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中报     
2003年第1期·课文背景知识·鹳鹊古楼今何在在教古诗《登鹳鹊楼》时 ,学生们朗朗诵读了“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突然有人问 :“老师 ,鹳鹊楼在哪?如今还在吗?”就是 ,鹳鹊“楼”到底在哪儿呢?雄伟的风光是否依然如故呢?原来 ,这“鹳鹊古楼”在山西省永济县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 ,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鹊楼)之一。它由南北朝时北周(公元557至581年)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 ,一直到唐代宗大历(公元776年至778)年的二百余载间成为“独立于(黄河)中州的历…  相似文献   

2.
"更上一层楼"楼在哪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  相似文献   

3.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诗《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很多人都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作追求理想的座右铭.其中“千里”泛指远处,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从数学的角度考虑,要在一幢楼上看到1000里之外的景物,这幢楼至少有  相似文献   

4.
原诗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③。欲穷千里目④,更上一层楼⑤。注释: ①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城西南角城上。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为登临胜地。鹳(gu(?)n灌),鹤一类的水鸟。雀,一作“鹊”。  相似文献   

5.
王之焕《登鹳鹊楼》(第四册):“白日依山尽”,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下简称《教参》)注:“尽,尽头。”全句意译为“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尽”,是陈述“白日”还是陈述“山”的?照编者的译意推断,“一直到天边”的主语承前省略,指的是“中条山”,尽,自然是陈述“山”的。这种译释是不  相似文献   

6.
(一)尽王之焕《登鹳鹊楼》(第四册):“白日依山尽”,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教学参考书》(下简称《教参》注:“尽,尽头。”全句意译为“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尽”,是陈述“白日”还是陈述“山”的?照编者的译意推断,“一直到天边”的主语承前省略,指的是“中条山”,尽,自然是陈述“山”的。这种译释是不合诗意的。  相似文献   

7.
“白日依山尽”,这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首句,一般认为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这种解释,值得商讨。不揣冒昧,略陈管见。鹳雀楼,据沈存中《梦溪笔谈》卷十五:“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又《清统志》记载:“山西蒲州府,鹳鹊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棲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鹳雀”,一作“鹳  相似文献   

8.
登鹳鹊楼①王之涣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欲⑤穷千里目⑥,更⑦上一层楼。注释:①鹳鹊楼——故址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其地势本来就较高,加之楼有三层,“前瞻中条(中条山),下瞰大河(黄河)”,是登临凭眺的好地方。鹳鹊,水鸟名,鹊,  相似文献   

9.
<正>"更上一层楼"中的"楼"在哪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此楼在山西省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西南的黄河边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鹊楼》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名篇。首句“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现在都将它解作“夕阳”“落日”,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白日”当是中天的白炽之日。其理由: 第一,在唐以前及唐和唐以后,白日多指中天之日。作“太阳”解的“白日”,  相似文献   

1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大量的唐人描写自然风景的诗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鹊楼》,可真算是一篇名作了。特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更为脍炙人口,流传之广,包括那些对诗歌并无爱好、根本不知道这首诗的人在内,也都非常熟悉它。他们往往用它来说明这样一些道理:站得愈高,看得愈远;或者说,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该不断地向高处攀登。“赋诗断章,取其  相似文献   

12.
《登鹳鹊楼》(六年制小语第五册第五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一首五绝。鹳鹊楼最早建于唐代,原先建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城的西南,在黄河中间一个小岗上。楼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因为常有鹳鹊停留在上面而得名。后来鹳鹊楼所在的小岗被黄河洪水冲没,人们把楼的匾额移到城角楼上悬挂着,算是保存了一个古迹的名称。因为是名胜之地,所以唐代诗人在上面题诗的很多,王之涣这首五绝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相似文献   

13.
唐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但多年来所见注释讲解,却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说法似乎尚有商榷之必要。尽管小诗是那么样通俗浅显,这里还是想多说几句,做点探讨。“白日”作何解首句“白日依山尽”的“白日”,过去曾有过几种不同理解,到底哪个对?因为一般工  相似文献   

1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这里地处山西的西南端,面临黄河湾,周围群山环列,风光甚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3,(11):40-40
登鹤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6.
唐诗现存各种版本中,王之涣《登鹳雀楼》又写作《登鹳鹊楼》,注释各异,莫衷一是。历史文献检索表明,用"鹳雀楼"者约占八成,而用"鹳鹊楼"者不到两成;唐宋元诗文皆用"鹳雀楼"写法;明清以后,始有"鹳鹊楼"之称。考该楼原为黄河岸边一座军事瞭望台,年久失修,鹳雀聚栖,因得其名。鹳雀是唐人对鹳的一般称呼,非鹳与喜鹊之集合。明中叶编撰的《大明一统志》是误植"雀"为"鹊"的肇始者,由此引起后人混乱。  相似文献   

17.
张志公先生在谈到教学中的“精讲多练”时,以王之涣的绝句《登鹳鹊楼》为例来说明,他认为这首诗只要点一下“依”、“尽”二字的含义,全诗只需化十分钟讲解,其余时间让学生诵读、品味,达到融会贯通。张志公先生的意思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己自去登“鹳鹊楼”。学生能否登上“鹳鹊楼”?我曾对此诗作过试讲,回答是肯定的。先板书题目,对“鹳”字进行正音,再让学生看注解①对“绝句”的解释,注解②对作者和“鹳鹊楼”的说明。看完注解让一个学生朗读,又全班学生朗读。读后板书“依”、“尽”,让学生组成  相似文献   

18.
《登鹳鹊楼》是一首登高即号的名作。诗人在描景寓理的同时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诗中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的动态美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高所看到的号象。“白日依山尽”写诗人登高举目西望所见,“白日”写出了落日的圆且大,它较“夕阳”等词更显得气象雄浑,光辉灿烂,具有生气。“依”声调漫长柔和,“依山尽”生动地写出了太阳沿着雄伟的华山徐徐沉没的动态。“黄河入海流”写诗人登楼俯首南观所得。一个“入”字,写出了水流迅疾,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入海流”使人联想到千条江河归入大海的壮阔动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及郦道元《水经注》中《三峡》一文的有些解释我们认为有值得商讨的地方.现将我们的不同意见提出,供广大语文教师同志研讨,并请批评指正.一、关于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的注解问题.甲、"鹳鹊楼"不是"在永济县城上".按永济县的地方志及当地人士的传说,都没有这样解释.唐代诗人王之涣登的鹳鹊楼,是在今天的永济县,但原址究竟在哪里呢?应该是在旧永济县城外西南方向,距县城二里许.也就是旧县城址与陕西省的大庆关之间(地处黄河中心).  相似文献   

20.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诗人登上鹳雀楼,看落日西下,观黄河东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意境壮阔,气势磅礴。要想望得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