带.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青少年犯罪的特殊类型和青少年受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对校园暴力的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思想观念容易出现失衡,一旦受到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容易诱发“校园暴力”。预防和抑制“校园暴力”,不仅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生命、心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身抵御能力,而且要强化家庭、校园、社会等方面的文化环境建设,使“暴力文化”远离校园。  相似文献   

6.
校园语言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校园语言暴力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治校园语言暴力则需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多方配合,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已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校园外来暴力形势严峻。没有公权力的积极介入并以完善法律的方式构建校园外来暴力的国家干预体系、社区防治体系、学校防治体系,同时促进校园外来暴力的家庭防范,难以有效防治校园外来暴力,保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最终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家庭、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协作配合,多层面、全方位、主动性的学校安全防治法律制度和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校园暴力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受害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创伤。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防控校园暴力,需要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方的合力体系,才能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预防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开展正常管理、教育期间,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与学校师生之间所产生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多样,形成原因复杂,学校应建立校园暴力的三级预防与应对体系:针对全体学生开设预防校园暴力生活技能课程的初级预防系统;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早期干预和重点强化服务的二级预防系统;校园暴力发生后紧急应对危机的三级应对系统.学校通过建立细致的、可操作的校园暴力三级预防与应对系统,可有效地预防与应对校园暴力,保障师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因教师“语言暴力”而导致的校园师生矛盾冲突案例时常发生。教师“语言暴力”给学生带来各种心理伤害.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教师心理压力过大、人文精神缺失或人格有缺陷、滥用话语权等是导致学校教师产生“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学会应对压力、更新思想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师德修养、注意文明用语等是矫正“语言暴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及时做好那些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的心理疏导是关键。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的学生产生校园暴力倾向的主要原因,通过真实的个案,阐述了几种对消除学生校园暴力倾向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及时做好那些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的心理疏导是关键.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的学生产生校园暴力倾响的主要原因,通过真实的个案,阐述了几种对消除学生校园暴力倾向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校园暴力同学校的历史一样久远,是在学校实施正常管理和教育职能期间,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随着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逐步升温,校园暴力事件对青少年、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学生、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自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探索怎样的校园保护体制来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是现阶段解决校园暴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了明晰中学生校园暴力的现状,探讨校园暴力与大五人格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自编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和张建新修订的《简式大五人格量表》,对随机取样的55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校园暴力的发生频率随学级的升高而提高;②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有高度的相关;③两种暴力类型与责任感、相容性、情绪稳定性都有着显著相关,心理暴力还与外向性有显著负相关;④大五人格中的相容性、责任感和情绪稳定性对身体暴力的预测力为7.6%,情绪稳定性、相容性对心理暴力的预测力为9.9%。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与残留情感、行为上的原始冲动交织在一起,在校内交往中,容易形成各类成因复杂、程度各异、意义相悖的校园暴力行为。它们与社会上其他暴力的形式和实质完全不同。目前,中小学校园暴力主要有轻微的肢体碰撞、符号化的暴力、应激性对抗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等四种形态,其实质是中小学生在人际交互方面的一种试错性学习。在有效规训校园暴力方面,我国积累了三方面有益经验:反暴力的文化传统;稳定的政策干预;精细的学校管理风格。  相似文献   

16.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预防青少年校园网络暴力的发生,帮助青少年正确处理网络暴力事件,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联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引导青少年绿色上网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主要围绕校园网络暴力的成因与有效干预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校园暴力普遍地存在于我国城乡的中小学中,其危害极大,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同时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宛.探讨遏制、克服这一现象的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从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加强与家庭的协同合作、有针对性地时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及在校园暴力发生后对被损害的家庭给予法律救济等几方面出发,对校园摹力进行防范和救助.  相似文献   

18.
孟广义 《家教指南》2004,(12):47-48
“第二反抗期”一般指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段时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他们对父母的管教深为反感,甚至在行为上发生反抗。有的学者亦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则把它称作“为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战斗的”的时期,或叫“心理烦恼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很有必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陶宏伟  付秀 《中国教师》2011,(Z1):152-154
<正>校园暴力看似是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近年来,中小学的校园暴力愈来愈严重。学校要采取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改变学校的传统教育理念,净化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攻击行为及暴力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文章以一位正在服刑的青少年暴力犯的成长故事为线索分别从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等视角探讨了影响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影响暴力的最本质的因素是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社会能力和正确的自我认知观念。为此,本研究建议对青少年暴力行为进行生活技能的培训和认知行为的训练,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