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写孙富巧言诱骗李甲时说过这样几句话:“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嫌,平时既怪兄游此非礼之地,今日岂容兄娶不节之人?”对其中的“必严帷薄之嫌”一句,教材的注释为:“意思是说,一定严防家中妇女有不好的名声。帷薄,帐子、帘子,指内室。”这一注释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的前半部分,写了三个连续性的故事:《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简称“失”、“空”、“斩”。关于“失”、“空”、“斩”,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意见,但对其中的几个问题,意见颇有分歧,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杏林”相传三国吴董奉为人治病,不受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神仙传》)后世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杏坛”相传为孔丘讲学处。《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后人附会杏坛在今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  相似文献   

4.
<正>《小青蛙》里藏着好多字形相似的汉字,它们就像我们人类大家族里的兄弟姐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人一样,彼此之间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这些“长”得很像的字聚集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大大的汉字家族——字族。认真读《小青蛙》《小青蛙》里出现了很多长得和“青”字很像的字,你能找出来吗?填写在下面的“气泡图”中。  相似文献   

5.
“领导”这个词儿。大概是后起的,因此,它不为《词源》所录。相对而言,“领袖”一词就要古得多。早在《晋书·魏舒传》中就有这样的话:“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在《晋书》中还有“后进领袖有裴秀”的说法。先进领袖后进,这样“领袖”这个词儿就用开了。屈指一算,也用了一千五、六百年了,其词义至今也没大变。而“领导”的含义就丰富得多了,它的后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这句话中的“大抵”一词,课文注释为“大概”。笔者以为此注欠妥,理由有二: 一、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大抵”均解释成“大概;大都”的意思。这就是说,“大抵”一词有两个义项:一种是表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都把“挟天子”理解为“挟制天子”。这样就把“挟天子以征四方”翻译为“挟持着皇帝,假托他的名义,到处出兵。”《辞海》“挟”字义项之一是“夹持……引申为挟制。见‘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辞条下解释为:“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然后节引《后汉书·袁绍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9.
高中一册《语文》教材的《赤壁之战》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两课中,分别出现过“步走”及“径道”。课本把“步走”释为“步行”或“徒步”,而“径道”未加注。表面看起来,这样讲似乎也说得过去;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注释是不大符合原文文意的。其实,“步走”应释为“步道走”’即“由陆上小路逃跑”;“径道”也是“步道”,即由“陆上截路”(逃回)。先看《赤壁之战》。原文是:“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依据课文及历史事实,我们知道,曹操是在平定了北方几个劲敌之后,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于公元208年八月,率大军取荆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三中的“处处留心”,选的是《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片段,介绍说这是“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并要求学生练习诵读,还要把关公的神勇气概读出来。  相似文献   

11.
“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之人也。”这句话出自《晋书.郭崇韬传》。对句中“射钩”这一典故比较熟悉:指管仲射齐桓公的事,借指旧怨。当时不理解“斩祛”的意思,通过查资料,  相似文献   

12.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 的华侨学府,开启了我国华侨教育之帷 幕,其宗旨为“宏教泽而系侨情”。“暨 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朔南暨,声 教讫于四海”,意即将中华文化远远传播 到海外。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由清政府 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  相似文献   

13.
宫灯交错。影影绰绰,帷前幕后,暗香浮动。那远在千年之前、千里之外的日本皇室之风情,透过《源氏物语》90万字而尽收眼底。日本文学的一大特征是对“物哀”之美的详尽描绘,《源氏物语》更是集中表现了这一点。源氏一生赏尽世阃美女美景,但当这浮华散开,空虚漫入,  相似文献   

14.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15.
第八册《西门豹》中有这样一句话: “西门豹到了那里,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另一篇《马背上的小红军》又有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里写到樊哙听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对于“目眦”一词,课本上的注释是“眼眶”。按其解释,“目眦尽裂”的意思就是指眼眶都裂开了。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确切。那么,“目眦尽裂”中的“目眦”一词当作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7.
“似地”应改为“似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义”教材小学课文《燕子》中有这么一句话:“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地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对于其中“似地”这个词的用法及读音,我有些粗浅的看法,现求教于各位老师。 据《现代汉语词典》“似”这个字有两种读音,一种为shì,只有“似的”一个助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表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另一种为sì,有三种意义:有像,例如相似;表似乎;表超过,如一年强似一年。  相似文献   

18.
何乐士等同志编著的《文言虚字浅释》(以下简称《浅释》把“无以”看成固定词组,译为“不能”,并举《荀子、劝学》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例,译作“所以不把半步长短的步子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千里远;不把细小的水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这样解释和译白,我们逐字进行寻根查对,“无”字可训“不”,“以”字与“能”字却无对应演变迹象.而且在古汉语中,“有以”、“无以”相对成文,如将“无以”译为“不能”,则“有以”将不得其解.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简称《译注》)季氏篇把“不学诗,无以言”译作“不学诗,便不会说话”;把“不学礼,无以立”译作“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我在教学中有一个疑问,现提出来请教。六年制小语第十册第4课《大理石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年老的工匠,年轻的学徒,就在这样的小房子里长年累月地劳动着,……”同册课本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年青的妇女坐在小艇里,高声谈笑。”我认为,两处的语言环境相同,带点的词应该一致,都应使用“年轻”一词。再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年青”一词的解释为“年轻”,“年轻”指“十几岁到二十几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列惟独、惟恐、惟利是图、惟命是听、惟其、惟我独尊、惟一、惟有等词,并认为这里“惟”同“唯”,即不仅“惟一”或作“唯一”,其他各条皆然,这样就形成了八组异形词。《词典》以“惟一”为首异形词。杨春女士的专著《现代汉语中的异形词》附录“《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异形词总表”中,这些异形词均失收,且不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之列。因此,对它们进行溯源研究,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