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部门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综合创新的重要范式之一.部门哲学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超越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而向生活实践回归的结果;研究对象的领域化与专门化、研究层面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研究性质的交叉性与中介性及综合性是部门哲学的基本特征;部门哲学在理论与实践、文本与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视域融合”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部门哲学的主要不足在于难以处理好部门性与整体性、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在社会问题日益领域化、复杂化的背景下,部门哲学仍将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和“前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吸取当代知识成果又要回答当代问题。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重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义。  相似文献   

3.
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局面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局面必须求真务实,积极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研究经院化、研究碎片化和研究非自主化等不良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下简称《新发展》)是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舒远招教授的新著,是他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的结项成果,并收入了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百人工程”学者文库。《新发展》的作者广泛研究了数十位当代中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主要哲学观点,搜集和整理了70年代末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所积累的丰富学术资料,并依据作者自己的学识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作出了较全面的概…  相似文献   

6.
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国内学界出现了“移心式”的重建与“溯源式”开新的两大走势,“语境回归论”是其中一种有影响的,相对成就的研究范式,章认为,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不是一个维度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多维的研究角度相结合才能可能完成的,但相对而言,通过向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进行双重的“语境回归”,是一条更符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规范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国家重点课题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进行的有益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中汲取力量;必须坚持面向现实、立足当代,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8.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和核心范畴。改革开放30年,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文梳理了学界从经验常识性范式、知识论范式、生存论本体论范式、艺术活动范式以及交往纬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历史观、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总体性等角度对实践概念的解读,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归纳,以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是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的现代哲学,实践产生了马克思哲学,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正确回答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而且也蕴涵着指向未来的哲学旨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应从马克思哲学所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在的一致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形式四个方面去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问题、发展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文中的一些观点,如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性哲学、没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国化过程中实现了三次理论创新等,相信读者有见仁见智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现有认识论内容存在较多的问题,形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哲学认识论的内容必须改革。认识论的发展不只是认识的纯粹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和社会的真正主人,认识论是唯物史观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习问题作为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要突出认识的主体性,要把认识论与人的发展、群众史观内在联系起来,要突出人的自我改造,使自身成为真正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人学是21世纪的显学,弄清人学与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与人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对于人学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矛盾深刻证明,人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A Philosopher in the Classroo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article picks up on John Elliott's interrelated interests in curriculum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argues for the centrality of philosophy and indeed, philosophising, in action research. It offers a distinction between (i) philosophy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refers to the ideas rooted in epistemology, ethics and social philosophy which might underlie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action research, and (ii) philosophy in action research, which refers to the ways in which action researchers need to engage more self-consciously with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The two main parts of the article explore these two dimens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more fully and, in the second part,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Elliott's own writing.  相似文献   

14.
Study abroad programs at university are supported as a means to expand university operations beyond the study walls of the institution, and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aware of and cope with the demands of an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and globalised world. This paper questions the assumptions that underlie the tendencies in contemporary study abroad programs, whose ethos it is argued, at the same time misunderstands and underestimate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 study abroad practice. Us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rived from the French philosophy of science of Gilbert Simondon, Gaston Bachelard and Georges Canguilhem, this paper puts to work fully elaborated and contextualised concepts, which look to change and expand one’s notion of the learning possible due to study abroad programs, beyond experiential change. Simondon’s individuation questions the ways in which particular student agencies an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re constructed in study abroad tours, Bachelard’s concept of space questions the reality of precise coordinates and concrete analyses of the study abroad tour itinerary, and Canguilhem’s vitalism puts under pressure ‘the life’ of the tour learnings and effects. This paper will be furnished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taken from a recent overseas tour involving Australian students performing teaching practicums in schools in Penang, Malaysia.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重要热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准确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合理建构,必将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文章对目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部分讨论文章和著作进行了研究,在概括、整理其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试图对这场讨论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6.
The philosopher Richard Rorty once remarked that the genre of philosophy writing is an extended conversation that can be traced to the dialogues of Plato. All the foundation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can be found in ancient philosophy texts. The subsequent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 a dialectic progression on these questions. I argue that reading the great works of philosophy and engaging in this conversation has something to teach us about autonomy, leadership and citizenship. Reading these works, and also great works of creative literature, nurtures the imagination and interiority, and cultivates perspective on world history, politics and culture. I first elaborate the genre and styles of philosophy writing and then argue for its relevance to a civic model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重审西方哲学背景是中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它意味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研究超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而与西方哲学学科相交叉、渗透,意味着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进程中加以考察,而且意味着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研究西方哲学传统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西方哲学流派进行比较,使它们相互“对话”。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对待西方其他哲学流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重审西方哲学背景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整个8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90年代后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的关系问题上;90年代以来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在重新评价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学者们围绕是否应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究竟应该从现代西方哲学中吸收哪些合理因素、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于近代哲学究竟有哪些继承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进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为多样化的研究取向的存在,包括技术哲学在内的多种哲学资源等的运用。但在研究队伍建设、研究水平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了促进职教哲学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加强对职教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坚持多元化研究取向的同时重点支持研究的问题取向,加强基于技术哲学的职教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主旨是伦理的。但这一点却往往被许多研究其哲学思想的学者所忽视了。主要原因是由于维特根斯坦独具匠心的理论思维品格与表达方式:维特根斯坦是从语言分析、语言批判的角度来处理伦理问题的。他通过搭建语言这样一个求知工具(一架梯子)从而进入伦理问题领域。但是,由于这架梯子太新颖别致了,所包含的哲学问题太多了,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眼光。反而忽视了该书的主旨.这是我们研究其哲学思想最应当注意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儿童哲学研究是"批判性思维运动"以及对话哲学在反思教育变革的一种尝试。在40多年的发展中,儿童哲学研究经历了探索与争鸣、扩宽与深化、反思与总结3个阶段。考察我国儿童哲学研究现状,问题与成就并存,我国儿童哲学研究的领域仍需拓宽,研究的深度还需加强,儿童哲学比较研究也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