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互注”异音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互注,是多音字的异读在不同处的加圈异注,即又音互见。该书为1419个多音字头共加3048圈,这些异读主要有同义异音、专名音变、音变构词三大内容。该书作为科考用书具有简明、通用的特点,对《广韵》、《经典释文》等的异读有传承也有取舍和发展,运用了加圈互注的音义分析方法来辨音明义并考词定字,反映了音变构词批量生成古今字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高邮话的音变现象在江淮方言中极具代表性。其共时音变表现在语流音变、轻声与合音现象上;其历时音变则体现在文白异读与中古部分入声字及非入声字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3.
从来源上看,汉字声符包括假借字声符和形声字声符,形声字声符又包括主观标音和客观标音两种情况;从声符跟所记录的词的读音关系看,有音同、音近、音变之分;从声符的构字特征看,既有多声、省声,也有声符的重叠、代换和变形;从声符的构字功能看,汉字声符的构字能力都不太强,形声字的发展以汉字声符数量的增长为特征;从声符的表音功能看,汉字声符在总体上的表音功能是不太健全的,不论是上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形声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都不到40%。  相似文献   

4.
潮州地区地名存在许多异读现象,它们既反映着历史痕迹,又蕴含着方言印记.对潮州地区三县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潮语中地名异读现象,可将原因归纳为文白异读、古音遗存、约定俗成、雅字替换等四个方面.潮州地区的地名异读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且并不是只受单一因素而决定,这反映了潮州地区古朴的语言文化、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多音字的异读情况,除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之外,最常见的还有复音合成词异读,而用的最多的则是意义音变(即破音异读),容易忽视的是复合音变。请看例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相似文献   

6.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有着丰富的文字现象,除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异体字等现象普遍存在外,俗字的大量存在也是一大特点。从俗字产生的特点如意符的增加或变换、改换声符、类化、变换字体结构四个方面例举了《僧祇律》中的俗字现象,一方面指出这些文字现象产生的机制源自语言使用者的从简心理和相似联想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类文字现象在东晋时期的发展更替情况,进而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反映出《僧祇律》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安徽屯溪的船上话为例,介绍皖南地区九姓渔民方言的音系,归纳其声韵调特点及方言中的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和小称音变等语音特点。发现皖南船上话的文白异读现象不太丰富;两字组前后字都发生变调;小称现象比较丰富,主要语音手段是在原音节的韵母后面加上鼻尾[n],有时还伴随变调。  相似文献   

8.
某种特定语言现象的形成往往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历史、地理、人口迁移、经济文化等.文白异读是学者们较为重视的一种关于方言字音分歧的语言现象.其中徐通锵的"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理论"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为研究其他汉语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语言的变化是必然的,语言现象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要开拓研究视野,坚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方言中,往往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文白异读字,但我们仅以云南方言的红河州话中的文白异读字为重点进行研究。所谓文白异读字就是指用方言念书的音叫文读,用方言说话的音叫白读。我们研究的文读字是方言念书时的音,并不是普通话念书的音,但它们两者又有联系:即普通话对文读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收集了红河州话中比较有特点的建水、泸西、弥勒、蒙自等一些县的文白异读字。初步统计,得到了44个字。从中我们发现了红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字的一些特殊规律。我们主要采用分类法来研究:也就是把这44个字分成三类来进行研究。第一类为声变韵不变的字,它占总字数的25%;第二类为韵变声不变的字,它占总字数的36%;第三类为声变韵变的字,占总字数的39%。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广播电视、广告,还是教学等都经常会碰到读错字的现象。在这些读错的字中很主要的部分是异读词。本文从异读词的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内部规律。在全面认识异读词的意义的情况下,提出了读准异读词的意见。这对读准异读词,纯洁语言,增强语言的交际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的“声符替代”,指文献用字中不用为该词所造本字(包括后起本宇)或为人们认可的正字,而是使用本字或正字的声符来记录该词的现象。对这类用字现象,以往因为材料所限而笼统称之为“古今字”。本文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帛书(肆)139组声符替代字的具体考察分析,指出应当区分声符替代现象所包含的两种用字类型——古今字和通假字,提出了进行上述区分的依据,并在统计调查基础上,对帛书(肆)所反映的秦末汉初文献用字实貌及古今宇的交替状况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2.
胡吉成 《当代电大》2003,(10):10-12,16
1 名词解释题语言  符号  言语  语音  元音  辅音  声母 韵母  声调  轻声  音变  儿化  音节  文字  六书  形声  形符  声符  词汇  基本词  语素  词  单纯词  合成词  词组  词类  外来词  多义词  同义词  词义  熟语 成语  句子 表述性  句类  句型  复句  变序句  整句2 填空题1)从根本上说 ,语言是代替现实现象的一种。2 )所有的符号都包括和两个方面 ,这是构成符号的基本条件。3)语言符号的能指是 ,所指是。4 )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  相似文献   

