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的爱,却是绝对的白色”——浅论杜国清的爱情诗孙玉石读我的老朋友美籍台湾诗人杜国清先生的诗,已经是几年前了。总有一些话想讲,都因为杂事缠身,未能如愿。这次,杜先生把他的部分爱情诗,精选出一本来,准备出版,以飨读者。他将自己用电脑打好的厚厚一叠的清稿...  相似文献   

2.
《职业圈》2014,(28):120-121
高源,别署崤山樵夫,樵客,得一斋主。祖籍河南孟州韩愈故里,1951年6月生于河南灵宝,现居北京。高源先生自幼酷爱书画,1989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师从欧阳中石先生。河南省灵宝市政协退休干部。曾任灵宝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三门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3.
微风拂过树梢,桂花雨洒得满地金黄,馨香扑面而来。就在此刻,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他是东邻普化正宗明暗流第4代传人螺本竹仙(平八郎)先生。他由中国民族管弦学会理事、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的孙以诚先生陪同前来。法喜寺监院湛文法师将身穿黑色和服的塚本先生引入一间洁室。塚本先生坐定后,从背囊里取出了一件竹制的管乐器,它有一尺多长,吹口在顶部,上部较细,下部较粗,似箫非箫,似笛非笛。下部竹节间距较密,显而易见,它是用竹子的  相似文献   

4.
李宜蓬 《文化学刊》2013,(6):134-139
诗群互动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从《诗》的应用角度提出的“诗可以群”,也包括从诗的创作角度而形成的“群可以诗”,即一方面强调诗歌的应用对沟通群体思想与感情、凝结群体的共识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群互动现象是对“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的归纳和整合,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与社会群体关系的总的概括。“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可以群”,侧重于揭示诗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诗”,侧重于揭示诗的创作情境。二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现象和诗学理论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5.
万军 《文化学刊》2014,(4):129-135
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因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和遗文佚事而备受推崇,但关于刘昌诗此书的写作地点、书名芦浦究竟何指等问题颇有争议,杨乃琦先生认为《芦浦笔记》中的芦浦,当为今苍南之芦浦。作者通过考据文献,比较不同观点,认为刘昌诗及其芦浦笔记,与南监无关,芦浦或许只是作者对办公寓所的雅称。  相似文献   

6.
仲夏的傍晚,西边天际一片赤红,这种晚霞美得令人目眩,会让人生出一种身在画中的感觉。这样的美景,若是天气温和时,不知会聊发了多少人的赞美与感叹,也不知出息了多少美丽的诗,留下了多少荡人心魄的画卷。可在这热烘烘的酷暑里,天边的红云却预示着明天又是一个响晴的天,大火炉般的太阳又要晒得无数人汗“雨”淋淋。  相似文献   

7.
<正>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讲好中国故事,要超越"中国",超越"故事",超越"讲",关注他人,关注时代,关注世界。一是超越"讲"。正如需求创造供给的道理一样,要讲先问。要学会问,学会倾听,激发对方听我讲的兴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讲,更好地与对方互动。我们常常说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其实"为而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正如李光耀当年所言,只要我新加坡成功了,不怕你不承认我!中国的持续成功,使得各种中国崩溃论、威胁  相似文献   

8.
唐诗中有一类不同于正统诗歌的谐谑诗,这些非正统的谐谑诗是正统诗歌的外延,其从侧面体现出唐诗与唐人生活联系紧密,显露出唐人用"诗"为乐的诗文化,是唐人生活画卷的多方位展现。用"诗"为乐体现了唐人的"情"与"真",这对当下解读唐诗主要立足于审美美学的主流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解诗途径,其弥补了以审美程式化解读诗歌的模式,有利于当今人们体会诗歌在古人生活情感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春秋记感     
刘立志 《文化学刊》2008,(2):174-179
清代学问家叶昌炽著有《藏书纪事诗》,继之者有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等,其体例有诗有叙,皆诗为其名,史为其质,乃有韵之书话、史话也。史学家谢国桢先生亦有此类诗文并举之作,忆往怀人,评史论世,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诗之争的论争性有滋其生的文化因缘。首先,擎受轴心作用的《易》之变易意识乃是促成唐宋诗之争发生的观念根源,而宋代《易》学与《孟子》汇通形成的义理内蕴及新铸的理性精神则如两翼一般更加强化了宋诗内涵与唐诗之别。此二者导致了唐宋诗之争的"必有争"。其次,"经""文"理念的转型是促成唐宋诗之争发生的重要因素。宋人潜心以新的"经""文"理念替代汉唐旧的"经""文"理念,即注重致用义理,官、文、学三者一身的宋人身份与强烈精诚的个人修养意识。唐宋经文观念的碰撞、对比及后世对两者的取舍、选择和融合导致唐宋诗之争的"须有争"。最后,两宋"士"精神的形成与发酵、当时强烈门庭意识与"帜别则辩"的时代风气则主观上促发了唐宋诗之争的"能有争"。  相似文献   

