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一方面将普遍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个体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2.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传授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增强学生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可见,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建构情感课堂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刘红芹 《成才之路》2011,(20):58-59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品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局限于讲授或讨论问题,而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道德情感,那么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就是失败的。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呢?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关注学生在思品课堂上的体验学习。  相似文献   

4.
体验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上。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其中体验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专门进行了“以情导行”的研究与实践,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的方法。一、晓之以理,以理育情俗话说,知之深,才爱之切。认识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因此,晓道德之理是培育道德之情的重要方法,而以理育情的效果则取决于多种因素。1.教育内容适合学生需要。思想品德教育能否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变化,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不顾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思想水平的差异而进行空洞说教,学生就得不到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6.
有效道德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已有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而是指教师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唤醒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在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预期的发展变化。有效道德学习的前提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而有效道德学习的课堂建构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对学生思想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对于对话生成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有效道德学习的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元明 《辽宁教育》2013,(12):77-77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直接地参与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动机,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去感悟、内化一定的道德要求,从而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去感悟、内化一定的道德要求.从而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改革就是要使学生逐渐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体验学习的乐趣,这就需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和“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所谓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黄俊杰 《文教资料》2009,(31):116-117
情感体验适应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和实践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发展情感智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3.
邹雄标 《广西教育》2011,(16):26-26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我校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初步摸索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道德情感的一些方法。一、动之以情,以情育情情感具有可传递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类似或相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庄志端 《考试周刊》2012,(86):108-109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探究环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让学生在情景、案例和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学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也就成了德育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位一体,矛盾统一的综合过程。因此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取道德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道德知识内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刘晓燕 《考试周刊》2012,(32):127-127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张启建 《中国德育》2005,(1):52-54,60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人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小学学习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导致很多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也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所表述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指导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模拟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