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守儿童在逆境中的适应情况因其内部心理弹性,外部保护资源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其中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最重要的保护因子之一,来自家庭、同伴、社会的支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适应与心理健康恢复。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针对留守儿童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社会支持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心理弹性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意义.基于心理弹性理论逻辑,可以从探索保护性因素、减少危害性因素、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不断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720名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69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两类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差异特征。结果发现: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弹性及其四个维度(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②在积极认知维度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留守儿童则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仅在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维度上,留守儿童男生显著高于女生;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有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的态势,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则随年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和心理弹性量表对171名留守经历医学生和170名非留守经历医学生进行测评,发现留守经历医学生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医学生,外倾性和开放性以及心理弹性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经历医学生;留守经历医学生大五人格维度与心理弹性具有显著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外倾性、严谨性、神经质、开放性对留守经历医学生心理弹性有明显预测作用,而友善性和留守经历因素对其当前心理弹性无明显预测作用。可见,留守经历医学生心理弹性受其人格因素影响,但留守经历因素对个体心理弹性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心理弹性是一种处于逆境中能够克服危险因素,避免发展功能、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受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或能力。文章从心理弹性视角出发,剖析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借助Nvivo对137名曾为留守儿童的成年人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以便基于生态及长期视角从学理上厘清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通过相关分析及协方差分析,细致比较留守状态及留守处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守状态变量能解释的人格发展变差很小且不显著,但留守处境指数能解释的变差较大且效应显著;留守处境中的家庭因素对人格发展起关键作用,而学校及社会因素则有重要补位作用。由此可见,从长远来看,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结果更多地取决于由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个层面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的相对强弱所决定的留守处境。因此,不能仅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简单地依留守状态施策,而需生态式分析其关键危险性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介入。  相似文献   

7.
已有的研究证明,心理弹性是一种与逆境和挫折相抵抗的能力.相对不利处境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这样的能力,以不断应对环境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而实现自身发展.在分析心理弹性内涵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澳大利亚"学生心理弹性训练"项目所采取的策略,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从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原则、教育管理内容、教育管理形式等方面探讨了该项目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的启示,启发学校管理者尽可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减少风险,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及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外来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在社会排斥和支持情境下的内隐心理弹性的差异。采用RSCA量表划分出两类儿童的高低弹性组,分半参与社会排斥或支持的活动,进而完成stroop任务。结果显示在社会排斥情境下,对消极词汇的反应,外来工子女比留守儿童快,高弹性者比低弹性者快;社会支持情境下,高弹性者对积极词汇的反应快于低弹性者。说明受社会排斥的留守儿童和低弹性者有更多的内隐消极情绪,而受社会支持的高弹性者内隐积极情绪也更多。  相似文献   

9.
留过儿童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且这种现象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在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中,研究者需要从更加积极的角度来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理论是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留守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开放了研究者的思维方向,使研究视角从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转移到寻找保护性因素和提高其适应能力上来。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初中留守学生为被试,非留守学生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考察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在心理弹性以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并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我认知和人际支持这两个维度上,留守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学生。(2)男女留守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上的差异不显著,但是在问题解决和人际支持这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3)不同年级的留守在心理弹性总分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在目标感这个维度上,初三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  相似文献   

11.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安全感量表、应对方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04名初中留守儿童和38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2.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发展差异显著.3.安全感弹性发展的留守儿童与非弹性发展组儿童在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方面呈现显著差异.4.安全感弹性发展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显著,且自我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自责与退避能预测安全感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尝试探讨留守儿童积极适应、消极适应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采用社会适应问卷和心理弹性量表对232名农村留守初中生积极适应、消极适应和心理弹性进行测查.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的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各指标得分均呈偏态分布;不同适应类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高危型学生弹性水平最低,适应型学生弹性水平最高;心理弹性对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累积解释力分别达到61%和37%.其中,目标专注对积极适应的预测力最大,情绪控制对消极适应的预测作用最大;积极认知有助于提升积极适应功能,家庭支持则有助于减少消极适应症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对留守儿童适应的预测作用具有领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部分20世纪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出生的留守儿童已经跨入高等学府,成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广泛关注。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早期以问题取向为主,随着研究成果的丰富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视角呈现积极取向趋势。早期留守经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尚有争议,心理韧性研究成为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已有研究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对留守儿童以及留守经历大学生均有教育启示价值。未来研究还需丰富跨地域的样本,同时不能忽略城镇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有关资料表明,中国目前有2亿左右的农民在全国各地务工,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都留在农村,和年迈的祖父母、外  相似文献   

15.
丁小花 《学周刊C版》2020,(2):165-165
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进城务工人数逐年增多,留守儿童在我国农村大量出现,面对近几年留守儿童问题频出的客观现实,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刻不容缓.文章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两方面谈新时代心理教育让留守儿童自主快乐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技能、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和社会情绪为衡量指标,分析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差异,并以心理弹性和感恩为中介,分析其对两类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预测力,得出结论:两类儿童社会性发展维度中的社会技能和道德品质总体发展良好且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意志品质发展弱于流动儿童,社会情绪发展优于流动儿童;他们的心理弹性能正向预测社会技能、意志品质和社会情绪的发展,且对社会情绪的预测力在“低→中”“中→高”两个水平段逐渐减弱;感恩在“低→中”“中→高”两个水平段分别负向、正向预测社会情绪发展。未来教育实践工作建议做到问题发掘与发展支持并重,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救助保护与关怀保障并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弹性与感恩教育并施,激发积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进城务工人数逐年增多,留守儿童在我国农村大量出现,面对近几年留守儿童问题频出的客观现实,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刻不容缓。文章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两方面谈新时代心理教育让留守儿童自主快乐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看流浪儿童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儿童在逆境中的适应情况因其内部、外部保护资源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心理弹性高的儿童能获得更好的适应,其中社会支持是最重要的保护因子之一,来自家庭、同伴、社会的支持将有利于流浪儿童的适应与恢复。本文探讨了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流浪儿童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总结了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对策与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旨在探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四所中学271名有留守经历中学生和300名无留守经历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SCL-90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心理弹性以及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维度,心理健康的抑郁维度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抑郁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加入心理弹性后下降.结论:心理弹性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心理健康是通过心理弹性的不同方面影响了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公平背景下,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和发展应得到进一步关注.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推广,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越发得到重视,作为一种促使个体在压力和逆境时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心理弹性的发展与留守儿童的成长是相适切的.通过自编问卷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调查问卷对951名3~6年级农村小学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差异,并在留守儿童群体内部探究其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