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新华社分支机构是在1942年9、10月间。那时驻在苏北阜宁县农村的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采纳了刚到苏北不久的名记者范长江的建议,决定由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钱俊瑞和范长江一同筹建新华社华中分社。在此之前,华中局已于同年7月1日创刊了《新华报》(5日刊),此时就将两者合为一个单位,任范  相似文献   

2.
大刚报史讨论会于1983年5月上旬在武汉举行。曾经在《大刚报》工作过的同志二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来自北京、天津、南京、桂林等地的同志,和在武汉的同志欢聚一堂,根据《大刚报史话》未定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现任中共湖北省委顾问的李尔重同志,解放后曾领导武汉工作,并兼任公私合营时期大刚报社社长。他这次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热情而中肯的发言。王淮冰同志的文章,是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稿。欧阳柏同志执笔撰写的《大刚报史话》,是吸收了讨论会上的意见后的修改稿。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一年四月,刘少奇同志来到湖南长沙县天华大队,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以前,我们中央调查组已经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少奇同志来了以后,我们又在少奇同志直接领导下继续调查。我那时参加了这个调查组的工作。少奇同志联系到一九五八年来的报纸宣传,对如何进  相似文献   

4.
马达当总编     
马达会办报。这已是人们公认的了。他17岁就在新四军里做记者,从23岁起到离休止,先后在5个报社担任过总编辑。他是我们党的老报人,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也许是因为我曾经在马达领导的《文汇报》工作过,《新闻界》的编辑同志要我写写他,自己也觉得对老马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5.
在华中我认识包之静同志是在一九四五年秋。那时,抗日战争胜利了,新四军收复了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城,将原被城池和交通线分割开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联结成为大块的华中解放区。在华中设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设在淮安城。同时,成立“苏皖边区政府”,机关设在淮阴城。这时候,由战争到胜利,局面开展,气象繁新,各路人员云集在淮安、淮阴,听候组织分配和派遣,或者路过两淮,稍事休息。我们苏中报社和新华社苏中分社的大部分人员也奉命调到淮阴,因而我得以重见范长江同志和新识包之静同志。他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我侧身敌后新闻战线,首先是参加出版《每日电讯》的工作。《每日电讯》是一份对内发行的八开油印报纸,由当时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出版发行,内容都是新华社电讯,每天深夜出版,专发指挥部各直属机关,发行数约百余份。我于一九四О年十月,在著名的黄桥战役胜利后,在满街红旗飘扬,祝贺胜利的锣鼓声中,从苏北抗日军政学校分到该报当学徒。我具体的工作是做标题。当译电员把他译好的电讯稿交给我以后,我便进行编辑工作,做好标题,排好版面,然后交给缮写员刻印,最后再将蜡纸校对一下,我的工作便算完了。  相似文献   

7.
时光流逝,30年过去了。然而每当我走进编辑室或翻阅报刊时,总有一位令人敬佩的老新闻战士的影子在我脑海萦回。这位老新闻战士,就是已故开封日报总编辑傅伯龄同志。严于律己勤学好问1958年开封日报刚复刊时,编辑几乎全是没办过报的中青年,伯龄同志带领大家赴北京日报学  相似文献   

8.
<正>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被聂荣臻称为"我军优秀的高级将领";他,参与组建新四军军部、成立江北指挥部和华中总指挥部、重建新四军军部,被誉为新四军"大管家",被刘少奇赞为"这么好的一位参谋长"。他发现、推出了雷锋,使雷锋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从长征的第一天开始写日记,历时25年80万字。他,就是开国上将赖传珠。长征"先锋官"赖传珠,1910年4月3日出生于江西省赣县大埠圩赖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入读赣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主同盟前代主席胡愈之同志去世已整整一年了。每次回忆起他,不禁联想到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词——《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写在极度困难的形势下仍然艰苦奋斗并作出卓越贡献的革命战士的。胡愈之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个战士,特别因为他“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愈之同志在世整整90年,他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反映真相,宣扬真理,尤其是在解放前国统区黑暗的年代里,曾默默地尽力为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10.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日中心,刘少奇、陈毅等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当时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之说。"新"(新四军纪念馆)、"马"(大铜马)、"泰"(泰山庙)就是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有关的纪念性建筑。  相似文献   

