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虚实相生,别开生面——画笔手法的运用。曹雪芹写人深得绘画之妙法,常常通过他人之口说、耳听、眼看、心想,远伏近铺,层层皴染,塑造富有立体感的鲜明形象,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林黛玉进贾府后,宝、黛虽未谋面,但在实写黛玉的同时,“得间便入”,虚写宝玉。作者首先通过别人之口“说蛊玉”,通过黛玉之耳听宝玉。王夫人向黛玉介绍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不要去招惹他。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是我们民族伟大的作家,他用其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独立创作了长篇巨著《红楼梦》。《红楼梦》的问世不仅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惊心动魄的社会人生悲剧,扣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正> 作为《红楼梦》有机组成部分的高级艺术品诗词曲赋,其中所展示的美学思想、时代精神、艺术才能,是蕴藉含蓄、博大精深的,因此,多方面的探求《红楼梦》诗、词、曲、赋在全书中的功能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继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概括地介绍了贾府的家族情况之后,曹雪芹又安排了林黛玉因母丧而投靠贾府的情节。于是读者便得以随着黛玉足之所至。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感来见识贾府这个历时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以及其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作者不用介身其间的解说,不作孤立静止的介绍,却借作品中人物的活动,推进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以达到展现贾府及其家族主要成员的目的。诚然,这种手法是极为经济的,但并不是随便猎取作品中任何人物都可以借助其感受。曹雪芹之所以选择了黛玉,正见其传神文笔之不同凡响。雪芹笔下的黛玉,其祖辈四世封侯,唯独到了  相似文献   

5.
"传神文笔足千秋",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小说经典的艺术魅力;"不是情人不泪流",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经典小说读者状态。中国小说读者中确有不少"水浒人"、"三国迷"、"西游人",乃至"黛党"、"钗党"……  相似文献   

6.
传神文笔足千秋--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实甫的《西厢记》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影响之广、之深主要是来自于它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而它的语言艺术更堪称绝唱。其采与本色相生,造就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藻艳与白描兼备,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情真语切,委曲深沉。拟从三个方面来试论其语言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关于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的版本,红楼人物形象塑造,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同观点的论争,成为红楼梦研究永恒的话题。本刊开辟“红楼梦研究”专栏,旨在促进当代红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配合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艺术中的“传神”,是我国学艺术中的优良传统,艺术创作要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和抒情言志。以“传神”作为艺术创作的审美理想境界,也是我国学艺术显的民族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9.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用眼睛“说话”,用眼睛“传情”,用眼睛“解惑”,使其作为语言的辅助手段,让学生受到启迪和教益。教师要在课堂上正确地运用“眼神”,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内心的活动,要能从学生的眼神变化和面部表情上,“听”到他们无声的语言。比如,当学生的眼睛总是凝视着某一点时,多半是思想开了小差;  相似文献   

10.
《黛玉初进贾府年龄究竟几何》,2004年第12期《中学语文》刊载的这篇文章,试图用“考据”方法解读《红楼梦》中这一谜团。作者断言,“林黛玉进贾府时年龄为六岁多”,“宝玉当时才七八岁”(黛玉年少一岁)。这种所谓的“考证”,乖违文学常识,不要也罢。艺术世界中宝、黛的年龄,并不如现实世界中人物的年龄那样经得起审查,倘将宝、黛年龄渐增的过程与其活动逐一对号,这“推断”、“考证”出的年龄,就不免显出事实上的尴尬。循宝玉“七八岁”之说去印证小说情节,二者之难以契合显而易见。第五回,宝玉在年轻貌美的侄媳秦可卿房中午睡,即做了一场…  相似文献   

11.
《黛玉初进贾府 年龄究竟几何》、20014年第12期《中学语文》刊载的这篇文章,试图用“考据”方法解读《红楼梦》中这一谜团。作者断言,“林黛玉进贾府时年龄为六岁多”,“宝玉当时才七八岁”(黛玉年少一岁)。这种所谓的“考证”,乖违文学常识,不要也罢。  相似文献   

12.
人物步态往往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外化。鲁迅描写人物步态时十分注重动词锤炼,体现出独到的艺术匠心。一、同篇异人同词,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例如《故乡》中“飞”分别用来描写宏儿、杨二嫂和“我”,无不准确传神,蕴含着丰富的语境信息。词虽同而所折射的神态心理各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  相似文献   

13.
古人作诗,素有“炼字”一说。往往为了一字一词的取舍,而“意匠惨淡苦经营”。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都是熟为人知的典型。真可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相似文献   

14.
初中第五册《革命烈士诗三首狱中诗》“故人生死各千秋”的“千秋”两字,课本、教学参考书和《革命烈士诗抄》,均解释为“不朽”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一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故事,体现着全书的主要倾向。它给读者的感受最深,对读者的影响也最大。过去的研究者所最注意的是这个故事,今天以《红楼梦》为底本而改编的戏剧和电影的基本情节也是围绕着这个故事。这一故事的社会意义如何,读者对它究竟怎样理解,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背影》是一篇只有1500多字的短文,但却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通过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人们所共有的细腻感情,从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产生了感人的力量。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作者要表现一个人物,是通过人的语言、行动、肖像、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的。《背影》中,作者不去描写父亲的鼻眼口耳,胡须  相似文献   

17.
两种爱情的结局虽然不同,一个以悲剧告终另一个喜结连理,二者看似毫不相干但在本质上却有着相通之处。这两种爱情正是在“和”的关系中保持与建树自身“不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细节描写,是文艺作品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的重要手段,对推动作品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巴尔扎克在《守财奴》中,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把主要人物葛朗台“爱财、骗财、守财”的性格特征充分地展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鲜明、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20.
<正>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盈盈白雪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咏雪篇章中,白居易的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