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常有读批评我们的一些新闻可读性差,写得干巴乏味,影响了阅读情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人情味。所谓“人情味”是指事实中本来就具有的足以动人情感的那种因素。近年来,人情味作为一种新闻价值要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新闻为什么要强调新闻的人情味呢?  相似文献   

2.
会议报道如何抓住“新闻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眼”.就是最能抓住读感动读、读看后有回味的新闻事实。会议报道中的“新闻眼”是什么?是地方党委政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战略决策,是为民众办实事谋福利的特别举措,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差别竞争,是领导独具特色的洞察力,是广大读欲知未知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朱立 《新闻窗》2005,(2):55-55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地市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可是我们总有极少数新闻工作者长期“浮”在上面,只热衷于搞会议报道、材料报道。这不但有悖于新闻“三贴近”原则,而且严重制约了地市党报的报道面。群众对这种“文件味”十足的报纸,读之如同嚼蜡,焉有不反感之理!  相似文献   

4.
陈先义 《军事记者》2005,(3):F002-F002
读这幅照片,谈感想可以概括为这样两句话:尺幅之间蕴含宏大主题,瞬间定格叙说关爱之情。江志顺同志这幅题为住席与士兵瑚摄影作品,称得上是他表现重大题材的又一力作。称其题旨宏大,是因为作品的主题表现的正是胡锦涛主席倡导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的方针。  相似文献   

5.
桂运东 《新闻前哨》2006,(10):37-37
为了便于分析,笔将目前地市报的本地新闻分为三类:规定的政务新闻,即当地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调研、重大工作报道等;工作报道,指本地各战线、局以及所辖县市区的会议、活动、重大工作等;“三贴近”的新闻,指受读欢迎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政治、经济、社会、娱、民生新闻.等。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5,(2):29-30
当前,地方报纸市场竞争激烈,《楚天都市报》(以下简称《楚报》)自1997年创刊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我们在对2003年《楚报》的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报刊只要能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读、贴近实际,满足读多方面的需求,才能充满活力与生机。  相似文献   

7.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要求。如何做到“三贴近”,更好地增强报纸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吸引力,使报纸真正为广大读所喜闻乐见,是当今各家新闻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求的方向,对于行业报和企业报来说,更是如此。要更好地实践“三贴近”,就必须在新闻宣传的实践中把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的心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的高度统  相似文献   

8.
胡少华  李昌 《青年记者》2006,(18):43-44
《读》及其“伪真实“现象 据新华社兰州2006年4月2日电,《读》杂志2006年4月份的发行量已经突破千万大关,达1003万册。电讯同时评论说,“近年来,《读》适应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倡导人关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不断开拓进取……始终追求高品位、高质量、高水准,以其高雅、清新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的青睐,被誉为人们的‘心灵读本’”。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言论都开始占有相当的比例,有的还辟出专版刊登。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指导性的鲜明体现,历来为各家报社所重视。长期以来,《南通日报》注重言论,但言论的作都比较固定,大多是写作高手,普通百姓的言论难以发表,因而,言论为少数人所好,读面很少。如何让百姓的言论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南通日报的总编审时度势,认为报纸讲贴近,为百姓鼓与呼是一种贴近,给他们开辟一块抒情感、提意见、谈思想的言论阵地,更是一种贴近,于是,将开办仅一年半的言论专版“紫琅茶坊”重新打造,力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提高言论版的亲和力。从2004年7月“紫琅茶坊”改版以来,已刊发70余期,期期都是广大读关心的话题,真正成了群众议论的“茶坊”。  相似文献   

10.
曹斌 《新闻与写作》2008,(10):43-44
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人情味.是中宣部新闻局负责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报道遵循的一个原则,我认为,这是落实“三贴近”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世上很多事,非不能,是不为。市州报的新闻改革波兴浪涌,领导和读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便是一个明证。近年来,各级市州报对领导活动、会议和工作性的报道进一步改进,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孜孜以求,对舆论监督手段愈加娴熟的运用,使主流媒体的声音比过去放大了许多,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更容易让人接受。  相似文献   

12.
媒体在践行“三贴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要注意解决“不够贴近”的问题.又要避免走人“盲目贴近”的误区。一些都市类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占领市场,就走人了“盲目贴近”的误区.犯了导向性错误。这些报纸虽然不是主流报纸,但由于发行量较大.所以在读者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更有甚者,在受到有关部门批评时。居然振振有辞地用“三贴近”为自己辩护,说他们在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且这种不良倾向在一些地方有向党报蔓延的趋势。其不良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把盲目地照搬实际当作贴近实际,即把盲目地复制生活当作贴近生活.把盲目地迎合群众当作贴近群众。此所谓“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13.
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改进新闻宣传质量,提高新闻宣传效果,是党报新闻工作永恒的课题。党中央明确提出,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和广大新闻工作指出了方向,提出了目标。“三贴近”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也是党报新闻工作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保证。实现“三贴近”有很多渠道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杨咏  张未 《新闻三昧》2005,(4):27-28
据纸与读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供求关系,读有选择、批评和淘汰新闻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认同是各类新闻包括时事新闻的生命。因此,时事编辑必须牢固地树立读意识,把“三贴近”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始终,这不仅是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而且也是报纸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贯要求。胡锦涛同志曾明确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在“三贴近”上要取得新进展。因此,不仅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实现“三贴近”,作为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反映群众呼声的新闻舆论监督,就更要积极践行“三贴近”,做好调查研究,把“三贴近”作为自己的生命线,把来自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出来,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告诉群众,真正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民解忧,为政府分忧的职能。  相似文献   

1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规律对媒体的客观要求,也是党报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作为记者,如果不能做到“三贴近”,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有亲和力,不会有说服力,不会有吸引力,就很难发挥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因此,党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刘晓波 《记者摇篮》2004,(12):19-19
党中央对新时期的党报提出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何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是我们新闻界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我认为.三贴近的核心是政治家办报,只有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企业报,其读群的主体是企业的广大职工,其办报原则是坚持“职工办报”和“为职工服务”,这决定了企业报在新闻宣传中更易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那么,企业报如何发挥好自身优势,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报道工作,使新闻报道更好地为职工服务,为企业工作的大局服务?笔从多年积累的一些粗浅经验来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20.
现在办晚报与十年八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那个时候,晚报在全国的报业中可谓一枝独秀,在中国报业市场中,具有最强的竞争力。所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具有100多家报纸的晚报大家庭。晚报之所以能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她有比机关报更贴近市场、更贴近读的办报套路。机关报办报宗旨主要负责指导工作,面向各级领导干部,读面较窄;而晚报主要是指导生活,面对社会的各阶层群众,读面宽广。但随着都市报的兴起,晚报就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都市报的办报套路与晚报的相近,而且有的“更晚报”,加上他们在时效上占优,所以晚报遇到强有力的挑战,一枝独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