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相不信任(有时甚至是对立和敌视)由来已久。特别是实践活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埋怨和攻击也就特别强烈。远程教育界也不能例外,电大教育作为中国目前最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形式,其实践对理论研究最常见的埋怨词汇是“理论滞后”,‘远教理论太空、太远”。;而理论则埋怨实践“没有按照远程爿‘放教育的规律办学”,“电大办学步入误区、走向异化”云云。对这种相互的指责和批评,实践可以旁若无事,依然故我。但理论研究却必须清楚地解释和回答,找出自身存在的理由和逻辑。我们习惯上把研究划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社…  相似文献   

2.
从语用功能上看,埋怨性话语标记是一种陈情性的话语标记。埋怨性话语标记语主要有“真是/也真是”“真是的/也真是的”“何必呢”“何苦呢”“至于吗”“你看你”“不是我说”“不是我V你”“看/瞧你说的”“你这个/种人啊”“再怎么说”等。埋怨性话语标记可以提示所说话语具有埋怨性的特征,其埋怨程度随埋怨语境、埋怨对象、埋怨内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对埋怨性话语标记语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对埋怨性话语标记语与语境关系的辨识、埋怨性话语标记语的互通性与差异性的认知和对埋怨性话语标记语功能的把握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封闭式学校管理不宜推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盛行封闭式管理,认为这种管理模式可以使学校教学免受外界干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独立自理能力。但是,封闭式管理的这些所谓的“成效”都是值得怀疑的。第一,封闭式管理声称可以使教学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使学生专心于学习,使教师专职于教学。但是,封闭式管理在隔绝干扰的理由下,也将许多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拒之门外了。教师整日坐班带来的未必就是责任感的与日俱增,更可能是厌倦与埋怨的滋生;而且教师也因为将太多的时间花在学生的管理上而占用了他们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反而使他们不能真正安…  相似文献   

4.
人的社会性本质使苏轼始终执着于功利性的仕途生活,这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对象化活动。它虽伴随着名利动力,但其正向引力可把人导入“自我实现”的审美之境;追求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疏离自然,苏轼为了缓解由此导致的内心矛盾冲突,借艺术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但仍然顾盼着生活,在生活与艺术的互动之中成为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之人。  相似文献   

5.
众多杂志刊登了大量关于教学情境的文章,对教学情境的作用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教学情境是美丽的鲜花。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和认识误区,使得教学情境失去了应有的芳香。误区一:教学情境开的是紫薇花——长放半年。清朝诗人刘灏曾在诗中写道“: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教学情境作用很大就应该像紫薇…  相似文献   

6.
常听到老师埋怨:“现在的学生难教”。班主任埋怨:“现在的学生难管”。但一味的埋怨,不仅不能改变现状,反而会使老师丧失教好学生的信心,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以改变难教、难管的局面刻不容缓。要改变这种局面,做好班主任工作显得尤为关键。下面谈谈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一些看  相似文献   

7.
在指导职中生作文时,我注重了利用作文指导课,引导他们冲破“言之无物”的误区,使他们在作文时做到“言之有物”。 大千世界,浩瀚人海,是我们生活的空间,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情每景,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只要人们善于观察,多留心,都可以写出来,达到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但学生写作文时,往往看着文题发呆,叫苦不迭,这种现象就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或“知道写什么(人、事),但不会写得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一、看看。首先,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简介刀豆花这种民间食品。“刀豆花是我们宁乡的一种特产。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食品誉满三湘大地。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有制作。现年产量达五千公斤左右。刀豆花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你想看看、尝尝这种食品吗?”这样,把学生带入情境后.出示刀豆花,提问:1.刀豆花是什么颜色的?(大红、深红、鲜红,红中透亮);2.刀豆花有些什么形状?像什么?(有的像盛开的红玫瑰,有的像一只煮熟的大龙虾;有的像二龙戏珠;有的像弯弯的月儿……);3.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刀豆花形状的特点吗?(突出“各种各样”或“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数学题目的命制过程中,命题人往往青睐于“陷阱”的设置,这种设置的题型是一种新型的先进题型,它可以校正同学们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一些毛病,使同学们在解题时,多一丝警觉,同时,也对同学们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直线和圆中“陷阱”题出发,揭示命题者的“别有用心”,展示其隐含的真面目,以期对同学们排除障碍,走出解题误区能有所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岁月流连辗转,时光穿梭不复。回首又是一年的春夏秋冬。我虽惊喜于这份成长的喜悦,但我更渴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因为大人总看不到住在树上的精灵,得刻意去经营所谓的生活。但是孩子们就不同——孩子们总能和睦地相处,团结友爱;而大人总是“利字当头“”,各人自扫门前雪”。孩子的话语天真“,童言无忌”;而大人总要辛苦地挑词选句,害怕得罪别人。孩子的思维方式简单,不会互相残杀,只会互相帮助;而大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自保“,哪管他人瓦上霜”。孩子活泼,无忧无虑;而大人总是皱眉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伤透脑筋,埋怨生活。孩提时代,男孩…  相似文献   

