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分析了培养农民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从农民自身素质、体制因素、经济因素、农村组织化等方面分析当前农民主体意识淡薄的原因,从提升农民素质、化解体制弊端、增加经济收入、增强农村组织化程度等几个方面探析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农村富不起来,中国就富不起来,农村如果农民劳动的素质不提高,要想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简直是句空话。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的信息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农村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对我国农民当前的信息素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楠 《职教论坛》2007,(10S):45-48
文章阐述了农民科技素质的内涵,并以天津市为例,通过与国内外的比较对农民科技素质水平做出了评价。阐述了当前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政策与措施。提出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是: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育工作缺乏高效的组织与协调;农业科技人员匮乏和农民培训资金不足。  相似文献   

5.
家民科技素质升级是指农民的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提升的动态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国民的主体,农民是国民的主体,农民科技素质能否优化升级,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与成败。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搞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是促进农业生产、提升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影响新型农民素质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村的经济基础是直接影响农村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根本因素,由此带来的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农民合法权益的部分缺失和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又间接影响新型农民素质的提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型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实现对提升新农民素质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农民的公民权,合法的土地收益权,公共产品享受权,社会保障权,自由的组织权,等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素质相对偏低,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但建设新农村,为提升农民素质,再造中国农民,创造了历史机遇和条件。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战略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应大力实施"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综合改革,提升质量"、"强化保障,支撑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农民素质是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能否实现稳定.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必须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素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坚持"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搞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是促进农业生产、提升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跨世纪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已严重地制约着农民增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利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研究、制定出推动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入手,论述了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界所日益关注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地位,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创建、培育和发展能够代表和维护中国农民利益、促进中国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民组织。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近年来有关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关键是农民的致富本领及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解决农民致富本领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抓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各地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开展农民科学技术教育、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探索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模式,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优秀的农民就是农村人才,骨干农民、中坚核心农民是农村人才的主体,他们支撑着中国农业的未来.本文分析我国农民素质提高缓慢的主要原因,并给出加强我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要求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机制,营造人人成才的环境;从人才教育源头、过程寻找突破口,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建立并完善培植农村人才的学校教育新体制;推进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培植中坚农民和骨干农民;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教育和乡村建设遗产。乡村教育实验充分发挥民间办教的积极性,提高办学实效;以全体农民为教育对象,关注成年农民的"失学"问题;采取科学务实的改革方法,基于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农民和农村发展需要。乡村教育实验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面向农村探索创新--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是中国特色远程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是亟待深化研究的新课题。要在总结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促进该项事业真正成为电大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失地农民学历低、技能水平低、高技能培训基础弱,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素质的需求。把失地农民变成城镇市民,农业劳动者转变为具备多项技能的、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的人力资源,是失地农民社区教育开展的基本目标。通过对失地农民进行社区教育,可帮助失地农民获得再就业技能,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这句名言精辟地概括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农业大国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农村改革面临困境和又一次契机之际,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国农民问题,成为一个极为现实的理论问题.文章从现代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再社会化的主要表现,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下易于产生"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角色冲突。接受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民实现再社会化的关键,可从改变转移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转移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20.
博弈视野中的国家与农民——以粮食统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上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道路.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兑现对同盟军--农民的幸福承诺,另一方面又要使整个社会实现现代化,让国家步人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农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但也有相互冲突的地方.从而形成国家与农民问的利益博弈,引出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其中就包括粮食统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