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选取6所城市小学和6所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和研究对象,探讨师资结构、教学资源、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等问题。结果表明,城乡师资结构不均衡;城乡教学资源不均衡;城乡教师教研能力都很弱,农村尤其严重。要促进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基本素质;加大对农村小学的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实行城乡英语教师帮扶制度,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山西晋城市3所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状况调查,发现存在价值普遍认同、参与目的多元化、培训师资头重脚轻、费用分担机制不合理、模式多样化与可选性受限并存等现状,反映出命令强迫式参与难以走向学习自觉、培训师资准入门槛缺失难以维持继续教育信誉、经费分担机制难以抵制经济窘境的抗拒、时空安排难以实现休闲性与广延性的平衡、实施难以立地及在分类培训中实现整合等系列困惑。需确立基于农村小学的休养生息教师继续教育理念、完善和细化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政策法规、推行深耕细作式的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轮流制、推行政府购买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化制度、推广校本研究、完善现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制度等措施,让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改革中延续,在创新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职前培养、职初任用、职后培训三方面对福建省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机构条块分割严重并且实力差异悬殊,师资队伍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和互聘机制,职前培养阶段缺乏教育实践的锻炼和职后培训阶段缺乏教育理论的运用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的机构整合、师资人员互动和培养过程衔接。  相似文献   

4.
相比城市小学而言,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师资专业水平不高,这是导致农村小学义务教育体系薄弱的关键。建构农村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建构农村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教育问题共享,激发教师的群体动力,从而弥补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的后劲不足。可以通过建立城乡学校互助合作机制,加大农村小学校际结对合作等途径,建构农村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当前发展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职后再教育面临诸多的阻滞,主要来自政府投入、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机制、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农村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社会保障等必要条件缺失。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政府专门立项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农村小学教师职后再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以及师资整合和提倡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重质减量并加强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来解决。通过加快落实,从而行之有效地解决农村教师职后再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调查表明,安徽省S县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持续流失,调出人数大于调入人数,流失的多为男性教师,且多为担任主要学科或紧缺专业的学历较高的骨干教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进修难”、生活单调、向往城市生活、收入偏低等。解决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是:一方面,扩大小学教师培养规模,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评优和奖励政策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村小学教师选录机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顶岗实习长效机制、综合利用选择机制等办法.不断向农村小学补充教师。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是分方向即分科培养模式。此种模式曾经对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引发的现实问题亦发人深思,那就是,分科模式下培养的小学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基础教育对小学师资的现实需求。一、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城市小学趋于饱和,对小学教师的社会需求较低。而农村小学数量庞大,且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其对小学  相似文献   

8.
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其重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培养出现了"去师范化"、"去农村化"和"去小学化"三重倾向,严重影响了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并逐步演变为拉大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一个重要诱因。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政策语境下,构建"本土化"取向的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创新小学教师人才供给渠道可行的突破口。全科教师教育把小学教师视为小学教育的第一资源,可以优化小学教师专业结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缩小城乡师资差异,促进教育底线公平;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复兴小规模学校,弘扬乡土文明建设,因而成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纵观我国108年现代小学教师教育发展史,江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者在对13个省辖地级市抽样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江苏小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应选择率先适度规模培养硕士层次小学教师,为此应该大胆创新和丰富小学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可以通过改革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机制、拓展农村师资教育硕士培养范围、创新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等途径,为小学和其他用人单位培养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型、专家型、名师型骨干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小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摸索道路,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左右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在隆德县小学教师队伍中,有80%以上的教师在县以下的农村小学工作,农村小学教师已经成为隆德县最大的一个专业团队。而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还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知识老化等问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了制约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此,只有深刻反思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农村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小学的师资现状(一)教师的第一学历低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一般都较高,达到了国家和地方的要求,但第一学历合格的很少,有的小学教师根本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培训。  相似文献   

12.
目前,江阴全市现有小学92所,其中农村小学73所,该市的小学和小学教师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了解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不仅对江阴市农村小学教师师资水平的提高,而且对江苏省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诸如农村教育观念、经费、师资、课程、教育结构、体制等。为了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管理体制、课程教材、经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4.
章瑜 《教师》2013,(1):27-28
一、何谓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基于我国农村小学师资落后、教师生源质量下降等情况.为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湖南省教育厅从2010年起.按“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原则启动实施了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旨在进一步优化小学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科、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  相似文献   

15.
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质量。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知识更新缓慢、科研意识不强和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必须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必须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广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补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承担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全科教师,满足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需要。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教育的质量、规模直接制约了安徽的发展。农村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经费、师资、教育结构、辍学和留守儿童等问题。必须集中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从教育投入、师资建设、课程体系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探索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安徽服务。  相似文献   

18.
要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的结构,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一是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建立"一帮一"制度,让"教师走出去,思想引进来".二是加大宣传和财政扶持力度.最后农村小学除了多引进支教大学生外,农村教师本身必须做到善于学习、积极研究、勤于反思、乐于交流,只有这样我们的农村小学教育才能有好的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小学教学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是"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模式,能进一步巩固小学教育地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内容包括分类指导、分校培训、分步提高。它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政府导向机制,多方互动机制和客观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是“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模式,能进一步巩固小学教育地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内容包括分类指导、分校培训、分步提高。它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政府导向机制,多方互动机制和客观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