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思想史意义、哲学影响在牟先生那里才得以披尽黄沙,见其真金。无论是"客观精神",还是"知性主体",都是理性主义的表现,它们最终都统一于荀子之"礼义之统"。荀子以其逻辑的心、认识的心、纯智的心,建构出作为治辨之极、强国之本、威行之道、功名之总的"礼义之统"。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逻辑传统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同异,而进行的以类推之的推类,是中国古人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论说形式和思维方法.集诸子百家之成而独树一帜的荀子,在谈说论辩的思维实践中,继承了前人关于"类"和"推类"思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所缘以同异"的类概念认识,从"物各从其类"展开对类概念的考察,并通过关于"正名"的阐述,全面地论述了"譬称以喻之"、"推礼义之统"、"举统类而应之"、"推类而不悖"等推类思想,从而使推类思想在中国逻辑传统中更加繁丽多姿.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类"观念有四种:一、感性经验价值世界中由"名"所指代的"实类",即由"实"的感性和价值性特征的同异所区分的人类、物类和现象类等.二、事物和人事中,存在自然或人为关联的双方,是"相从类".三、以礼义的要求来衡量而对人所区分的"类".四、作为社会、进而整个人的价值世界之秩序系统的"统类".这些类观念由广义的"统类"所统辖.<荀子>类观念的性质:一、感性,包括"以似为类"和"以从聚为类"两种情形.二、价值性.  相似文献   

4.
荀子从礼学视野重构天人关系,他认为,天和人属于不同类,各有其职分。作为人伦之道的礼是统类原则。把握统类原则是实现天人统一的根本前提。苟子进一步把满足社会的物质需求作为礼或人伦之道的基本内容。荀子所说的人伦之道既包含功利性欲望的满足,同时又有道德理想的超越性追求,这是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两方面基本内容,其哲学宗旨与孔孟等儒家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人性论与孔孟有差别,他以性恶论作为基础,强调礼义之"伪".而"伪"是加于"性"才能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性伪合",从荀子"性伪合"的主张做起点,荀子设定了两个目标,即"成圣人之名"和"一天下之功".但是局限于理论的建构,荀子其实是偏向外王事功上作论的,荀子的礼法思想是他理论学说的重心,而礼法的主张受人性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7.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荀子"伪起而生礼义"的学说,认为荀子之礼不同于孔子以仁为本的"克己复礼",也不同于孟子的作为仁义之端的"恭敬之心"之礼,与"祀神致福"的礼的原初本义更相去甚远。在荀子"伪"为礼的本质。礼之"伪"是人为努力的过程和结果,"伪"作用于人的性情和本能欲望,通过对情性的"矫饰"、"扰化",对欲望的节制,形成礼义文理,最终达到"文理隆盛",即把完备的礼节仪式应用在日用生活、人际交往、生产劳动和治理国家中,因此荀子之礼具有修身和治理天下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建立以礼义为核心的、有秩序的和谐之世是荀子的理想,这在他的"为师观"中有充分的体现.荀子为师,讲求政教合一;<荀子>一书,君师、人师共在.他们身负道德教化之重任,需要具备"师术有四"所提出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论述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大多注重孔、孟、曾三人,对荀子孝道思想的研究还很不够。荀子孝道思想内容朴实、情感真切,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损益与继承。荀子从"礼"而重"义",言"以礼义事亲谓之孝";看重行孝道之过程,珍视父子间的真挚情感,要求孝子不匮、事亲以亲;从社会现实出发,顺之以道义,言"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以分忠孝之次;虽强调以礼义治国,但极重视政治对孝道的维系作用,移风易俗,制之以礼。  相似文献   

12.
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礼义”,是对儒家传统“礼”思想的继承,但不是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这其中虽然有为了适应当时社会政治要求的考虑,但也是自身内在的逻辑要求,打破传统“礼”局限于道德主体的束缚,开发其客观精神。文章从荀子“礼义”并称入手,挖掘《荀子》文本中“义”的内涵,分析“礼”与“义”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正反合,解读荀子“礼”思想由主观性向客观性转化的原因,进而说明荀子的“礼义”如何发展儒家传统的“礼”思想,以及“礼义”的客观性对于理解《荀子》中“先王”“君子”等概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荀学的归结点在天下之治,其根本则在于统合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的礼义之道.因此,礼在荀子的思想中无疑占有根基性的地位,其全部思想均由之展开,本文试图从礼论的角度重新思考,厘清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的荀子天人关系思想.荀学主张一种"本体宇宙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由之说明礼的价值根源的问题,通过哲学史的分析,更可见出,此一观念经由汉唐以至宋明的内在发展脉络;同时,荀学中亦包涵有圣人法天、则道进而达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之同于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常所谓的"天人之分"则是荀子对"天志"等原始宗教观念的回应,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为的重要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无内在冲突.与孔孟等其他儒家相同,荀子天人相分的观念是在个体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的制约性方面凸现出来的,通过时遇、命等观念的分析,可以极为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人之性恶,认为人顺纵情欲恣意发展才展现出性恶。基于此,荀子提出用"礼义"来安养性情,教化社会,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礼化义,人之为人;二是以礼养人,情理兼备;三是情安于礼,导人向善。  相似文献   

