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常常思考:数学课上,以什么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我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得到什么?是让学生去熟记一些公式、概念、性质、法则,还是教会学生做习题,去应付考试?如何处理好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何形成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之间的关系?经过三四年的摸爬滚打,我觉得数学课应该是让孩子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应该是与孩子一起营造充盈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促进孩子智慧生成、洋溢生活气息、呈现灵动色彩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是孩子生命涌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李青 《教育文汇》2004,(2):29-29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物质充裕了,生活好了,为什么孩子却不能感受到幸福,体验到快乐?可不是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听到一些孩子抱怨父母太唠叨,老师太严厉,同学太无理,甚至抱怨天气太恶劣……难道生活给他的就是这些抱怨吗?生活中,那些充满美好情感的东西呢?父母的养  相似文献   

3.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是人行为的源泉,缺乏情感,人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法矗立。情感体验有助于孩子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内化,也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如何让孩子参与情感体验,最终发展其情感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抚育我》一课为例,谈谈我的看法。一、捕捉生活细节,引发情感认识课标中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  相似文献   

4.
我一遍遍地读着案例“朱老师骗人” ,细细琢磨。可以肯定 ,朱老师并不想骗人 ,而是想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从孩子们课始自发表现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关注 ,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学习的投入 ,这份情感的体验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巨大动力。可孩子偏偏产生一种受骗的感觉 ,这又是为什么 ?仔细想想也是 ,既然老师都知道 ,哪还需要孩子的转告 !孩子课始的这份学习热情不就付诸东流了 ?孩子看不到学习的意义 ,自然会产生情绪。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 ,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情境中获得学习的情感体验。这种个体经验的积淀…  相似文献   

5.
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提倡以活动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论”强调:“以孩子快乐为本”。其指导思想中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活动而获得的。我想我们只有创设这样的活动,幼儿才能获得真正的体验。那么应该创设怎样的活动才使幼儿难忘呢?“过节”对孩子来说永远  相似文献   

6.
我对刚升入中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大部分幼儿见到本班老师能主动地打招呼,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家长也反映孩子信任老师,经常讲“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幼儿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喜欢老师呢?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幼儿都认为老师喜欢我,不打我、不骂我,所以我也喜欢老师。我觉得,幼儿对老师的喜欢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是不够的,老师除了在生活上要关心孩子、爱护孩子,与孩子达到情感的交融之外,还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有本领的,是很能干的,这样才能增强孩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我以为阅读总是应该先静静地走进字里行间,在徜徉文字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所带来的意境美、内涵美、情感美,从而感受阅读的快乐!多年来,我自身的阅读实践,就是这样做的。回到教学中,我却发现让孩子如我这样去阅读整本书并非易事。首先带来几个棘手的问题:一是如何让活泼好动的孩子能够静下来呢?靠纪律,靠说教?实践起来似乎都不理想。其次,就算孩子静下来读书了,如何让孩子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升表达出来呢?靠讲解,靠自悟?对整本书而言也并非易事。在一段时间的班级读书会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我儿子6岁了,他小时候,我去抱人家的小宝宝或者逗其他小朋友玩,他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但是最近半年来,我下班回到家和他的小表弟(1岁)打声招呼,他就马上扑过来不让我靠近他表弟,更别说抱抱或者哄他的小表弟玩了。请问这种现象正常吗?我也问过儿子,是不是怕我抱了弟弟就不喜欢他了,他又说不是,只是一口咬定不喜欢我接近小弟弟,我该怎么办?新疆张芳答:从你叙述的情况来看,你孩子是近期才有这样的变化的,这些表现其实是他内心变化的反映,首先应该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应该区别这样一些情况:是不让你接近所有的其他小孩,还是只针对小表弟?是因为不喜欢小表弟吗?是嫉妒小表弟惹人爱吗?对其他小孩是否小气?对其他的事是否表现出小气?近半年有没有情绪异常情况?分析这些情况是为了确定孩子的变化属什么问题。若是较普遍的小气,就是性格问题,变得狭隘,不开朗了。若是只对表弟这样,就是有意见,反感,或者是情绪不好,借题发挥。无论是什么情况,都不应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从这件事情入手,培养孩子的大度与开朗。可以这样做:一、和孩子谈心,让孩子说出心里话,了解问题的症结。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你孩子不小了,可以进行明理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9.
首先,我肯定了孩子关心妈妈的行为,允许孩子将饼干带回去,并请孩子回去问妈妈:妈妈喜欢她这样做吗?为什么?我想孩子的妈妈一定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将饼干吃完。通过母亲的角色来教育孩子,孩子在情感上易于接受。然后,我再发给孩子饼干让她吃完,这样不会因为饥饿而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当然这种办法只能暂时一用,是缓兵之计。要想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关键是要让孩子懂得爱妈妈的方  相似文献   

