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来西亚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国家,其教育改革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2012年9月,马来西亚教育部正式公布的《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蓝图(学前至中学后教育)》既延续了该国教育改革的传统,也对未来的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整体规划,是马来西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该蓝图指引下的马来西亚基础教育改革不仅体现了国家意志,而且对准了国际指标;既寻求妥善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传统的矛盾,又对打造放权改革与多方问责相平衡的新体系进行了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离不开马来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互动。在马来政治民族主义的极力争取下,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宪法最终体现了“马来人的马来亚”的理念,这也是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开始。在马来人获得政治领导权的基础上,马来文化民族主义致力于把马来文化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以马来族群的文化作为整合马来西亚社会的基础。在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推动下,马来文化从建国前的弱势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反过来,马来文化强势地位的形成对马来西亚民族建构产生了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依据历史脉络、动因、参与者主体与活动四项本土的概念维度,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基本内涵与特质得以厘清:第一,英国殖民遗产与国内族群政治奠定了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环境;第二,向亚太地区高等教育中心国家的转型是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价值取向;第三,私立高校与联邦政府是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参与者;第四,跨境教育是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整合性国际化是其基本的向度.  相似文献   

4.
1925年12月20日,马哈蒂尔生于马来人“干栏”式小木屋里。马哈蒂尔是马来西亚独立以来的第四任总理,也是马来西亚第一位平民总理。他自强不息,通过自身努力,跻身政治高位。自1982年任总理以来,他审时度势,修改国家大政方针,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吸引外来投资,使马来西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世界对这个悄然兴起的民族刮目相看。马哈蒂尔也因此被国内人民奉为勇敢的象征、智者的典范和民族的英雄。马哈蒂尔的成功,是与他青少年时期所受到的良好家教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方法,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媒介,探讨马来西亚华人体育组织的中华文化传播议题。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马来西亚武术总会、马来西亚舞狮组织等体育组织对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华人体育组织以民间和官方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了中华文化传播平台,并通过赛事场域、教育领域等活动,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领域的可持续传播。文章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媒介,以华人体育组织为主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增强了海内外华夏儿女的中华文化自信与认同,增进了其他国家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提供了体育领域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东方传统道德观念与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产生了马来西亚独特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我国与马来西亚都是多民族、文化多元的国家,探讨马来西亚的学校道德教育特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来西亚在WTO<服务业贸易总协定>的承诺事项中并没有开放教育服务,但就亚太地区的国家来看,马来西亚是仅次于澳洲与日本,吸引外国学生最多的国家.本文从企业化、私有化和国际化三个维度切入,分析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并就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马来化的矛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炳易 《中国教师》2006,(12):10-12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滥觞于19世纪初,发展至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华文教育历经了风风雨雨,艰难坎坷的奋斗,期间也穿插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造就了现在华文教育的茁壮成长,蔚然成林。马来西亚华族重视华文教育,一方面极力捍卫、发展民族教育;一方面极力融入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语言的大家庭里,与国家发展接轨,无形中塑造了现今华文小学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一、繁衍中华文化的苗床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最为完善的国家。目前,全国有1,287所华文小学,学生642,914人。华文小学是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堡垒。保持华族文…  相似文献   

9.
正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语言的变化最先体现在词汇的变化上。马来西亚华语是多姿多彩的,表现在词汇方面是产生了大量的特有词语。本文列举了一些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经过分析,发现这些词语借自汉语方言、马来语、英语和其他民族的词语,体现了马来西亚华语的多元性。同时,马来西亚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发展所催生的大量新词语,更丰富了马来西亚华语语汇,体现了马来  相似文献   

10.
一、教育制度概况 马来西亚有一套高度集中化的教育制度,由教育部统一管理。1957年的教育条例和1961年的教育法阐明了国家的教育政策,即建立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以满足全民族的需要,促进其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社会。发展和使用统一的课程,使用国家语言——巴哈撒马来西亚文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成了在青少年中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工具。 马来西亚的普通教育包括小学6年,初中3年,高  相似文献   

11.
在农业社会里,由于人类文化交往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文化整合大多只发生在各种文化模式的内部,作为这一文化模式保持其发展的连贯性和协调有序性的重要机制而发挥着作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人类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给各国文化敞开了一个新的地平线,使各国文化有可能跳出原有的较为狭窄的文化视野,确立一个认识自我和全世界的更开阔的文化视角。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文化整合既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前南斯拉夫由于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短暂,导致民族一体化观念薄弱;又因民族共同体内部经济联系历来不甚紧密、发展不平衡,这就严重影响了南斯拉夫各族进一步结合的进程;南斯拉夫各族所存在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因此在历史上造成的宗教仇杀和民族纠葛,都对南斯拉夫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有一定的障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戏剧共同的基础,闽南戏剧又是两岸结缘的重要纽带,因而闽南戏剧自然有着被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有效地构建儿童高甲戏、儿童歌仔戏、木偶戏等戏剧教育课程体系,对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建构一种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闽南戏剧文化,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而且能有机地整合各学科领域的教育内容,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使闽南戏剧元素成为培养儿童想象力、创造力,促使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媒介。同时,戏剧教育课程的建立也为我国各种剧种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职能,结合无锡东林文化、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的文化优势,从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区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三融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文化建设体系构建策略。敬业保密严谨是是高质量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主要建设途径是深度融入企业文化;细致、创新、诚信体现了我校会计专业宽口径培养专业人才的理念,打造具有工商管理全局意识的会计人才,主要建设途径是融入区域文化,依托无锡这个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的丰富的工商业文化底蕴;爱国、爱岗、担当、风险等责任意识,是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主要建设途径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东林文化、无锡惠山古镇名人故居及祠堂群落,培养大局观,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史志编纂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民族化的区域特色和本土个性,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化建设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这方面,史志的化保留功能不可小视,从这种意义上说,史志的地方特质决定了该化建设工程特殊的逆市场属性。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应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科学的就业观;融入"三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成才观;融入就业教育,使学生及早树立就业竞争意识;融入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建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产业技能形成的关键障碍是缺乏深入社会文化深层的完整制度体系,具体包括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执行目标漂移化和制度文化表层化.产业技能形成制度体系面临着产业技能形成方式更加高端化、稳定化和系统化的新要求.产业技能形成制度体系包括历史生成、引进融汇和全局统筹三种机制范式.我国可从"显性—隐性"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构建统筹全国技能形成的显性宏观制度,即完善专业目录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完善学分互认制度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发展;构建文化层面的宏观制度,在隐性层面促进技能人才群体性的文化尊重感、社会获得感和社会荣誉感;构建有利于技能形成的显性微观制度,即具体到分产业、分行业和分岗位且针对技能人才个体的技能形成资源平台和就业制度体系;构建促进技能形成内化的隐性微观制度,即扩宽个人对技能形成的看法和增加个体形成服务社会动态发展的价值感.  相似文献   

19.
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包括公民政治责任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公共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渠道增强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0.
浅论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政治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中国的安全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也使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大为增加。高校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社会以及为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预军官的重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教育,形成一支国防维稳工作的可靠辅助力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