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短篇小说《水藻行》,是茅盾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该小说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发表在日本《改造》第十九卷第五期上。关于《水藻行》的日文译者,孙中田、查国华编的“茅盾研究资料”中写道:“本文由鲁迅译成日文。(《茅盾研究资料》[下]第138页)这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2.
1928年丁文江先生著作出版的《徐霞客先生年谱》(以下简称“丁谱”)、奠定了近代徐学研究的基础.被认为徐学领域里的“开山之作”.成为徐学研究者的必读之作;六十五年后.褚绍唐先生又在吸收新资料、利用新成果的基础上.对丁编“年谱”进行了修订扩充.撰成《增订徐霞客年谱》(下文简称“褚谱”).成为当今徐学领域里又一崭新成果.近来.笔者在研究涂霞客交游的过程中.对两谱进行了一些比较,觉得《褚谱》虽然在诸多问题上对《丁谱》进行了修订.突破了《丁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则沿用《丁谱》.我们认为仍有商榷之处.本文就两部年谱中的一些史实问题作些简要的说明和考订,以冀徐学专家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夏承焘先生编《天风阁丛书·饮水词》附录三《纳兰性德年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黄天骥先生编著《纳兰性德和他的词》附录二《纳兰性德年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者是张任政先生于一九三○年十二月撰写的(原载于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四期)。后者是黄天骥先生一九八三年撰写的。在内容上较之张撰年谱,又补正了不少史实。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究竟是哪一篇?有人说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有人则持异议,认为“茅盾干一九二○年一月十日以笔名‘佩韦’发表的《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刊于《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一号)应是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见《新文学史料》)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应该是刊登在一九二○年一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一卷上的《小说新潮栏宣言》,署名“记者”.同期还登有署名“冰”的茅盾的另外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孙敦恒先生编著的《王国维年谱新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新编》),在赵万里先生《王静安先生年谱》(以下简称赵《谱》)的基础上,“承其是,改其非,增其不足”而成,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凭证。张岱年先生肯定《新  相似文献   

6.
1938年3月14日,重庆《新民报·血潮》副刊上,以《作为一条消息》为题,刊登了茅盾致该刊主编沈起予的一封信,为即将创刊的《文艺阵地》约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和《茅盾全集补遗》,均未收录这封书信,几种茅盾年谱,亦未注意到此信之存在。据此,这封信应该是未被收  相似文献   

7.
《故乡》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有诸多说法的,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为“隔膜说”,是茅盾先生最早提出的。先生早在1921年就谈了对《故乡》主题思想的看法,认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 第二种为“农民问题说”,严家炎、许钦文、张传宗等  相似文献   

8.
诗歌《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代表作。闻一多先生于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5年5月离美返华。这首诗,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4月8日出版的第3号上,诗后注明写作日期是1925年4月同时发表的,还有一首《黄昏》。(参见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年谱”,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同此) 1925年4月,诗人明明还在美国。但不少评论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现  相似文献   

9.
茅盾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作家,同时他也是堪与鲁迅媲美的短篇小说作家。在新发现的鲁迅与斯诺谈话记录手稿中,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就说是“茅盾、丁玲……”。198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上下两册)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1篇,约56.8万字。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第八卷(小说八集)、第九卷(小说九集)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4篇,新收入的作品是《自杀》、《泥泞》和《牯岭之秋》三篇,约4.7万字,加上原有的作品,茅盾短篇小说的总字数约为61.5万字。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巨匠。《子夜》是他光辉的代表作品。《子夜》在三十年代的出版,曾引起中国文坛的巨大震动。瞿秋白同志誉之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并且断言:“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纪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子夜》和国货年)鲁迅先生在日记、书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一篇文章,内容无异,在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先生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二中题为《雪堂记》。而在一九八一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的《东坡志林》中和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松龄生先点校)《东坡志林》中竟题为《雪堂问潘邻老》。孰是孰非?不能不辨.一苏东坡的这篇文章,公认现存最早的“东坡七集”不载。但是,同书所附宋人王宗稷撰《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五年壬戌”条下曾提到过它:“《雪堂问》云:……”.这个《雪堂问》到了明朝人赵开美的手里.就改为《雪堂问潘邠老》,出现在他刊刻的五卷本《东坡志林》卷四中了.他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共有六首。第一次唱和诗两首,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所作。丁宝铨《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癸卯,五十七岁:崑山顾宁人访先生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丁宝铨刻《霜红龛集》(本文引《霜红龛集》,均为丁宝铨刻本)卷九载有傅诗,并附有顾诗)《亭林诗集》卷四载有顾诗。第二次唱和诗三首,也是在清康熙二年。《傅青主年谱》没有记载,《霜红龛集》也未收这次唱和诗,《亭林诗集》卷四收有顾诗两首。第三次只是顾炎武寄侮山诗一首。《傅青主年谱》:“(康熙)十三年甲寅,六十八岁:是年顾宁人有寄先生《土堂山中诗》。”《霜红龛集》附一、《亭林诗集》卷五均载有此诗。现把这六首诗按写作时间分三组,注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社白进言     
《地理教育》编辑部:《地理教育》2010年第3期第6页常华锋作者所撰写的“褚亚平先生地理教育思想简单”一文,存在疏漏之处,需要及时补正。1981年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地理教学法》及1985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地理教学法》第二版(修主本),  相似文献   