10.
咨询交流     
问: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比较强调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整合课程中比较重视孩子技能经验的积累。我们该如何处理传统分科与整合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知识学习与孩子情感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下面,我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一、课堂上必须有情感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情感体验呢?1.立足教材,提倡在读中感悟语文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在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鸟的天堂》为例,我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让学生画出认为美的句子,并注  相似文献   

12.
我记得,为了做好妈妈,怀孕时我做得最多的准备,就是观察周围的孩子和家长。我总是喜欢推敲孩子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比如:这个孩子总在哭,为什么?是家长忽视了他,他不得不用哭闹获得关爱,还是家长过于重视他的哭闹,以至于孩子会以此作武器?这个孩子得不到某个玩具就死缠烂打,闹着不走,她怎么会这样的?这个孩子得不到某个玩具就死缠烂打,闹着不走,她怎么会这样的?同事们为什么经常抱怨“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总是拖拖拉拉的,非要我送才行”?隔壁的孩子怎么和他爸爸一样爱着急,而且一着急就不管不顾的?……我常会陷入这样的思考:这些孩子怎么…  相似文献   

13.
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各色各样的学生,处理各种各样简单的、复杂的问题。有一种孩子最让老师头疼——爱打架、常惹事又不爱学习的"拧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就连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望而生畏"了。我们有没有真正感受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这次,我有幸在著名心理学家陈虹博士的体验活动中扮演了真实案例中的一个拧孩子,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渐渐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感同身受"地体验了他的感受与变化,为我们老师今后处理类似"头疼"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孩子为什么总被别人欺负?这样的情形经常出现!你的孩子哭着跑回家来:“妈妈,他们都不跟我玩儿。”“他们都欺负我。”“没人喜欢我。”这样的情况让家长心碎。你看到孩子是那么委屈,你既着急又不解:为什么别的孩子不喜欢他?你隐约地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做了什么事而让别的孩子远离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有兴趣、有动力,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斑羚飞渡》时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孩子进入三年级学习后,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见了语文老师就怕,哪天有作文课孩子前一天就愁眉苦脸,写出的作文三言两语。她询问我:该怎样让孩子轻松地写作文,喜欢语文课?这种情况确实发生在很多进入三年级后的学生身上,学生不喜欢写作,表现为习作心境差,长此下去,怎能学好语文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具有弥散性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情感和情绪’的特殊形态。心境不是关于某一特定客体的内心体验,但能在一定时期使人的一切体验和心理活动都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良好的心境使人有万事如意之感,…  相似文献   

17.
绘本有很美好的能够讲故事的画,有很感人和很有趣味的故事,这样的书让孩子觉得不排斥,不陌生,没距离;这样的书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撩动孩子的心灵,升华孩子的情感.绘本以画为主,字少而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很符合低年级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那么,究竟如何加强小学低段学生进行绘本阅读呢?我总结几点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孩子的恐惧感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孩子害怕的东西与大人害怕的东西一样吗?他们到底怕些什么?当孩子害怕时,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孩子的恐惧感与生俱来,但不全然具有消极意义恐惧感是孩子最早出现的情绪体验之一。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这样那样的恐惧感就开始伴随孩子成长:害怕妈妈离开、害怕突如其来的声音、害怕陌生人、害怕黑暗、害怕东西被抢走……不管我们是否意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当培养孩子从幼年时起就有感恩之心。孩子有没有感恩之心,通常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有认知因素。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当孩子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可能产生报恩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怎么可能产生感恩之心呢?第二,要亲身体验。孩子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认为那是父母的  相似文献   

20.
亲子游戏是通过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在关爱和愉快当中体验天伦之乐,使得孩子在体能、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得到良好发展,并且促进和谐的亲子关系.那么,在我从事的聋儿康复教育工作当中发现,由于孩子的失聪,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甚至溺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因为对孩子过渡放纵,孩子变得"不听话"、韧性、娇纵.孩子很难配合家长完成每天的训练,让家长非常焦急,孩子不配合训练,训练效果肯定不理想,那怎么办呢?为了解决家长的燃眉之急,我想方设法通过游戏去改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在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当中,我尝试着让家长积极参与到训练中来.并让家长充分发挥她的热情和智慧,让家长和孩子之间逐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可以在父母那儿也能感受游戏之乐,激发学习和游戏的兴趣,习惯成自然.象这样父母参与训练的方式也被称为亲子同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