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卷化"样态表现为"离农"和"为农"的交锋对峙。在基础教育目标定位过程中,曲解了其内在的神圣内涵,不仅缺乏动态的整体把握全局观,而且形成了城乡二元割裂的思维惯习。而"去内卷化"关键就在于通过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考,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主体性教育的内在呼唤、以城带乡战略的切实施行等角度来确立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实现农村教育的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红珍 《考试周刊》2011,(19):230-232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传统的民间文化,有独一无二的本土特色,有朴素的民风民情,那么如何使农村幼儿园立足农村实际,延续"农"的传统,保留"农"的特色,让农村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散发"农"味呢?生活即教育。要在区角的创设生成、目标设置、材料投放、内容确立、环境创设上多方面地挖掘农村生活中所蕴涵的教育元素。农村幼儿园的根在农村,农村孩子的根在农村,只有汲取精华、保留传统、彰显特色,才能让孩子们玩得真实、幸福。  相似文献   

3.
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卷化"样态表现为"离农"和"为农"的交锋对峙。在基础教育目标定位过程中,曲解了其内在的神圣内涵,不仅缺乏动态的整体把握全局观,而且形成了城乡二元割裂的思维惯习。而"去内卷化"关键就在于通过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考,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主体性教育的内在呼唤、以城带乡战略的切实施行等角度来确立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实现农村教育的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强 《职教论坛》2005,(6X):31-32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也是农村职业教育所关注的焦点。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功能。需要改革传统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脱离农村现实的弊端,在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设置,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突出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全面构建服务“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被引进我国,校本课程逐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级课程的试行,校本课程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所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本文立足于农村中小学的现实背景,从校本课程目标的确立这一视角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确立首先应该立足于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再次应有助于校本课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最后是要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3,(8):30-30
基于双重属性的"过程与方法"的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朱彩兰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其中,"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区别于传统课程目标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具有过程性和结果性的双重属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会亭 《教育导刊》2009,(10):14-17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异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课程设计理念具有“城市化倾向”;课程目标发生严重错位;课程内容具有“唯普遍性知识倾向”;课程资源严重匮乏;课程评价极度片面。正确认识上述问题,对于指导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良性地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农类"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确立了"农类"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和原则,并根据各职业类型的要求尝试构建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强调职业实用性体育应该突出实用性、合理性、终身性。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加以改革。这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偏远山区农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课程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然而,当下农村中小学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诸方面均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因此,要使农村中小学课程走向平衡,需要确立正确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价值观,建立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增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1.
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焦点。实际上,心理学、教育学从来都重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过程与方法"提升为课程目标,意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建构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课程标准”首次确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不仅意味着课程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独特内涵与问题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要使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良性地发展,必须明确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愿景,即课程理念要充满农村关怀,课程内容要普遍性知识与本土知识兼顾,满足多层次的发展需要,课程目标要面向农村的“生活世界”,提升农村人的整体素质,课程资源要城乡间公平均衡地配置,课程评价要多元化,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相当丰富.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课程观、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现有研究在选题、内容、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5.
升学导向的农村高中基础教育课程目标限制了学生职业选择的自由,也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高中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应是多元的:为大学输送新生,提高农村学生的务工能力,培养新型农民。因此,应提高农村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乡土课程建设;发展综合高中,提供职业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6.
张雅琪  李洋 《考试周刊》2012,(8):141-142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的热点研究问题.而如何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问题,,“泰勒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确定了编制任何课程时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所以作者认为.通过对“泰勒原理”的探析.可以对当今中国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朱虹 《现代教育科学》2010,(1):117-118,68
为探索中国化的幼儿教育,陈鹤琴提出了著名的"活教育"理论,其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学习"活教育"理论,对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启示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兼顾儿童发展与社会发展,园本课程内容生活化,园本课程实施的方法活动化。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着价值取向,课程、教材以及教育评价的"离农"倾向,这种倾向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离农"倾向,本文建议:农村义务教育应该着眼于基础性、普及性和全面性;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高考政策适当向农村考生倾斜.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大势所趋。本文主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参与机会,精心设计作业三方面展开论述,阐明如何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动"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确立了新的课程体系,新的内容标准,新的课程理念。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的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内容选择上的差异导致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衔接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