11.
抄格言实验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1,(36):I0002-I0002
魏书生小时候,一本《今古贤文》不知读了多少遍。“尊人者,人尊之”“隐其恶,扬其善”“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一万次口号,抵不上一次行动”“聪明的人改变自己,糊涂的人埋怨别人”等许多格言,一直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就像指引他肓行的明灯。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文章词约而义丰,读古人文章当咬文嚼字,一个宇也不轻易放过,才可求得:“甚解”,自不待言;我以为要真正读懂古文,有时还须于无文字处求文字,万能窥知其“个中消息”。笔者最近在备课中发现:古汉语中,动词“使”后省略兼语的句式有的可以表示句中某一行动是秘密进行的意思,有的可以表示句中某一行动虽不是秘密的,但却是隐含着某一秘密目的的意思;如果省略的兼语是代指说话人自己的“我”字(包括复数的“我”和代指我方的“我”),  相似文献   

1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清代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曾有一句重要的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其中之意可以这样理解:“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不取”其糟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这样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也可以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以及全球意识的树立和各种世界关系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14.
草原的花     
我的外甥女是学生物的,前些时她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草原去实习,从那里寄给我一包礼物。那是一束采自草原的紫色的小花。她信里说,这种花的学名叫做“矶松”。在那天苍苍、地茫茫的草原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他们一伙见到这种浅紫色的小花高兴极了,纷纷采摘回来留作纪念和寄赠亲人。据她说,这种花是永不凋落败坏的。干了之后就像绢制的花似的,永远保持着鲜艳的颜色。我把这束富有风趣和发人深思的草花像鲜花似的插在花瓶里,细细欣赏。果然,这种花是不凋落的。这是一种像个小钟儿似的紫色的花,像“满天星”菊花似的密密麻麻簇生着。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把教师同“清贫”二字联系在一起。电影电视上的教师形象或瘦弱不堪,或满腹经纶却衣着(?)遢,大多是一副苦巴巴的模样;偶尔出现个把英俊、健美的形象,也是穿着古板的衣服令人敬而远之。这就渐渐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好像教师的形象就应该像“三味书屋”中的先生那样迂腐,像“孔乙己”那样寒酸。而一些教师,也好像习惯于“君子固穷”,习惯于注重才学、不重外表。更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门开放,物质丰富,人们在追求精神文明,也在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许多教师仍然固守不讲吃穿的观念,。好像服饰美是别的行业的专利,高尚朴素的教师如果也去讲究仪表的话,就会有损于“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形象,就会给莘莘学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校园中还有一种偏见,就是认为追求服饰打扮的人,肯定不下苦功夫钻研学问,而钻研学问者是无暇顾及穿戴的。  相似文献   

16.
秋天又如期而至了,谁也挡不住,虽不至于“秋风又黄江南岸”,但树上的叶子又一次不情愿地簌簌飘落,在空中一圈圈地打着旋儿,画着优美的弧线,悠悠地落在地上,像极了蝴蝶。“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道他迷的是何种蝴蝶,但可以肯定他迷的不会是这种蝴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原本就有“庄周梦蝶”的寓言,有殉情夫妻双双变为比翼鸟的传说,此种“变形”大抵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依托。而课文《促织》中的“人变蟋蟀”的深刻意蕴,笔者认为与它们有所不同。固然,浪漫主义是表达理想的,蒲松龄就是要借助奇幻的情节,来表达他“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理想。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浪漫主义的变形是他“读书优则仕”理想破灭后思想的“变形”。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的文人,入仕之途唯在科举。可他虽才华出众却经历了数十年科场的失败,这种精神折磨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在这种痛苦折磨下,蒲松龄运用离奇的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  相似文献   

18.
量词的比喻功能,就是把语言中某类事物所习惯使用的量词加以变换,代之以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临时性量词,并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例如: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29课《天上的街市》中的一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句中的“朵”平常是用来修饰“花”的,“花”是美丽的,用“朵”来修饰“流星”,就会使人联想到流星像花朵一样美丽。这种按照名词(“流星”)所表示的事物的形象,找一比喻词(“朵”)来作临时的量词,实际上是一种修  相似文献   

19.
距离(散文)     
生死之间有一段距离,这便是人生;如何走过这段距离,就叫做生活。虽然我们一直感叹路走得很难,但还是埋怨距离太短。距离构成历史,有了距离,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久远,能让几百年、几千年后的人念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这种幸福只有在我们念叨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时才会体验得到。距离组成世界,没有距离。我们就不会歌颂太阳;没有距离,我们就不会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距离,可以挑起人的种种欲望。  相似文献   

20.
教师常常感叹,为什么爱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爱的回报?而对自己给予孩子的是怎样的“爱”很少进行反思。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爱”的误区。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重生存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能唤起他者的生命和增强他者的生命力;另一种是重占有的爱,这种爱是对“爱”的对象的限制、束缚和控制,这种爱“只会扼杀和窒息人以及使人变得麻木,它只会毁灭而不是促进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