11.
忆顾行     
“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社刚调入北京日报社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社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讨论栏目:《小红入队为什么难?》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少儿部工作,正调研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说:中央调我回延安。我走了没有问题。在饶漱石同志、陈军长领导下。许多同志一定能团结一致。努力工作。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由于邓子恢长期在安徽工作.饶漱石代理政治部主任。5月20曰.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中央东南局与中共中央中原局合并.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同时成立华中军分会.刘少奇今后任华中局副书记兼华中军分会书记.饶漱石担任华中局副书记兼华中军分会常委。  相似文献   

13.
安孚麟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90年3月11日下午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使我陷入极大的悲痛,难以自已。10日下午,我同报社几位同志,还到医院看望过他,虽明知他病已不起,却万没有想到竟走得这样急促。孚麟同志是党的忠贞儿女,优秀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在1948年春,参加了同党有密切联系的进步报纸——开封《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的工作,开始了漫长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由河南电视台专题部摄制完成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缅怀刘少奇》,荣获一九九八年度河南省新闻奖特别奖之后,近日又被推荐参加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 拍摄伟人传记片,一向是中央电视台的重头戏。作为地方台,能否完成这样的任务?当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带着省委宣传部部长的亲笔信找到台领导,台领导将拍摄任务交给专题部的时候,我们感到比较突然。后来经过策划与构思,认为完成这项任务还是有利条件多于困难因素的,一是有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参与撰稿与把关;二是刘少奇同志生  相似文献   

15.
一、在旅部 1942年夏,我在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政治部负责旅报《先进报》工作。这时正值一次反“清剿”斗争胜利结束,部队住在南通地区的一个村子里休整。一天上午,旅政治部主任卢胜同志的警卫员忽然来到编辑部通知我们说:“有一个大新闻记者来了,卢主任要你们快去接待他。”我和编辑卞庸中同志等随即跟着他来到政治部,只见卢主任正在和那个“大新闻记者”亲切地交谈着,还不住地向他敬茶。他每接过茶杯都仰起脖子  相似文献   

16.
他见过列宁和斯大林,访问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他向世界报道了大量的中国敌后抗战实况,最后不幸血染沂蒙。这位国际友人就是推荐罗生特参加新四军的进步作家兼记者汉斯·希伯。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同志生前非常关心党的新闻事业,有过多次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他的关于新闻工作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把它当做一份宝贵财富继承下来,并且把它发扬光大。在学习和研究刘少奇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思想的时候,我想向大家介绍刘少奇同志关于在报纸上有领导地开展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一次讲话。  相似文献   

18.
回忆抗战时期苏中三分区《江潮报》的战斗历程,不由地使我们想起坚持敌后新闻工作,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袁素同志。从通讯员到记者袁素原名袁香章,1922年生于江苏如皋县九龙口一个农民家里。还在中学时候,他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学生支部负责人之一。1943年中学毕业后,组织上分配他到如皋县车马湖区任区委宣传干事,后为宣传科长。他工作兢兢业业,勇敢沉着,和同志们一同深入边区开展对敌斗争。 1944年下半年,日寇面临崩溃前夜。我新四军一、六师在粟裕、谭震林同志领导下,强渡大江,解放了宁沪杭敌伪心脏大片国土,重新开  相似文献   

19.
一、离开淮阴去淮安 1946年元旦刚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对我说:“盐阜地委要调你回去编火众报。”在1945春,王阑西同志调我到《盐阜大众》报,当时我对他说:“我只读过几年私熟,没上过洋学堂,干不了。”他说:“送你去建大学习,学了你就会了。”就这样,我结束了在建阳县荡东打游击的生活,去安徽淮南旧铺镇,进新四军军部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原定进新闻系,后因学员不多,乃成立一个新闻队,合并到文教系学习。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国庆长假期间,某电视台做了一期节目,将十几年前在医院抱错了孩子的两家人请到演播室现场认亲并谈感受,现场哭声一片,让人为之伤悲。我以为,节目不该这样做。我想起了这样一件往事。10年前,笔者所在部队有位战士,其父在他和妹妹很小的时候抛弃他们母子,和家乡的一位女学生同居,并且又生了两个小孩。他和母亲、妹妹多年靠拣垃圾维系生活。这位战士参军为的是锻炼好身体,日后好找父亲“算账”。到部队后,他思想很不稳定。部队领导得知此情后,积极做好这名战士的思想工作,鼓励他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并派出保卫股的同志多次到战士家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