13.
造字之初,形声字(包括会意兼形声字)与声符在声母和韵母上都是相同或相近的,这点大多数形声字都可通过指出某字与其声符的上古音韵关系得到说明;而部分形声字与声符的“异纽”(即在上古音韵关系中仅韵部相同或相近,而声纽却相去甚远)现象,似可从“古汉语曾有过的少量复辅音声母最终演化为单辅音声母”的角度加以解释;根据古汉语三类复辅音声母的两种可能演变结果,可从声韵关系上对形声字与声符的“异纽”现象,给出一种合乎逻辑的系统说明。  相似文献   

14.
<正> 滇南方言和它的母语北方方言一样,曾经大量使用过儿化韵。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滇南方言的儿化韵逐渐发生了音变,其主要特点是:丢去了儿化韵的卷舌动作,代之以另外的音素,从而变成新的读音。这种音变现象,经过较长时间的稳定,成了自己的方音(即一般说的土语)。现代滇南方言中,有不少与普通话同形异读的字、尚可看出它们从儿化韵演化到方音的主要过  相似文献   

15.
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曲沃方言被划分为中原官话汾河片绛州小片,曲沃方言的文白异读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汾河片绛州小片的一些语音现象。本文根据当地人的发音习惯,通过对语音的描写,对曲沃方言的文白异读进行了分类,并归纳了其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6.
《群经音辨》(以下简称《音辨》)收录了1124个异读字,是我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这些多音多义字,发展到现代汉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将《音辨》与《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比较,发现中古音发展到现代汉语异读字的变化原因主要有:1.入声韵尾与入声的消亡;2.韵的合并;3.全浊声母的清化;4.浊上变去;5.旧的语法作用的消失;6.旧词义的消失。《音辨》对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研究作了相对完备的疏理工作,通过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对比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音变构词现象从中古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音变构词是古汉语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语言现象,在汉语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汇聚了相当丰富的音变构词破读资料,但失之散乱。北宋贾昌朝《群经音辨》首次有意识地对《释文》所录存的音变构词破读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其卷六字音“三辨”专门对古汉语中的210组音变构词做了细致的分类和辨析,基本反映了古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整体面貌,为后来学者对该门类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文白异读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反映了文与白两种不同的语音系统.本文从声母的文白异读、韵母的文白异读以及声韵的文白异读方面举例讨论了旬阳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揭阳地区(包括揭东县、揭西县、普宁市、惠来县等四个县级市)实地方言调查以及在调查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历史文献文化资料.对揭阳闽语区的地名异读现象进行探讨,从文白异读、方言词训读、更字留音、雅字俗称读等四个方面揭示地名异读中蕴涵的语言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表音,而且具有表义功能。以此为切入点,选取《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为研究对象,探讨声符功能的划分,可根据声符功能的差异对这些形声字进行分类。在对表音兼表义声符形声字进行分类时,要突破原来按字义与声符义的关系进行划分的单一角度,试图从声符表示的意义系统的个数这一角度对其重新分类,以求对《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在其声符功能上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