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重义轻利”是儒家义利观的核心理念,“义以为上”、“以义制利”是儒家义利观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儒家义利观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先公后私”的利益诉求、“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塑造理想人格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从树立德育新观念、探索德育新模式、创新德育新方法、勉励学生修身养性、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视角,提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3.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5.
朱熹义利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是向官僚士大夫及其后备力量的士人提出人生观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学的义利观以孔子提出的“义以为质”为基本立场,它在义利之辩中具体展开为“义以建利”和“以义制利”两个方面。义利观的二重义蕴在先秦均曾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因而具有较为合理和稳定的形态,但“义”功能的双重预设内在地蕴涵着矛盾,使两个方面实际上存在 着分离的趋向,正统儒学和非正统儒学分别发展或强化了其一个方面。到明清之际二虽又有了平衡发展的契机,但明清诸儒的探讨是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的,因而没有摆脱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孟子将“义”与“利”这两个伦理概念统归在以性善论为释义背景的仁政思想之下,形成了先秦儒学理性化、现世化的义利观。以“义”统“利”、“义”“利”相兼的义利观既是对儒学理想主义社会模式的继承,也是战略时代儒学走向现实的一个表现。它将个体的否定性纳入总体化的德性伦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群体权力的外在意义,为“仁”的实现找到了内在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义利之辩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二千多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及其内容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决议的形式明确规定,要引导人们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内容和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如下思索:一、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形成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在义利观上的基本思想是“重义轻利”。孔子就把“义”看作是人立身之本,主张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  相似文献   

10.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长期为众多思想家争持不休,无论怎样都未能对其作出正确的结论。社会主义新型的义利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义”与“利”的问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及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论述,使之成为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义利观,并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培训与研究》2006,23(9):35-36,56
“义利观”是孟子最重要的社会思想之一,其中先义而后利为核心,承认利是义的物质基础,强调义要高尚、利要取之有道是它的三个重要内容。通过对“义利观”的再认识,对当今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特别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义利观以好义欲利、人之两有、以义为先、见利思义为基本内容,这一优秀传统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义利并举、以义促利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一致:义居首位,以义制利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劳动致富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3.
义利关系是中国思想界的永恒话题。这是因为这对矛盾的处理总是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影响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从文字结构解析 ,“义” ,上“羊”下“我” ,“我”为兵器 ,以兵器杀羊分肉 ,表示合理分配。“利” ,左“禾”右“刀” ,以“刀”割“禾” ,从收获中引申出物质利益。当“义”逐渐演变为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最高的原则和道德价值时 ,“利”也成了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好处。尽管中国思想界从来没有停止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和义利合一等思想的讨论 ,但二者并非势不两立的观点 ,已基本为思想界…  相似文献   

14.
“重义轻利”是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思想,贵“义”思想的确立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是儒家“仁”的思想的延伸。“重义轻利”思想又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认识它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伍崇林 《文教资料》2009,(21):91-92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孔子的重义轻利、义然后取,孟子的舍生取义、去利怀义和荀子的先义后利、义利并举的思想,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分析儒家义利观的精华与糟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孔子的重义轻利、义然后取,孟子的舍生取义、去利怀义和荀子的先义后利、义利并举的思想,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分析儒家义利观的精华与糟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司马迁的身世、经历及《史记》作品等多方面切入,对司马迁思想上的一个重要方面──义利观,进行了辩证分析探讨:1.司马迁─反儒家重义轻利观念,立足十社会发展和现实人生、特别强调了“利”的重越性;2.司马迁在重利的同时,还崇尚“义”;3.在处理义利撞车局面的时候。司马迁表现出重大功利轻小义、小耻和重大义轻个利、私利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哲学史上,义利问题一直是儒学的首要议题。关于一代儒学大师孔子的义利观,多数人认为孔子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笔认为,孔子承认人们对利的欲望和追求的正当性,他强调义利的统一,但由于社会环境所限而“罕言利”。孔子义利观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语》义利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论语》之“义”对国家、社会、个人品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利”具有“富国”“利益”“名利”等含义。在“义”“利”冲突中,《论语》主张“利融于义”,不能片面地追逐义利;“义”优于“利”,舍“利”而取“义”。通过梳理全文,解读《论语》一书“义”“利”内涵及“义利之辨”,有利于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能够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