15.
在《荀子》中,理想的政治秩序应该符合礼义之道,君子是这一秩序的缔造者。君子好学,自省守礼,“仁”“知”兼备,故能辅佐圣王,完善礼制,建立起礼的秩序。荀子通过对政治秩序起源以及君子品质的描述,指出唯有具备君子之德的人,才拥有治理万民的资格。君子依礼而行,明群定分,使得礼义之道落实为一种生活秩序,化育政治体中的每一个人,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建构起礼义秩序。  相似文献   

16.
荀子认知思想为其正名思想之基础,名、辞为构成辩说的组成元素;名辩思想强调合宜表达、有效的沟通,是以约定俗成为重要原则,目的在于建立以礼义为客观规范的有序社会。名辩思想,涉及认知主体的能力、认知的对象、认知的过程、名的性质与作用、制名的原则与方法、辩说的态度、判准与方法等相关问题的探讨。荀子的名辩思想在其理论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从身心关系视角对荀子与法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更深层的辨析,指出法家思想对苟子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对人的肉身维度的应有重视,而苟子与法家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恰恰蕴涵于这一内在联系的背后:与法家的单面之“人”截然不同,荀子的“人性”概念其实具有情欲之性与“心一胜”双重维度:法家旨在通过扣押和绑架人的肉身而驱迫、役使臣民,为君主所用,而荀子思想的主流则是主张以礼义来保障和促进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实现,进而实现人性的升华。文章的结论是,荀子通过借鉴法家而形成的新的身心观,不仅确立起人的肉身维度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将人阐释为身心、灵肉双重维度的具有内在张力的矛盾统一体,这既是对人的认识的深化,也对孟子理路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因而对于儒家文化及人的健全发展无疑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荀子认为人性如"天",天生质朴,饥食渴饮好利厌恶是其自然的本性,不加节制任由发展,则会造成人性为恶的事实,而通过客观的人文化成、礼义之统以教化则成圣成贤。这些思想对发挥教育的隐形机能用以解决当今人的物化、功利化等人性异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陈登元、牟宗三、路德斌等曾以"情恶"(情欲本恶,或结果可能恶,或结果常恶等)来证明荀子"性恶"论,且此类翻新解说至今层出不穷。陈林博士则别出心裁地将荀子的"性"概念剔除掉"情—欲"含义而只限定为"知—能"含义并谓统摄知能的"心"本无礼义,如此构建起"心无礼义=心恶=性恶"之说。"天生不具备礼义"不过是心朴性朴,并不等于心恶性恶,且荀子的"性"包括情欲且所指情欲尤多,荀子的"能"不排除生理官能、情欲。按荀书"性—伪""善—恶"的明确定义及"性者本始材朴也—人之性恶明矣"的明确命题,"性朴"与"性恶"在今本《荀子》全书是根本无法统一的,任何好心辩解或调和实皆与荀书自身定义及严格命题明确矛盾而流于无效与多余。荀子实非持"性恶"论,荀子《性恶》篇并非是要以性恶驳性善并立性恶论,而是以性无善驳性善并立性朴论、习伪论。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5,(9):85-91
荀子十分重视言辩思想,提出"君子必辩",其中不仅讨论了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的不同,还涉及论辩之技艺、辩说之困难等具体方面。在"君子必辩"的同时,荀子还言"虽辩,君子不听",认为言之不当礼义时莫若不语。在重视言辩的同时,荀子又说"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这一论断超越言辩而直指言辩主体自身的德行,从而与"虚一而静"等命题一同突出了修德这一面向。从"君子必辩"到"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荀子讨论"言辩"的声音越来越小以至于冥冥默默,这个大的趋向也暗示着,为学之关键仍在于学以为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