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家长教育满意度是家长对学校教育服务能否满足自身需求的主观评价,反映了家长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满意程度,它日益成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采用方差分析以及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学校差异对家长教育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在校生规模、学校家长经济地位、学校作业时间、学校等级对家长教育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建议缩小学校之间的质量差距,合理确定学校规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2.
<正>一是探索实施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个别家长见面会、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节庆活动等。二是探索实施家长参与学校教学的方式,如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优秀企业家的励志报告、成功人士的演讲、家长参与评估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等。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教育的背景下,家庭和学校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教学场所,共同承担着教育学生的作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指导,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效果。本文首先阐述了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之后探究了阻碍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校方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A1):13-14
教育并不仅仅只是学校的职责,更加是学生家长的职责。为了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茁壮成长,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能够手牵手地一同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而保障教育工作的全面性。而家校共育教学理念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能够提高学校对于学生培养的效率,更加能够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受教育需求的满足。从现阶段我国家校共育政策落实情况来看,我国家校共育政策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校共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专业性。但是,在各个学校具体进行家校共育实践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下,本文以学校与家长牵手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的研究为题,从学校与家长牵手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与家长牵手教育的有效对策两方面展开论述,深度研究学校与家长牵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芸 《中国德育》2013,(11):34-37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同样也是家长的事,这早已成为一种共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学校的管理、教学、活动等层面。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参与学科教学,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是单纯地随堂听课,也不是课后监督孩子完成家  相似文献   

6.
姜丽 《甘肃教育》2004,(12):8-9
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是学校沟通社会的桥梁。家长来校督促老师们上好每节课,也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7.
日前,安陆市实验小学开展了第三届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本届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通过专题报告、开放课堂、家长评教、与家长代表座谈、征集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形式,使广大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加强了家校沟通与合作,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撑。家长资源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何作用,该如何利用家长资源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建平中学在家校合作关系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实践,探讨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家长资源的一些途径和方法。第一,家长参与学校课程的建设。首先,建平中学素来以丰富多彩的课程文化闻名,近年又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家长的支持,很多时候更需要他们的配合与参与。例如在iPad进课堂的教学试验中,家长就被邀请到课堂中,和学生们一同上课,亲身体验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9.
汤大军 《教师》2010,(2):100-100
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的途径之一。学生家长会通常由学校组织,班主任牵头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学校的教育工作。在家长会上,由班主任向家长介绍本班的教育教学情况,提出教育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征求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的教学工作意见,介绍或交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0.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班主任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所以,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到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如果家长能和学校步调一致地教育孩子,那么一切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相似文献   

11.
八面来风     
《少先队小干部》2015,(3):42-43
开门迎家长,共育新苗苗为进一步促进家校沟通,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亲身感受孩子在校的学习与生活,山东省威海市望岛小学开展了"开门迎家长,共育新苗苗"系列活动。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趣味活动庆建队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家长们深人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切身感受老师们高尚的教育情怀和过硬的教学技能。打开校门来办学,加强了家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苗婧雯)  相似文献   

12.
学校网站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本文从学校自身的网站设计出发,阐叙了学校网站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作用;对家长和学生的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教育的延续作用以及学校宣传的窗口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州镇第四完小地处南县县城的城边上,学生来源分散,许多学生的家长无一定的单位,其中个体户和进城农民为数不少。为了加强对学生校外的教育和管理,去年6月1日,该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由学校各班推选出的37位家长代表组成,其职责是沟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宣传学校的教育要求,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协助学校教育好子  相似文献   

14.
为了教育好学生,学校和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诸如通信、电话、家访、座谈、请家长到校、请家长在联系信或成绩通知书上签字等,以加强学校同家长的联系,是完全必要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心,能解决教师单独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然而,如果把家长签字、到校之类的手段使用的过多过滥,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属于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属于教师教学业务方面的工作,家长是无能为力的。如学生成绩不好,教师就需要从自己主观上找找原因,看看教材是否吃透了,教学艺术是否高明,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  相似文献   

15.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家长对学校、老师敬而远之,他们在家庭中支持、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却不太关心、过问学校教育,很少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异议,大多数家长对学校教育有较高的“满意度”,对学校教育赞同多,批评少。新生入学时,家长一句“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的重托,既反映了家长对学校、老师的信任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一致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竞争的加剧、家长素质的提高、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增高、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16.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这个“教师”就理所应当地把主要的教育责任让渡给了学校,更多的时候家长只是一学期参加一次家长会,看看学生的成绩单,然后说上几句鼓励或是威胁的话。其实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远不应止于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成为教师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7.
牛志强 《甘肃教育》2014,(20):19-19
正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作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一是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予以支持,积极配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弱智儿童的家长对目前培智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 ,本研究对在校弱智儿童的家长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弱智儿童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效果等有多方面不满意 ,但限于自己对孩子、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 ,又提不出有效的建议。因此 ,在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同时应把家长的培训纳入改革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李婧 《教书育人》2013,(4):69-70
家长与班主任协作教育方式是以班级为中心,通过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建立家长与班主任的互动合作,以求共同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各项能力,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家长的参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家长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学校教育活动的支持者转向  相似文献   

20.
陆华,嘉定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除了这个正式的身份,他还是嘉定区迎园中学家长委员会的主任。除了每学期听取校长关于学校工作情况的述职报告,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外,每周他和其他家委会成员都要抽半天时间轮流到校进行办公。2006年2月16日,嘉定区家长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也预示着和陆华一样,将有更多的家长能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改进自身的教育理念, 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