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高中《生命科学》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材的设疑内容巧、设疑方法巧、设疑时间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设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注意科学性、要强调多样性、要倡导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通过设疑、析疑、再质疑的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就化学教学中的设疑方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设疑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对于后迪学生思维,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能力都很有好处;反之,若运用不当,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设疑导思”的艺术。 1.设疑要有明确的自的性。教师设疑不是盲目的无的放矢,而应紧紧围绕教材,从教学  相似文献   

4.
学生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因素很多,但学生自学能力的及早开发走关镇而自学能力的迅速提高得益于教学的起始阶段狠抓预习这一关键。在初二刚开设物理课时,大部分学生在物理课前是不预习的,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大障碍。故在这一点上需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消除了这一障碍,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设“疑”预习。“为学思无氟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始,疑是学习的动机所以设深是最佳的“导法”,在接新课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适合实际水平的题目,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6.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于教学中适当设疑,犹如清泉流入水潭,若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波无澜的死水。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本文试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点拨启迪学生思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提高生物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点拨得法,则能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一、运用推进式设疑点拨法,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设疑、逐渐推进的点拨方法。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学习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时,教师可先设疑:人们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没力量”。那么人体是怎样将“钢”变成“…  相似文献   

8.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传统教学方法,注意“设疑──释疑”,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三疑法”教学,是在“释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其教学模式:“设疑──释疑──再设疑”。下面介绍我怎样用“三疑法”上好复习课。例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题目和基本解法教师:教材中的分数应用题很多,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我们想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呢?下面,解…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入更高层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化学教学中能够巧妙设疑,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研究、发现、掌握和运用规律,以求获取新知。下面就巧妙设疑的作用和技巧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疑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善于学习,首先要善于发现问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是学科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突破口,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如何在中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疑”开始,靠“疑”推动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所以“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但“设疑”必须讲方法和技巧,因为只有激发学生思索的“设疑”才是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课堂设疑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探求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引探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疑的效果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重要的联系。然而,在教学研究中,对此尚没提到应有的高度。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机也。”又云:“学有长进,须教有疑”。疑从何来?教师的课堂设疑是其主要来源。要给学生提供“觉悟”之机,就必须正确地运用课堂设疑。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与做法。一、明确设疑重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疑的对象与内容纷纭庞杂,浩如烟海,众若星瀚,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和基本的要求出发,明…  相似文献   

12.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入更高层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化学教学中采用设疑一解疑一留疑法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研究规律、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学生学习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获得知识;第二个层次是巩固知识;第三个层次是运用和创造,设疑一解疑一留疑法就是根据这三个层次而设计的教学法,把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过程:一、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设疑,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善于学习,首先…  相似文献   

13.
获知始于生疑。疑,即疑问,疑惑;亦日疑义、疑难。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设疑,启发他们排疑、解疑,帮助他们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促进他们顺利地运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跨越知识间的难度障碍。从指导学生感知、认知、获知的原则出发,运用“四疑”教学法,即“自学质疑——精讲释疑一讨论排疑——练习解疑”,以“疑”来组织课堂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巧设疑问     
蒯军亚  王媛媛 《课外阅读》2011,(12):216-216
本篇文章的主要论述了,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设疑的几种方法:激“疑”、巧“问”、示“错”、设“障”、求“变”。在教学过程中能巧妙灵活的运用这些方法,对课堂新授是有很大帮助的,并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李天赐 《甘肃教育》2009,(24):46-46
我国古人曾说过,“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需要巧妙设疑,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疑导学法”。这一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的目标和思维的方向,教学效果明显,因而成为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设疑导学的关键是“设疑”,如何设置疑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虽然设疑导学适用于各科教学,但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设疑方法,物理课如何进行“设疑”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通过讲述故事进行设疑回忆我们上学时的老师,他们怎样讲课或许已经忘却了,但他们在课堂上讲的小故事却记忆犹新,从心理学上讲,这是由于故…  相似文献   

17.
物理教学中的设疑●山西河津中学王玉海教学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引入渴求知识的境界,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学习中摆脱出来,移步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中来,现就物理教学中如何设疑谈几点看法:一、新课前的设疑好的新课设疑,犹如磁...  相似文献   

18.
要培养学生以疑释疑叶文兵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疑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要“生疑”首先要设疑。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  相似文献   

19.
百花园     
百花园寓算理学习于质疑之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教学中,有些规律、算理.学生不能很快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适当时机设疑提问,使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学习,掌握算理。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和加法意义的理解,在学了乘法应用题后,教师可出...  相似文献   

20.
现代英语教学要求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我认为在备课中“设疑”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设疑”,就是用问题、设疑、激疑的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这种教学设计的特点在于:使学生以发现问题的姿态来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外向动机向内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