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云浮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勇于开拓,致力于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去年,我们瞄准目标定好位,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在实施“校校通”工程方面,首先在市三中进行试验,定出适合全市推广的“校校通”工程模式,再作推广。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90%的中学按照该模式实施了“校校通”。今年初,全市的乡镇中心小学已全部安装了多媒体电脑室,年底前将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到2004年,所有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和县城小学实现“校校通”。  相似文献   

2.
信息集装箱     
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步入快车道记者从4月18日至19日在三河市举行的河北省远程教育网络终端建设暨“校校通”工程现场会上了解到,我省中小学实现“校校通”的工程时限,由原定的8年缩短为5年,到2005年全省90%以上的学校将实现“校校通”。我省自1999年开始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环境日新月异,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95%以上的重点职中和中专学校建成了校园网,一些市县通过河北远程教育网、DDN专线、有线电视网络建立了县域教育网络中心,实现了“校校通”。河北远程教育网的建成和开通,为全省…  相似文献   

3.
去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决定从2000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作为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基础点,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将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现结合耀华校园网建成后两年多遇到和解决的问题,对中小学校园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校园网资源建设以及在校园网应用中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等方面,介绍我校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供教育界同行参考。 一、中小学校园网的应用领域 1、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山东省五莲县通过几年努力,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全面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实现“校校通”,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山区教育跨越发展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全国掀起了在中小学普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上海市政府举行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开通仪式,标志着上海已提前3年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目标。被上海市政府立为2002年实事项目的“校校通”工程,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市政府为全市中小学增配2万台电脑,区县政府按统一的生机比标准做好电脑的增配工作。二是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在做好“校校通”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市教委还加快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工作。上海率先实现“校校通”  相似文献   

7.
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是教育部在全国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快教育网站建设是“校校通”工程实现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8.
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通两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均衡配置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前提。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在全国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政府和市教委实施的“校校通”工程已经三年了,我校是第一批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学校,“校校通”工程为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校校通”工程的带动下,三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应用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同时“校校通”工程也为我校的信息化后续建设铺平了道路。从建成至今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有力的推动了我校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西安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实现中小学、职业学校等教育单位的资源共享,西安市教育局搭建了西安教育网(http://www.xaedu.sn.cn)。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21世纪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1月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佛山市2001年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全面推进“校校通”工程建设,以“全面推进、科学合理、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为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已建成五区瓦联互通的城域宽带网.中小学实现了以宽带的接入方式实现“校校通”工程目标;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成动态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教学资源库;  相似文献   

13.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单位及广大干部教师的艰苦努力,我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都把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现“校校通”工程当作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最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为了扎实推进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各地根据国家和省有关…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0月25日,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利用地方现有资金全面落实“校校通”工程,如何规划网络建设……都是值得我们分析、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市县“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以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城域网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建设教育城域网,如何把多媒体教学及管理充分应用于教育城域网,为实现市(县、区)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15.
于素云 《江苏高教》2006,(1):151-151
1.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定位。教育技术应确立以信息技术、网络设计与管理为主干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其理由是:(1)基础教育系统需要该方面人才。“十五”期间江苏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乡镇中心小学、城市小学和所有中等学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现“校校通”;建立省、市、县、校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在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中普及信息技术,截止到2004年底,信息技术教师仍有部分缺口。2006年“校校通”工程的重点将移向农村中小学,建校园网的学校将增至一千多所。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2003,(3B):26-29
至2002年底,上海市中小学“校校通”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相关报道见本刊2002年12B刊中刊),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一级的“校校通”。在可喜可贺的同时,一个更加迫切的课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校校通了,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地区实现了“校校通”后.教育信息化的任务和关注的重心就从初期的“建网”、“建库”,转向“建队伍”,即培训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的新型教师。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新课程的实施、素  相似文献   

18.
接近年末,浪潮电脑再传喜讯——在安徽“校校通”四期工程中,浪潮电脑一举斩获12613套PC采购大单,独揽了近三分之一份额,加上服务器的407台,浪潮中标总量超过13000套,成为此次招标采购中的最大赢家。这是在接连拿下安徽“校校通”二期和三期工程后,浪潮电脑在安徽“校校通”项目的又一次成功,也是继江苏“校校通”30000台的大单后,浪潮电脑在教育行业上接出的又一颗硕果。2005年浪潮电脑在教育市场上势如破竹,接连不断的中标喜讯显示出其在教育行业市场中的强劲实力,进一步奠定了教育前三甲的市场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2003,(3):18-21
现在.“数字化”这个词.在长宁区,从区长到企业经理甚至居民区的干部.都在频频使用。上世纪的“长宁效应“.到两年前的“数字长宁”的提出.“数字长宁.教育先行”已经浑入人心。去年.长宁区区长薛潮调研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工作时,对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要求.总结了完善长宁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大规划所要考虑的问题:1、校园网“校校通”未来三年如何运转。2、教育平台资源库如何充实。3、多媒体教育和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如何相结合。4、如何推广“多网合一”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上海     
上海信息化教育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重点工程是在基本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将“校校通”工程向学校网络建设和虚用深化,并向幼儿园拓展;建立上海基础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增加带宽,提高上网速度,加快网络安全建设;建立上海市中小学数据交换服务中心和教育教学资料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