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信奉“和谐教育”理念,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渐形成了“蹲下来和孩子对话”的教育风格。学校2002年成立“对话式教学”研究项目,通过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和大量的课例分析,探索如何建设“和谐课堂”“温馨教室”,将“蹲下来和孩子对话”的精神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建构兼顾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对话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 ,注重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 ,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已成为许多教育发达国家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英国最早提出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它在 2 0世纪 70年代 ,掀起了一股“新历史”的思潮。其中倡导的“史料教学”  相似文献   

3.
“吸引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是一种比喻,指一种研究和探索将学校建成令人向往的“最吸引人的场所”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吸引教育”强调教育民主化、教学艺术化,实施“吸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随着和美教育理念的不断丰润,在我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课程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载体,一所富有特色的学校,其特色办学理念更应通过课程实施彰显出来,我校在形成自己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内涵,以学校资源为载体,逐步探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和润”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相似文献   

5.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源于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学校教育与当代生活不相干,因而没有实效,应该对学校课程进行改革,进而提出学校课程应该为学生完美的人生生活做准备,  相似文献   

6.
晋元高级中学,是上海市政府批准建造的寄宿制高级中学,也是一所高起点、规模大、具有标志性,充分体现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重点学校。学校将“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作为自己办学的根本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统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现学生卓越发展的同时,这所百年老校也焕发出了其独特的光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近日,我来到了这所名校,采访了特级校长赵凤飞。□赵校长,请您谈谈学校的“选择教育”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具体涵义是什么?■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我还在宜川中学任校长时,就提出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三全”教育…  相似文献   

7.
进入 2 1世纪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中提高学习能力 ,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新定位教学要素 (老师、学生、教与学 )的角色行为 ,彻底摒弃旧的“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方式 ,实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的学生主动发展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中 ,主动经历科学研究过程 ,实现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主动走进教材 ,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能把学生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结构脉络在学生认真钻研…  相似文献   

8.
浙江长兴县煤山中心小学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特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宗旨,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育科研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里选发的一组稿件,只是侧重于学科教学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钱江 《上海教育》2008,(9):32-33
“素质教育”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被提出,并在反复研究讨论中已然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语言。在“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等理论引领下,我们自然地把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更多地植入学校的土壤,把关注的焦点更多放在素质教育如何渗透于学校各教育教学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10.
浙江长兴县煤山中心小学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特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宗旨,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育科研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的成绩。这里选发的一组稿件,只是侧重于学科教学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出现了“成功教育”、“希望教育”、“赏识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在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研究这些教育理念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普遍激励”的办学理念,从此,“关爱”、“关注”和“激励”成了学校教育的主旋律。随着东风中学激励教育思想的基本形成,学校管理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全面优化、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学校连续六次荣获东风公司“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被评为襄樊市示范学校。  相似文献   

12.
虞怡玲 《现代教学》2011,(7):134-134
我校是一所有近六十年办学历史的学校,从开创时期的“修德”义务学校,到实施素质教育在全市首批探索实验小班化教育,到与高校合作办学过程中提出“平等与尊重、合作与责任、对话与分享”的圆桌精神,再到新三年规划所提出的办学理念“修德允能、圆融通达”,这些都体现了学校孜孜以求、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依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通过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对接与细化,我校基于国家三类课程,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两维度四路径”的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派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的“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从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实践、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多个侧面批评了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中的弊端,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参考》2009,(6):100-100
天津市红桥区北马路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就致力于“激励教育”教学研究。学校坚持以“激励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彰显个性,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全面育人”为办学目标,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徐星  杨辉 《上海教育》2023,(34):36-37
<正>20世纪30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教育救国、教育强国、推行普及教育发明了“小先生制”,其中蕴含着“以儿童为本”“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宝贵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多元启示。在上海市奉贤区,一提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人们最先想到就是“小先生”。这所学校自创办之初,就从“小先生制”中汲取育人智慧,提出“自教育”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叶澜教授在师生关系方面的研究思想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的“发展主体”到今天的“新基础教育”思想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间的研究脉络不仅透析出整个教育理论界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历程与发展方向 ,也向我们展示了其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精神和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2013,(4):52-53
新光中学创造与探索实验室,与校本课程“创造与探索”一同组成了学校鲜明的特色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验、制作、创造、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科学知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与探索精神。崇明县新光中学是一所地处远郊的普通农村初中,以“小发明、小探宄、小制作”三小活动为抓手,推进创造教育是学校的教育特色,学校是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中小学“创造发明重点学校”、市“知识产权试验学校”和县“科技教学特色学校”。2003年开始,学校承担中央教科所“创造教育课程化推进研究和实践”的教科研项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实践,在理论上有突破,实践上有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一、“以校为本”的提出和校本教研缘起于教育改革中权力下放,让学校自主、自由地发展学校事务的“以校为本”的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为影响教育改革的主要潮流,近年来成为了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教育新理念。走向以校为本正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综合分析以校为本观念的兴起与发展过程,笔者认为,以校为本的理念的提出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存在着教育内部的诸多原因。就外部社会背景而言,原因包括:社会公众对于教育质量的质疑,尤其是对科层体制下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怀疑。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还包括…  相似文献   

19.
“一所一流的学校必然有着自己鲜明的教育理念或教育精神,这个理念应当凝聚和浓缩这所学校的风格、文化品位和人才培养特色。她不仅具有陶冶人、鼓励人的功能,而且也能起到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为了使我校“双自主”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于2003年11月引入了史宁中教授提出的“尊重的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0.
小档案:夏洛特·梅森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教育家,“教育之家”创始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她毕生探索一套适合于儿童成长的、融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并写成流传于世的《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系列》。夏洛特·梅森的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