11.
所谓“苦行诗”,就是指那些宣传苦其身、洁其心、绝红尘、祈来生的诗作。而这种厌世绝俗、低徊抑郁的诗,恰恰是在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公元750年到公元1258年的阿拔斯王朝时期大大发展起来的。 无独有偶,在阿拉伯阿拔斯的“苦行诗”大大发展的同时,在阿拉伯的东邻——中国的唐宋盛世(618——1279)也正蓬勃兴起一种汉地佛教色彩的“出家诗”。顾名思义,“出家诗”所宣传的要旨与阿拔斯“苦行诗”是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艾珺 《文化学刊》2012,(2):184-185,194
历来文士讲究"雅兴"、"雅趣"。清代诗人查为仁(1695-1749)《莲坡诗话》有云:"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烟酱醋茶。"查氏此诗前半部分说的便是所谓文人雅趣,后半部分显然是世俗生活俗务"开门七件事"了。元杂剧《刘行首》戏文有道,"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文化》2011,(13):92-93
著名国画家万树先生,四川资阳市人,1928年生,现为国家级画家,中国艺联副主席,北京国创书画院院士,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美协会员,曾任重庆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重庆大学诗书画院顾问、教师,重庆交通学院美协指导教师,沙区老年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14.
于“出世”、“入世”之间 无论是阿拔斯的“苦行诗”,还是唐宋的“出家诗”,都是宣传“出世”思想的诗歌,这一点,在本文的上篇中,已经交待过了。除此之外,“苦行诗”和“出家诗”在内容的分类上,亦极其相似。纵观这两种诗歌,恰恰都可分为下列三类:一,剖白信念之作;二,阐发哲理之作;三,讥切时弊之作。  相似文献   

15.
《职业圈》2011,(13):92-93
著名国画家万树先生,四川资阳市人,1928年生,现为国家级画家,中国艺联副主席,北京国创书画院院士,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美协会员,曾任重庆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重庆大学诗书画院顾问、教师,重庆交通学院美协指导教师,沙区老年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荀卿、屈原的赋文创作实现了对诗讽谕之义的传承,而扬雄、刘氏父子及班固的赋观念则表现了对诗之讽谕和古诗之义的坚守。序文中的歌诗观不仅与《诗》家序"哀乐之心感,而歌永之声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是傅通先先生80大寿,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和文艺创作55周年。2020年7月15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杂文学会、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浙江分院、浙江省科普美术协会、《美术报》、《文化交流》等6家他曾经任职的单位,联袂为他举办作品研讨会暨书画展。开幕前,笔者再次走近这位可敬可亲、亦师亦友的新闻界前辈,回眸他成长的足迹,探寻他耄耋之年仍能笔耕不辍、乐享六艺的秘诀。  相似文献   

18.
“诗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孔子编撰《诗经》时提出“诗教”的概念,对其内容和风格进行了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  相似文献   

19.
论刘大的诗歌刘守安一般认为,桐城派是散文派,方苞、刘大木魁(字耕南,号海峰)、姚鼐均以文名世。其实,方氏不谙于诗,而刘氏诗歌成就却并不亚于文,只不过其诗名为文名所掩罢了。钱钟书先生指出,“桐城亦有诗派,其端自姚南菁范发之”,“桐城则姜坞,海峰皆尚是...  相似文献   

20.
《诗·豳风·狼跋》诗旨与所谓周初管、蔡等"四国流言"无关,《狼跋》陈述的是周人冬季季节性的"猎狼""献狼"礼仪;诗中的狼是人所扮演的仪式中的狼,所以才会进退有难,狼狈不堪;"猎狼""献狼"礼仪是上古四时巡守礼的组成部分,乃"冬狩"的准备性礼仪;诗中的"公孙",指"猎狼""献狼"礼仪的主持者,当为周公,此所以《豳风》诗多被认为与周公相关的原因所在。本诗诗旨,《序》以下多谓赞美周公,当是古来传承,不为无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