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冯积岐创作的《村子》与贾平凹创作的《秦腔》都是陕西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立场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他们都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变化给予了集中关注,但由于叙事立场、叙述技巧等方面的主体性选择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叙事伦理.在此结论的基础上,进而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叙事伦理的新突破作出探究.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秦腔》堪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文学活标本.在主题内容上,它直面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裂变,聚焦于“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家族的衰落与伦理的变迁”、“民俗与传统文化的衰落”,揭示和批判了乡土价值观念的失范;在艺术形式上,它直面21世纪乡土文学的叙事焦虑,采用日常生活叙事,重建文学与现实的意义关联.借助《秦腔》,我们可以发掘城市化与文学的紧密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创作的曙光和危机.  相似文献   

3.
研究乡土情结对贾平凹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是其乡土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美学特征之一。形成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的因素包括秦文化熏染、“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三个方面。它们构成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支点,促使他爆发出一系列创作灵感.取得巨大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4.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秦腔》叙事艺术的复杂性表现在叙事视角的复杂性、叙事节奏的混杂性、叙事内容的繁杂性等方面。在其复杂性叙事艺术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情感原因。现代化浪潮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侵蚀和贾平凹面对正在消逝的乡村写作时内心的矛盾从根本上形成了这种复杂性叙事艺术。从某个层面上说,贾平凹对复杂性叙事手法的熟练运用显示了其高超的叙事能力,他在叙事手法和风格上的实践为20世纪末以来转型中的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乡村不再是乡土文学书写的唯一对象,乡土写作中有了都市的影子,城市成为乡土生存写作的重要背景,在城市中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处于困境的乡土者,乡土叙述者以无比同情的笔墨书写了他们人生的辛酸与失意。  相似文献   

8.
乡土叙事主题贯穿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始终,本文以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浮躁》 《秦腔》 《带灯》为例,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思想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阐释贾平凹乡土叙事的现实脉络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与贾平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乡土文学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乡土文学有着相似的创作心理、审美追求、价值取向、生命意识、乡土情结,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跟进研究,取得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亟待深化开拓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古炉》无疑是贾平凹创作中的扛鼎之作,从《秦腔》到《古炉》表明了贾平凹持续对乡土中国的思考,《古炉》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层面进行生活化叙事,将农民、农村与文革的关系及乡土中国现代化出路探索融为一炉,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即到传统中找寻乡土中国自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乡土书写具有精神自传色彩,也是他文化人格的自我型构过程。商州成全了贾平凹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从《浮躁》到《秦腔》,作家以自我写作的身份和姿态来书写乡土,饱含着赤子贾平凹对乡土和农民的大爱与大恨,交织着作家自救与他救的双向文化人格。三十余年的乡土写作生涯正是贾平凹文化人格的型构过程,农民作家的写作身份承担着拯救自我与告慰那行将被遗忘的乡土以及承受着被撕裂的人生伤痛的人们的责任使命,具有人情与文情相一致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废都》虽是一部都市小说,都内蕴着作家强烈的乡土情怀;贾平凹通过营造埙乐和奶牛这两种乡土文化物象,展示了他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批判精神;小说充分表现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一代乡土文学家矛盾扭结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对于许多文学创作者来说,乡土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作家们无法回避的情节和母题。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从早期鲁迅的启蒙式批判到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田园式抒写.不难发现乡土小说写作视角由“启蒙”到“乡下人”的转变。对这两种写作视角的审视与解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乡土文学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鲁讯开启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字。鲁讯乡土小说透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文化器识、批判理性以及文本风格对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影响,而他关于乡土文学本质的独特认识与理论建构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规约、指导意义。鲁讯的乡土文学观与乡土小说实践是现代乡土文学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16.
林森小说中有着比较鲜明的海南本土文化色彩,构成了其海南元素。他的小说中的这些海南元素具有比较浓厚的生活亲历感。这使得他的小说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一般的乡土叙事所有的旁观者的冷静,成为叙事的血肉。但是,作为一个初入道的作家,中国乡土文学叙事的审美反现代性和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成规还是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林森小说中有着比较鲜明的海南本土文化色彩,构成了其海南元素。他的小说中的这些海南元素具有比较浓厚的生活亲历感。这使得他的小说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一般的乡土叙事所有的旁观者的冷静,成为叙事的血肉。但是,作为一个初入道的作家,中国乡土文学叙事的审美反现代性和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成规还是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亓静 《现代语文》2010,(1):80-81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书写中国“农民内心”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呈现出了农民灵魂的孤独感,开拓了对农民精神世界的表达空间,书写了在以往小说中很少被表达的乡土经验,体现了中国乡土文学新的叙事向度。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从题材、主题到叙事手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文章通过探讨贾平凹最新长篇《山本》的叙事艺术,揭示了贾平凹民间立场的历史叙事的最新特色,并把贾平凹的这种历史叙事的创新置于中国当代乃至历史上的文学叙事视域中去考量,力求彰显贾平凹民间立场的历史叙事的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20.
鲁迅乡土创作的主题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创伤应该引入主题学的方法与原则来阐释,就鲁迅的乡土创作而言,他以乡土环境的空间定位、意象营构的对比模式与意义结构的双声对话等艺术创造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叙事范式,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学乡土主题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