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12月1日,新修正的《国家赔偿法》正式实施,和以往相比,其最大亮点是将精神赔偿首次纳入国家赔偿范围。此项制度的确立与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冤假错案有重大关联,当受害人或家属向有关机关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时,却由于我国国家赔偿法并未有此项规定无疾而终。与此同时,这些事件给社会、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中国建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的立法现状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确认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该解释首次规定了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适用于处于平等地位的公民之间民事侵权案件。根据“解释”,因侵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法院可以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同时判令侵权人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尽管其仅为司法解释,但它毕竟是在总结我国立法和审判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事档案遗失救济属于民事救济,应当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体系内展开。人事档案的国家所有权属性不应成为主张遗失损害赔偿的阻却事由,档案管理者违反档案管理法规造成档案遗失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行为。人事档案遗失损害赔偿满足个人信息侵权的构成要件,适用过错推定归责原则,损害结果上包括财产性损害与非财产性损害。若人事档案可恢复原状,应当优先适用重置、补办档案等责任承担方式;财产损失包括预防后续损害所支出的费用与因档案遗失发生下游损害所受到的间接损失。因人事档案个人信息泄露而直接侵害人格权,或者单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情形均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具体数额的确定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酌定。  相似文献   

4.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所确立的一项离婚救济制度。因一方的法定过错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依法享有赔偿请求权。这使得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了法律保护,从而完善了婚姻法的立法体制。本文从分析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入手,探讨了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制度的归责原则,进而对离婚损害赔偿立法的缺陷进行了一些讨论,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能引起对该制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4年5月6日南方周末<剑是这样磨成的>一文有这样一段话:"(<焦点访谈>制片兼主编)余伟利告诉记者,十年来<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火力'主要集中在两块,一是滥用公权行为,比如国家权力机关徇私舞弊,或者用公权来损害老百姓的权利等……"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21):51-57
本文围绕360公司诉"每经"名誉侵权案中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分别对侵权报道的损害分析与认定、法人名誉权案中的赔偿法律依据、惩罚性损害赔偿在新闻官司中的运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案中商誉损害数额确定难度大的情形,提出此类案件中可有条件地运用惩罚性损害赔偿机制,并需以确定补偿性损害赔偿金额为前提,明确合适比例。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360公司诉"每经"案中的高额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将给予媒体一个重要的启示:严格遵守法律、恪守职业规范,以便更好地行使其舆论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7.
许长 《兰台世界》2016,(15):34-35
依法治国背景下,现行的过于强调公共利益性质的人事档案法律制度局限性日益显现。从公权与私权制衡的角度,分析人事档案法律制度中公权与私权关系失衡的表现,并从树立"以人为本"立法理念、重构人事档案法律体系、保护人事档案个人信息权等方面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第三人严重侵害直接受害人人身权益的情形中,对于因加害行为所造成的直接受害人近亲属的严重精神损害,法律和司法实践赋予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符合现有法律规则体系并具有现实操作的可行性。直接受害人之近亲属可以基于亲属身份权遭到侵害并以《侵权责任法》第22条和其他专门法规、司法解释为法律依据,在满足精神损害赔偿的严格构成要件条件下获得救济。  相似文献   

9.
共同危险行为是现代各国侵权责任法中一项重要法律制度,许多国家民法典都有共同危险行为的相关规定。该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解决数人均实施可致人损害的危险行为并造成损害结果发生,而具体加害人无法判明时的赔偿责任承担问题,体现了法律面临"无辜受害人"与"无辜行为人"之间利益冲突时价值取舍的衡平作用。共同危险行为理论创立已久,但在我国却是一项新的法律制度,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数字新闻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一般不超过5万元。同时,精神损害赔偿仅仅限于对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生命健康权等五项权利造成侵害而引发的案件。  相似文献   

11.
舒礼荣 《声屏世界》2008,(10):23-24
公权,也称公权力或公共权力,公权运行包括立法、司法、治安和管理经济、文化、社会的行政活动。公民之所以要维护国家权力,就是因为公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公民敬畏公权,不等于敬畏公权拥有者,而公权拥有者也只有正确使用公权,才能使公权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是一件很重要的法律文件,它的内容已经超越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我们要到以后再来讨论,这里先说《解释》对于保护隐私权有这样一款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人们认为,这是我国法律文件第一次明文规定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来予以保护。隐私受到侵害,可以以侵权起诉索赔,这还不是一项权  相似文献   

13.
唐静 《兰台世界》2016,(15):88-90
"欧游"后梁启超提出了建设"世界主义的国家"的主张,通过对个人、国家、世界之关系的重构,为国家建设重新确立了"个人"和"世界"两个维度的价值规约。这一国家观的转变显然超越了其前期的思想,但是这种传统主义的价值取向并不能为现代国家的建设提供真正有效的规范和约束。  相似文献   

14.
信用档案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信用档案制度,以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市场秩序的有条不紊.我国要发展市场经济,也应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制度,使其在经济发展运行中发挥"经济身份证"和"经济润滑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刑事立法中,对于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是缺乏和不完善的。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律责任体系的合理化建设,也不符合世界各国立法趋势。本文,在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问题上,着重从对刑事被害人的损害赔偿和国家救助制度两个方面做一客观分析,期待对现行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是一个人必备的一种能力。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质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4月23日被正式确立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1997年1月,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新闻出版总署等九部委共同  相似文献   

17.
<正>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校训)的精神和学术自由之环境,在短短八九年就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据校史记载,西南联大师生中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72人,其中联大学生90人,联大教师82人,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奇迹。回顾西南联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特点和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军队院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顶层设计上确立"融通文理"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8.
版权书之巅     
世界版权公约 (一九七一年七月二十四日修订于巴黎) 缔约各国,出于保证在所有国家对文学、科学、艺术作品的版权给予保护的愿望;确信适用于世界各国并以世界公约确定下来的、补充而无损于现行各种国际制度的版权保护制度,将保证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并鼓励文学、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相信这种世界版权保护制度将会促进人类精神产品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增进国际了解;决定修订一九五二年九月六日于日内瓦签订的《世界版权公约》(下称"一九五二年公约"),为此特协议如下……  相似文献   

19.
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认真地扩大只受公权保护、不受公权干预的私人活动空间,给中国企业和个人以充分的自由。这种理念先要树立起来,至于改革行动中要把握的公权和私权之间微妙差别,相信这难不倒中国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黄强 《大观周刊》2011,(22):75-76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责任承担比例是指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对于受害人的人身损害所应当承担的具体份额。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交通事故中损害赔偿责任问题、赔偿主体问题、赔偿标准问题。此外,法院一般按照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来确定其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