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的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也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真正在课堂上让学生书声琅琅,实在是难得,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地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基本能力是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而培养这四种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自觉能力 ,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读”各类文体的典范作品来实现。因此 ,“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 ,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也意识到“读”的重要性 ,但在操作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粗“粗”,主要指学生在“读”课文时 ,读的粗略 ,只过口 ,不过脑 ,只求读通文字 ,却不求读“懂”内容 ,这样学生在作文中 ,便不能准确地遣词造句 ,也…  相似文献   

3.
一、对“读”“写”的认识 (一)“读”——生活与学习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强调“读”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常常会强调语文教师抓“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不仅是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的一种本领。  相似文献   

4.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基本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目前的重点仍在后两个方面。但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一“读”骋天下;实际生活中,往往又有一“文”定乾坤的现象。于是,“读”“写”不协调的矛盾El益凸显。当然,“读”自有“读”的规律,“写”也自有“写”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泛读是广泛地阅读,也就是“多读”。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就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也是“会读”。上升到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读好”。三者中“会读”尤其重要,泛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7.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俾善于读,则居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确评价。新《大纲》中也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作为教师,我们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也旗帜鲜明地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9.
洪伟 《内蒙古教育》2006,(12):20-21
“多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也是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教学近几年的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凸显出“多读”的观点。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也鲜明地指出:“以读为本”。的确,“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而阅读教学中,“读”既是教学的手段、途径、方法,更是教学目标中所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多读"的实…  相似文献   

10.
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强调了“读”的重要。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自主学习。其实,自主学习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现。  相似文献   

11.
黄光辉 《今日教育》2013,(11):66-66
简单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做到: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教学内容简约充实,教学环节简化朴实。语文的底气来源于大量的阅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是目标,也是手段;读是过程,也是方法。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要去“精心设计”,也不要着意去解决某些问题,应该在“以读为本”的主线中推进,悄然落实相关的语文本体的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2.
所谓语文能力事实上就是包括语文的认读能力、语文知识迁移能力、思维写作能力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强与弱,在乎阅读量的大与小,阅读种类的多与少。 历代有所建树的人无不重视“多读”、“博读”。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今人郭沫若也认为“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这都说明,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相当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的多少。因此,“多读”、“博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法宝。那么,我们怎样让学生“多读”、“博读”并进而提高其语文能力呢? 一、“多读”“…  相似文献   

13.
徐慧颖 《小学语文》2007,(11):38-41
一、教学实录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师:请同学们抬起头,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给予树。)谁会读?(生读课题。)真不简单,不仅读准了多音字“给”,也读准了生字“予”。(分别给“给”和“予”注音)谁再来读。(生再读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情景】 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爱读课外书并且读了不少的同学请举手。”只见举起了一片“小树林”。老师又问:“读了不少书作文又写得好的同学请举手。”“小树林”顿时倒了一大半。波波就是倒下去的一个。这也一直是波波的一个困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的书,作文还是没有话说呢?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 ,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和主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求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主要是让学生做到“六主动”。一、主动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如数学概念要理解读 ,记忆读 ,抓住关键读是主动读的具体表现 ,还可加深理解。在审题中 ,让学生仔细地多读 ,就更容易理清题意 ,提高思维准确性。二、主动看。看是思维的前提 ,是观察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先看后想”、“先看后讲”、“先看…  相似文献   

16.
一、“导、读、议、讲、练”教学模式及操作导 :教师备课时要设计好新课的导入 ,知识间的过渡 ,以及整堂课的导读提纲 ,课堂上围绕提纲导读、导思、导议、导练 ,努力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的思路。读 :即带着问题阅读。读的形式有朗读、默读 ;有学生读 ,也有教师读 ;有个别读 ,也有齐读。读的内容有教材、地理图表影像、模型等。通过读 ,明确难点 ,找准“议、讲”环节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议 :围绕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议的形式可分大组、小组 ,也可分同桌、前后桌。讲 :围绕“读、议”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疑点 ,进行精讲点…  相似文献   

17.
一、多读,读有所获“多读多背”是传统的教学经验之一。人们熟知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等都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精辟概括,说明了“读”的重要。新大纲强调了朗读和默读训练的重要性,“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多读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引读、同桌对读、评读、感情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方法,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反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新教材的特点,单元整体教学新思路是以“语文要素”为核心,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全过程,也就是在教读、自读、课外、习作等始终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循序渐进”“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关键还在读。叶老一直倡导“美读”,所谓“美读”实际上就是有感情地读,能够反映出文章感情内蕴的朗读。令人不安的是:深入城乡中小学课堂几乎难觅“美读”之音。“看很多地区,小学里往往也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  相似文献   

20.
王庆欣 《贵州教育》2010,(13):29-30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语文学力发展的基础需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每堂课都在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的交互活动。因为“听”是“说”的前提,没有清晰的“听”,就不会有得当的“说”;没有恰如其分的“说”,也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写”,也不可能有绘声绘色的“读”。可见,“听”是相当重要与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