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教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八册《空气的成分卜课时,当学生做完书中实验一后,讨论“水涌进杯子里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c第一种观点认为:水涌进林子里,说明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第二种观点认为:蜡烛燃烧只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杯  相似文献   

2.
我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值1998年我国历史上特大洪涝灾害,事先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看抗洪抢险专题报道,组织学生到抗洪前线送茶送水,搬砂垒石,向灾民嘘寒问暖,捐钱赠物,使学生从思想感情上与人民大众产生共呜。后来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掌握了课文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愚公移山的壮举,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坚强毅力,明白了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的道理。不少学生还联系抗洪救灾这一现实讲开了。有的说,当前洪水肆虐,我们岂能袖手旁观;有…  相似文献   

3.
1 实验材料要准备吸水纸  这个实验除了教材上应准备的材料外 ,还要准备吸水纸。实验开始时 ,学生把点燃的蜡烛粘在玻璃片上 ,放进水槽里 ,盖上有底烧杯 ,蜡烛熄灭了 ,杯子里的水上升了 ,说明燃烧了一部分空气。为了证明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坚接着把水槽中的器材翻起来 ,把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 ,擦燃火柴放在小缝里 ,火柴会熄灭。由于学生的手是湿的 ,很不易点燃火柴 ,这时就要用吸水纸擦干手 ,再进行实验。2 水槽中水的多少和蜡烛的长短要适宜  学生实验时 ,水槽中的水太多会淹没蜡烛 ,太少进入杯子里的水有时不明显 ;蜡烛太长烧…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初次教时,我只是设了一个疑,让学生研究这种“特殊”物体是否占据空间。打算让学生通过实验说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是实验做完后,我问:“为什么纸没有湿?”只有个别学生说是纸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费了许多周折才把学生引到“空气”上来。 第二次备课,考虑到了学生因素,实验前,先设问:杯子里除了纸以外还有什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说:老师手里的烧杯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的教法确实值得研究,传统的“串讲法”非扬弃不可了。希望老师们竞相推陈出新,并把行之有效的经验简要地介绍给大家。——编者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传统教法很重视诵读,让学生反反复复读去,久而久之,熟读成诵,自然会有所领悟。但这种教法也有缺点,化时很多,如今语文教学教时有限,若象三味书屋的老先生只让蒙童放开喉咙一味自由地读去,教学计划何时完成? 苏轼读书有“八面受敌”之说,所谓“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那意思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要读  相似文献   

7.
陈老师提到的情况,可以说是《电磁铁》一课教学中,几乎每个课都会出现的情况,只是陈老师的“有位学生”向陈老师提出,陈老师又据此写了文章。因此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建议研究:1.用已知极性的磁铁的一极接近电磁铁,同电磁铁的任何一端都是相吸引。这个现象怎样解释,也就是我们如何认识这一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十册《空气的成分》一课中有一个“蜡烛燃烧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是读者关注的热点,本刊曾就此展开讨论,收到和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香港教育学院科学系教师凌兆兴等4人所写,发表在本刊2000年第3期。他们认为当蜡烛熄灭以后,集气瓶内的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空气的热胀冷缩。现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的王旻老师来稿认为不是这样。我们特地请有关专家——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王利华等3人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设计了科学的实验,运用相关理论作出了细致的分析。现将王旻老师和王利华等老师的文章发表于后,希望能对澄清这个问题的认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捕捉空气”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一课,主要知识内容是要学生知道空气的广泛存在。大多数二年级学生对空气已有初步的认识,故对本课应该是容易理解和易于接受的。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研究自然的兴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0.
11.
一、说大纲《空气的成分》是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 ,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大纲要求指导学生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根据空气中混合物的性质差异分析空气的成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 ,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把学得的知识 ,转化为技能。二、说教材根据大纲 ,根据教材的内容 ,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认识燃烧需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2 知道空气中 ,一种气体能支…  相似文献   

12.
教一得n     
有强烈责任感的的教师,总想把更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总想在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实际上学校各科的教学时间都是有规定,受限制的,要受时间的制约。知识无限,教、学的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学无限的知识,教师就要很好地做“文章”。或则把教学内容“合成”、“提炼”得成为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多种维生素”的“高级营养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教材中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后进行描述,下面以《空气的成分》一课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首先要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去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实验。教学《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就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底、边缘都打上小洞的和完好的玻璃杯及其它器材,让学生去自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农村学校条件较差,学生接受外界事物较少,如何利用农村学校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既能获得一些基本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培养观察实验归纳概括的能力,是农村自然教师不可忽略的任务。下面仅就五年级自然《空气的成分》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一、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伊始,教师结合教材设问生疑,  相似文献   

15.
(一) 我教学生认识春天,有一项活动是观察树木的生长变化。 我们学校的生物园地有一座小小的桂花园,新学期开学,我让学生去观察桂树是什么样。不一会有的学生告诉我,  相似文献   

16.
初读《逍遥游》我真不知其所云。二读则略有所悟。三读则颇受启发。“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真可谓气势浩大,然而庄子竟莞尔笑之。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誉之境”,庄子曰:“斯已矣。”仍然认为不足为范。“列予御风而行。”修养不可谓不高,但庄子曰:“此犹有所待也。”仍然认为并不值得羡慕。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是一种忘形骸、无物我且无所待而能游于无穷的至高境界。我们知道,生命不过是有机质存在的物质  相似文献   

17.
游畅 《考试》2007,(11)
再次翻开《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准备备课时,却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去年我执教这篇课文的公开课,备课时妄自认为学生对"草船借箭"的故事了如指掌,所以根本没在意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殊不知,绝大部分学生一头雾水,更有甚者不知道诸葛亮其人,至于"草船借箭",知者更是寥寥无几。后来静心一想,确实是我对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估计过高,用成人的阅历、思维和观点来设计教学,必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教师牵制下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教师累,学生更累!一定要改变策略,决不能坐以待毙!为此。我认真阅读并反复琢磨了去年《草船借箭》的公开课教案,并将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教学生做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册第五课《空气成分》中的实验时,为增强教学效果,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改进,通过十多年使用,至今仍觉得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制作也容易,还可以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现介绍给同行,以利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教学生做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册第五课《空气成分》中的实验时,为增强教学效果,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改进,通过十多年使用,至今仍觉得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制作也容  相似文献   

20.
1 实验材料要准备吸水纸 这个实验除了教材上应准备的材料外,还要准备吸水纸.实验开始时,学生把点燃的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进水槽里,盖上有底烧杯,蜡烛熄灭了,杯子里的水上升了,说明燃烧了一部分空气.为了证明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坚接着把水槽中的器材翻起来,把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擦燃火柴放在小缝里,火柴会熄灭.由于学生的手是湿的,很不易点燃火柴,这时就要用吸水纸擦干手,再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