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中学物理教育探究科学态度及其评价(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松 《学科教育》2001,(6):47-48,F003
科学态度对个体成长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对中学生尤其如此。然而我国尽管在中学理科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科学态度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未认真执行过,更缺少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此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做较为深入地探讨,并尝试编制一个包含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一个二级指标的量表,由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进行长期观察,然后将基行为归因量化从而获得对其科学态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学生科学猜想与假设质量的评价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研究根据PTA量表法,确定预见度、支撑度和独创性为评价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特尔斐法确定了其权重分别为0.4、0.4、0.2并制定出三个基本要素的评价量表,最后整合形成中学生科学猜想与假设质量的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的初步应用表明该评价量表具有良好的评分者一致性,整体可操作性较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用于中学生科学猜想与假设质量评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学生学校体育评价量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对1900名初一至高二学生进行测查,探讨了学校体育评价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学校体育评价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非常显著;差异分析发现,对学校体育发展评价越积极的中学生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显著更高;除体育管理外,学校体育评价的各因子(包括学校层面评价和个体层面评价)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结论:学校体育评价是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源。  相似文献   

4.
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价值认知、兴趣态度、精神品质三个方面构建了科学态度的分析框架,探讨了科学态度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类型,并尝试对美国《化学:概念与应用》教材中相关内容进行验证分析,论证了分析工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提出分析工具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学态度对个体成长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对中学生尤其如此.然而我国尽管在中学理科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科学态度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未认真执行过,更缺少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此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做较为深入地探讨,并尝试编制一个包含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一个二级指标的量表,由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进行长期观察,然后将其行为归因量化从而获得对其科学态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V)》和《青少年行为问卷》对拉萨市630名藏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学生的家庭环境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家庭环境中矛盾性、组织性、成功性、独立性和娱乐性与其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相关,表明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89):7-8
目的是探讨中学生积极完美主义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以便引导中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正确成熟的应对方式。方法是采用訾非的《积极完美主义量表》和陈树林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3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是初中生积极完美主义与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发泄情绪有显著的正相关。积极的自我期望和积极的条理性能联合预测问题指向应对方式26.3%的变异量。结论是积极完美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初中生问题指向型应对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科学态度是其科学素质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他们的科学素质水平。对部分省市的6356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的科学态度具有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度高、科学方法实践意愿不足、科学职业选择意愿不高、对科学影响评价客观等几个特征,这些特征也反映出了青少年科学态度中所存在的问题。科学教育应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与培养,以提高科学教育的效果与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中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及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广州地区268名高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以探讨高中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个体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适应行为、心理健康各因子、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对个体学习适应行为、心理健康水平、数学及英语学科成绩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的中文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文版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的结构和信效度.方法:研究翻译核心自我评价(CSES)量表,有效测量了748名中学生.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交叉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维度模型.修订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9,分半信度为0.769、项目负荷在0.42-0.70之间,交叉效度、汇聚效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指标.结论:中文版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在中国大陆中学生群体的测量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交叉效度、汇聚效度和信度,需进一步研究其区分效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从而保证科学教育能够凌驾于公式与符号之上,提升高中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现阶段,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少融入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不利于高中高中生的科学潜力的挖掘。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关于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素养的培养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够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岳建刚 《成才之路》2020,(6):126-127
化学实验能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培养学生敢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进行高质量的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可开展翻转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创设实验问题,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文章对构建初中化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衡量标准是评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实效性的客观尺度。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效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主体、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整合和转化运用程度上。对其进行正确判断需要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以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否深入理解、广泛认同和主动接受的认知标准;中学生是否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真假、是非评判,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情绪、情感和情操的情感标准;中学教师教学手段是否采取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衡量标准,以便学生更易接受和吸收中学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开发利用的衡量标准;学生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理论是否自觉主动地应用的践行标准。  相似文献   

14.
新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均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树立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精神。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历史沦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近些年来,史学研究已经返璞归真,求真与求实成为学者普遍认同的治学态度。中学历史教学,或囿于传统史观的影响,或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产生对教材"贴标签"式的解读,对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过不利影响。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在多元史观视野下,以全球、文明、现代化等新史观去解读教材,依托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中学历史教学,才能胜任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需要传承和弘扬,更需要建构和养育。鉴于科学精神具有习得性和难获性的特点以及科学不"精神"的现实状况,科学精神的养育必须从学生时代开始,它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神圣的好奇心,真正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借助动态课程克服知识断层化问题,加强实验教学彰显科学教育特色,实施过程性科学学习行为评价。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传统上科学教育只重科学知识教学的窠臼,进而向着科教兴国和科教强国的理想迈进。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的学科优势,将思想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加强STS观念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高师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已被教育界普遍认同。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理应主动地参与、推进改革,积极进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探索,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为此,高师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和模式,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科教学中,能够渗透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思想,进而培养中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学历史课,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是普通中学应该保质保量完成的基本教学科目。任何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活动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事件,但也同样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作出相应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师应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使之有利于历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卢桂红 《成才之路》2022,(1):117-119
高中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具有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性强、理解难度大等特点,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进而有效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文章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难题、...  相似文献   

20.
依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中小学教材差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