14.
这是茅盾第二个散文集,收茅盾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间散文、杂文四十四篇.关于它的初版时间,魏绍昌等编写的《茅盾著译图》(最初发表于上海文艺出版社版《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6辑,后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5月版《茅盾研究资料》)这样记载:“《话匣子》,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2月初版”.但这就有了问题.因为收入该书的文章,如《上海大年夜》,作者曾自己标明作于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其时《话匣子》已经出版(按一九三四年二月初版说),为什么这篇后写的文章也被收入了呢?至于在一九三四年二月以后发表的收入《话匣子》的文章则更多,如:《从五四说起》、《我们有什么遗产》、《思想于经验》、《新,老?》,刊于一  相似文献   

15.
茅盾先生“把”字并未用错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徐伟民“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这是茅盾先生《谈(水游)的人物和结构》中的一句。《(谈《水济》...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高的文学奖是“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茅盾于1981年临终前夕,捐献25万稿费设立的,用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目前已评选四次,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也即将公布。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幼年受到比较开明的家族教育。他很早就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一类的古典小说。在中学学习期间,因反抗学校当局的压迫,茅盾遭到嘉兴府中学的斥退而转入杭州安定中学。1913年,17岁的茅盾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因家境窘迫…  相似文献   

18.
一、中华革命党各部正副部长的委任台湾1985年11月出版的《国父年谱》增订本,1914年7月8日条记载:“中华革命党开成立大会,先生就任中华革命党总理,宣誓再举革命。”“时入党者已达数千人”,“并委任本部各部部长、副部长”,“先生旋即发布第一号委任令,委任各部部长、副部长如下……财政部,部长张人杰、副部长廖仲恺”。1980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19.
徐季子同志《茅盾的〈鲁迅论〉》一文曾说到:“茅盾写《鲁迅论》的时候,这两位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还不曾见过面……。”这话与事实是有出入的。茅盾的《鲁迅论》作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而前此一年,亦即一九二六年的八月三十日,鲁迅与茅盾就已经晤面了。这在《鲁迅日记》里有明确记载。茅盾在他的回忆录《创作生涯的开始》里也写道:和鲁迅“第一次见面是一年前(指1926年——笔者)他去厦门大学路过上海的时候,郑振铎在消闲别墅“请鲁迅吃饭,我是陪客之一”。查《鲁迅日记》可知,同席者还有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刘大白、叶圣陶、陈望道、夏丐尊、孙福熙等人。  相似文献   

20.
香港吴天任教授所著《杨惺吾先生年谱》(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以下简称“吴著《年谱》”),以创新的体例,丰富的资料,被大陆学术界评价为“郦学”研究的“巨构”。我因忝列《杨守敬集》整理小组,又承担杨守敬自订《邻苏老人年谱》(以下简称“自订《年谱》”)的整理工作,因而多次拜读吴著《年谱》,深佩其博洽,于自订《年谱》阐发綦多。随举一例,如自订《年谱》四十五岁条下原有:“又黎公本文章之士……”一段文字,吴先生认为此段文字事涉《古逸丛书》,系“有关书成序跋”,故吴著《年谱》将此段文字改录于杨守敬四十六岁——即《古逸丛书》刻成年条下,就极具见识。当然,即便是一部优秀的著作,也难免错讹。吴著《年谱》也是这样,存在着一些不尽妥善之处,爰及所见,择要辨商如次,以就教于吴天任先生及诸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