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金声 《学子》2012,(10):7-8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面鲜艳的旗帜;鲁迅是我们母语教育一条奔腾不息的精神之河。有人说,没有鲁迅的教材,是没有分量的教材,鲁迅缺席的教材,是没有灵魂的教材,此话并不为过。当下,各家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或多或少地都选了一些关于鲁迅的作品,大家对其褒贬不一。本文仅就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谈一些...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我们今天得以写下什么,全都得益于她一个一个地从字音开始教起.语文,是"囚禁"我们的母亲,这爱的囚禁,使很多人"戴着镣铐起舞".她想把什么都教给我们,但是话题作文从思维上"囚禁"住我们;千篇一律的教材从灵感上"囚禁"住我们.有一天孩子长大了,总归想要解开枷锁,自由地跳起舞来.   ……  相似文献   

3.
因为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他的一些作品往往是作为名篇而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只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得不面临着这样的一个现实:鲁迅作品深刻的批判风格与艰涩的语言形式让不少中学生望而生畏。于是,在中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中有了一个"去鲁迅化"的争论。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的关注点不在于"去鲁迅化"争论的本身,而是鲁迅文章如何教,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鲁迅,理解鲁迅,并喜欢上鲁迅  相似文献   

4.
去看鲁迅     
8月里的一天,去浙江美术馆看了鲁迅的面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暨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文化界人士称之为鲁迅大展。在展厅里,忽然想到,应该有一些语文教师会来吧?为什么语文教师就该来看鲁迅大展呢?因为鲁迅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我们绕不开鲁迅,但我们又不是很懂得鲁迅,常常被鲁迅所困惑。这些年围绕着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2007,(9):28-31
在Google网,输入"语文味",搜索到的相关网页有21万项之多,其中有一个网站就叫"语文味网",还有不少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就是"语文味",可见"语文味"是一个讨论得多么热闹的话题,又是一个多么难以形成一致看法的话题。那么,经历了这么多的讨论之后,"语文味"如何落实到真正的教学实践?我们邀请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方面一些资深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围绕"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进行了研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味"已经不再是一个玄秘的词语,而是真切地落脚在了教学的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6.
对任何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来说,鲁迅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结":鲁迅的作品被大量选人中小学语文教材,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直到我们现在成为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鲁迅仍然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13,(30):57-57
徐丽遐: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显得有点严肃,是“鲁迅,离我们有多远”。这不应该算是新话题,最新的信息就是,本学期一开学,人教版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将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给删除了,这是不是意味着鲁迅与我们这个时代渐行渐远了呢?  相似文献   

8.
张立霞 《小学语文》2009,(10):16-18
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讲鲁迅、读鲁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让鲁迅进人小学语文教材,是我们教材编写者的夙愿。与鲁迅相关的课文,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主要有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有的人》。这几篇课文是分散安排的,前两篇在教科书同一册次的不同单元,后一篇编排在另一册。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则专门编写了“初识鲁迅”专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篇课文外,新编入了《一面》。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本的选目上,似乎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比鲁迅的作品引起更为旷日持久的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被一些老师视为教学的"鸡肋",终于在此次某出版社新版的语文课本中,《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被删除,如今学生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所剩无几。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删减鲁迅作品是适应了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愤而高呼鲁迅文章的"下岗"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应该说,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言论而发生动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权干涉学生们对鲁迅的看法是褒是贬,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建立在对鲁迅作品充分的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个别言论者人云亦云。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但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真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是谁呢?听听刘发建老师与鲁迅的故事,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学生们面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尴尬态度,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0.
萧让 《语文新圃》2009,(10):8-9
近来,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赞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后,现在让其滚蛋,已经是时候了。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基础年级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这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严重分离。其实,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只是在近几年内有所弱化,目前大有趋于日益分离之势。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重视,当引起我们语文人的关注,这里想就"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这个话题谈点个人粗疏的看法和一些不成熟的尝试与探索。一、阅读与写作教学整合的价值追求(一)当前中学阅读与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12.
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峻急而沉重的教学话题 文本误读有时恰恰因为“人”的误读。 学生的误读表现在对鲁迅性情的认识上。凭着教材中的鲁迅文学作品.学生对鲁迅的性情认识是一个封闭而简单的怪圈:鲁迅给人的感觉总是难以接近,无论在时间距离还是在心灵距离上。  相似文献   

13.
我市特级教师周敏近日来校指导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就小学作文教学的话题,阐述了独到的见解,建议我们对人教版教材的作文训练体系做一些研究。她对漫画作文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重要的资源。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些版本的语文教材新编时在鲁迅经典课文的取舍设计上有变化,兼之大众媒体加入,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王富仁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 :王老师 ,您好。您是全国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 ,也是有影响的思想家型学者。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委托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采访您。一直以来 ,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就非常重视鲁迅作品。从初一开始 ,每一册教材也少不了鲁迅作品。然而 ,随着语文教材的改革与重新编写 ,不少人提出鲁迅作品不适合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学 ,应该少选。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 :现在要解释这个问题很复杂。这和语文观有关。学生学习的语言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哪一类语言对学生的审美成长更有益 ?这个问题解决后 ,鲁迅作品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有一种文章是教…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中学语文教材审定时,关于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然而笔者觉得无论退出与否,鲁迅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伟大人物,值得我们品味和仰慕。无独有偶,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用两道大题体现对鲁迅的敬意和看重:一道是语用题,考查学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学习上离不开工具书和一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发挥工具书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对学习有事半功倍之效。鲁迅先生很重视工具书的作用,他还是主张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先驱。今天回顾鲁迅先生在达一方面的遗教,对我们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是大有帮助的。鲁迅从童年时代就运用工具书进行学习。童年时代的鲁迅很聪明,还很用功。他除了学习老师在书塾里讲的功课外,还大量地阅读课外书。那时候的书都是文言的,有的书文字内容也很深奥。鲁迅对于这些并不畏惧,为了扫除这些拦路虎,除了请教老师和比他年长知识多的人以外,还经常翻阅一些工具书,这样,鲁迅就等于多请了一些不会说话的先生。比如《尔雅》,这是最早的一部字典,鲁迅对它很熟悉。为了认识古书中的一些生僻的字,鲁迅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中学语文教材审定时,关于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然而笔者觉得无论退出与否,鲁迅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伟大人物,值得我们品味和仰慕。无独有偶,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用两道大题体现对鲁迅的敬意和看重:一道是语用题,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一些作品退出教材或由必修改为选修.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本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的作品:但语文课本也不是离不开鲁迅,离不开鲁迅作品。也就是说,鲁迅及鲁迅的作品.并不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而语文能否回归学生、回归作家、回归语文,则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面对高一新生,笔者在第一堂语文课上抛出了一个话题:何为语文? 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里,我分明感觉到,博大精深的语文被严重地误读了,一些学生不是将语文等同于为语文教材,就是将语文等同于为语文老师,更有甚者将语文等同于语文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