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是什么,课程论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学科”,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社会改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断定课程是“学习经验”或“活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论则认为课程是“对话”。尽管目前关于课程还没有一个被人们公认的定义,但课程这个概念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广泛地使用着,人们一致理解课程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虽然有人强调是学程,有人强调是教程,然而所有的人都在课  相似文献   

2.
《西宁教研》2002,(1):1-1
课程是什么,课程论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学科”,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社会改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新定课程是“学习经验”或“活动”,  相似文献   

3.
林秀艳 《中国教师》2011,(23):61-63
<正>一、PCK的内涵及特征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1986年提出的,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他还把PCK描述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有人译作"学科教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也有人译为"教师知识"教学知识"等等。此概念提出之后,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正> 何谓课程?美国学者针对美国课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课程”这个术语定义不清,含义不明。有人识别出“课程”这个术语有119种定义。然而,我国学者认为:“课程”一词为我国所固有。课程系指课业(教育内容)的进程。我们可以把课程理解为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这是一种对课程的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用以反映一门学科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范围、分量、教学顺序和时间的文件是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用来反映一个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后课程研究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运动极为活跃.相应地,课程设计模式和课程理论也不断出新,归纳起来,主要有: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这些理论的发展都是以人本主义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论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性质相同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又可以简称为课程。英文中的课程(Curriculum)是根据拉丁文currere而来的,原意是指比赛时到达目的地的跑道。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学习的路线,与“学习进程”大体同义。不同的国外课程流派又往往把课程分别理解为计划、学科、学程、教材等。中文的教育学著作一般把课程与教学内容作为同一概念加以使用。认为课程是指学校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指一个学习阶段学校的全部教学内容,也可以指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因此,课程、  相似文献   

7.
课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国际教育字典》解释为:“学习的进程”。课程既可以指一个学科,也可以指所有学科。现代课程理论把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有人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有人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有人认为课程是学习经验;有人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和社会改造。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流派:一、学科结构课程理论这一学派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应当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  相似文献   

8.
吴秋枝 《职教论坛》2004,(12):48-49
一、开设学科活动课的必要性 在教育史上,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强调以学科为中心选择部分内容编定教材,彼此独立地讲授本学科中的基础知识.每门学科的教材是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组织的.  相似文献   

9.
运用"三维六类"分析框架可以扩展课程思潮的研究空间。"学科—活动"维,分为"学科中心课程思潮"和"活动中心课程思潮",前者重知识,主张以知识的学科逻辑来组织编排课程,后者重知,强调以学生的心理逻辑来组织编排课程;"人—社会"维,分为"儿童中心课程思潮"和"社会中心课程思潮",前者主张课程为人的存在而存在,后者注重课程变...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上,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之一的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推崇的"结构主义"理论逐渐被一些教学者所接受,并不断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教学效果.布鲁纳的课程中心论明确提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因此,布鲁纳把教会学生明确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不失为有识之谈.  相似文献   

11.
关于概念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公认,在逻辑学概念论中,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逻辑特征之一。但是在如何具体理解概念的内涵这个问题上人们观点不一,并且这种不一致的观点似乎没有被人们发觉。有人把概念的内涵理解为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所具有的一组本质属性,当然这组本质属性也用概念表示;有人将概念的内涵理解为反映在概念中的一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加上这个概念的属概念所形成的概念。笔者将从逻辑的和逻辑史的理由反驳第二种观点,而主张第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2.
课堂核心问题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要疑问,指向完成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最终达成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聚焦核心问题强调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与课程中地位与作用的整体观照,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对学科能力培养的总体构思。理解是思维的高阶形式。为理解而教的原因一是激活"呆滞思想",二是变"知道"为"理解"。为理解而教,要关注学生体验,整合教学内容,变灌输为揭示,以评价为导向设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逐渐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交流平台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载体。微课,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教育领域内产生的,它是适于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新生教学资源。一、微课的概念解析微课,从字面意义上可理解为微型课程,它是我国教育领域内对西方"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的一种转化。微课程概念是由美国教育学者戴维·彭罗斯在2008年提出的,微课程强调将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以产生一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系统地进行课程理论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的内涵及课程研究的对象.课程的定义在我国用得较多的,一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简言之,"课程即教学科目".二是吴杰<教学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各年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即"课程就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8,(65):159-160
"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论、情境学习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强调项目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醛基的衍变途径"为例,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课堂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语文中有"语感",音乐中有"乐感",美术中有"美感".同样,数学中也有"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并把它摆在新课程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并适用于生物学科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它描述了一种能用于总课程、具体学科课程或某一节具体课的教学程序:参与、探究、解释、精制和评价;它致力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思想品德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大胆灵活运用5E教学模式于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应是颇具探寻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核心概念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理论、原理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展现了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在小学科学中围绕核心概念来组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组织和记忆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鉴别、类比和推理.这种教学对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促进儿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运用已经建立的概念去理解、去扩展,学会运用核心知识和模型来"触类旁通",可以说是儿童建构更复杂能力的基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并不多,如何从这些教学内容中抽提核心概念,并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呢?下面以"果实的结构"一课为例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9.
有关教师知识的理论表明,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课程,教师把学科内容知识转换成教学内容知识,教师教学知识与课程的联系是以学科内容知识的转换为特征的。影响教师的学科--教学内容知识转换主要有两个因素:可教性的理解和内容知识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20.
一、依据新课标,用好新教材 "历史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大历史课程观",吸取了教育研究中关于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关系理论突出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在教育决策上给予了重新的界定和说明.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建构了以课程为中心统摄教学过程的"大课程"观,这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建构性的课程观,它把课程理解为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系列环节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不分离的统一体,较好地解决了课程与教学相分裂的问题.因此,解读好新课标,依据新课标进行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